水泥行業生了病!「藥神」何在?

水泥行業生了病!“藥神”何在?

相信大家最近對“藥神”二字並不陌生,大部分人都有了“感同身受”的體會。豆瓣9.0的評分、逾25億的票房、資方股票的全線飄紅、微博、朋友圈裡的眼淚和好評,無不證明著《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水泥行業生了病!“藥神”何在?

《我不是藥神》劇照

備受詬病的天價藥因為小人物的發聲,輿論聚焦,最終推動政策法規的調整。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講的很成功,因為這是生活中觸手可及的現實:“天價”、“生命”、“貧窮”哪一個不沉重,哪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

這個世界的現實很真、血淋淋的真。而我,我不是藥神,我只是個水泥人。像大多數平凡人,眼淚在影院落下,起身還要投入生活的長河裡去。

作為一名水泥從業者,很自然把電影中的劇情和水泥行業的情況聯想在一起。

近段時間,水泥行業“夏季錯峰”的政策在很多地區執行,隨著熟料日趨緊俏,很多粉磨站又不得不打起進口熟料的主意。

熟料對於粉磨站來說,就像格列寧對於癌症病人一樣,關係著企業的生產,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存。

格列寧的價格高昂,一個重要因素是藥物本身的研發成本太高,研發企業理所當然的控制技術,其餘企業根本無法生產,加之其是實實在在“救命藥”,降低價格自然無從談起。

這個邏輯在電影中並不被廣大病友理解,不但堵門抗議,臭雞蛋都扔上了。

水泥行業生了病!“藥神”何在?

世界知名藥企新藥研發成本一覽,諾華即電影中醫藥公司原型。

水泥粉磨站依賴熟料進行生產,熟料則依靠礦山開採獲得。如果說格列寧價格的居高不下是因為技術壟斷,產品本身附加價值大。那麼備受國內粉磨站詬病的,則是國內熟料生產企業憑藉控制礦山資源,利用集團間聯合的結構性措施來控制熟料銷售價格的做法。

在這樣的供需關係中,粉磨站不僅要被迫接受高價熟料,並且要對大型企業集團的市場協同策略進行妥協,被迫從生產、銷售、價格等各個環節同進退,否則就會面臨“斷藥丟命”的風險。從這點來看,粉磨站似乎都得了“窮病”,很難治癒。

水泥行業生了病!“藥神”何在?

市場經濟環境下,討公平不應是奢侈的事情

熟料供應困難,粉磨站無法正常生產,為滿足生產需要,部分企業轉而向越南購買進口熟料,這樣做使得企業暫時得以維持生產。

可越南的全國水泥產量畢竟有限,而中國市場需求巨大,此舉只能作為權宜之計,購買進口熟料無法解決全國中小粉磨站需求,但這一現象反映出的問題值得探討研究。

水泥產能過剩嚴重,去產能非常有必要,但去產能的本意應該是淘汰部分高耗能高汙染企業以規範行業競爭發展,實現全行業節能減排的整體提升,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

錯峰生產本是應對北方取暖燃煤高峰推進環保的良性舉措,也被看做是化解產能過剩的良方,而眼下的“錯峰生產”已經和冬季採暖無關,停產導致的供應壓力使得國內熟料價格飛漲,進口水泥才有了可乘之機。甚至於,原本因生產技術落後而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部分企業,因為水泥漲價反而起死回生。

近期還有呼聲,就是頻繁停產導致水泥工人收入下降,越南水泥同仁反而受益。國內市場在幫越南“去產能”。

水泥行業生了病!“藥神”何在?

最近引起業內討論的,還有黑龍江水泥價格塌方事件。黑龍江省內已經成立了兩個“聯合水泥公司”,加上內蒙古、遼寧、吉林成立的“聯合水泥公司”,在幾個大型水泥集團的頂層設計下,本想通過整體聯合的方式抬高價格,應該獲利得順風順水,但萬萬沒想到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價格推高後反倒讓遼寧部分水泥企業暗度陳倉。低價印度仿製藥進入國內是違法行為,因為法律要保護研發者的知識產權。國內呼聲認為成立聯合公司的做法不是一項專利,更談不上鉅額的開發成本,遼寧水泥進入黑龍江,更像是純粹的市場行為。

去產能、錯峰生產、區域聯合、取消32.5...,這都是近年水泥行業的熱詞,也是化解水泥行業矛盾現狀的一劑良藥,但良藥還需對症下,是否真的藥到病除了,恐怕最終只有經過市場檢驗才會知道。

電影中,“格列寧”被納入醫保,“藥神”了卻心願。現實中,水泥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