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这个词,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注意

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这个词,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注意

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这个词,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注意

昨天,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会议上,有一个词出现频率极高,引起了思响哥的注意,那就是“落实”。

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


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气力抓落实,加强领导,科学统筹,狠抓落实,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加强党对改革工作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议事决策上,也要体现在抓落实、见成效上。


要在务实戒虚上下功夫,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一个一个实际问题

上来,解剖麻雀,把问题想深、想细、想透,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是谁的问题就由谁来解决。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作为政治任务,以严明的纪律确保改革扎实推进。

“落实”二字为何频频出现?

在思响哥看来,“落实”二字高频出现绝非偶然。

首先,“落实”对于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曾说:“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其次,该下大力气抓好落实。因为改革进行到今天,抓改革、抓落实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

最后,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必定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产生“中梗阻”现象,隔断改革方案从上到下传达的渠道,影响改革的成效。

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这个词,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注意

落实难,难在哪儿?

要想抓好成效、抓好落实,必须明白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改革举措落地。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黎明从改革举措落实者具体人的角度,分析了落实难的三个主要表现。

第一,不愿落实。改革总是伴随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由于个别党员干部没能经受住“四大考验”、没能克服消极腐败的风险,我国也存在利益群体和利益固化现象;当特定部门、特定人员既是改革举措的落实主体,又是改革举措的作用对象,且落实改革措施必然触及个人私人利益、特定小群体利益时,就容易滋生不愿落实情绪。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利益,淡然处置群众的强烈诉求,也是滋生不愿落实情绪的土壤。

第二,不敢落实。市场经济大潮中,个别思想滑坡蜕化变质的党员干部抓住推进改革开放的机遇,一方面通过钱权交易、利益输送不当得利,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伪装,极力掩盖自己的贪腐丑行。当隐藏在党内的腐败分子成为改革举措的具体落实者时,由于担心举措落实会暴露自己的贪腐而不敢落实。改革落实需要魄力和毅力,一些党员干部由于个性懦弱

,缺乏把控大局的勇气和能力而滋生不敢落实情绪。改革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些改革措施落实者出于对改革的不确定性、对落实改革举措可能引发的不稳定的担心,也容易滋生不敢落实情绪。

第三,不能落实。改革落实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落实难总是以间接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借口需要落实的举措多,需要完成的任务重,采用软拖、硬磨、暗抵、隐压的方式对待改革部署。二是以文件落实文件,决心在嘴上,行动在会上,落实在纸上;空有落实的会议、文件,没有落实的具体而实在的行动,更没有落实产生的效果。三是偷换概念,揣着明白装糊涂,生拉硬拽,拿与改革落实有形式类同的事大做文章,落实走样,不但不能达到改革落实的实际成效,反而败坏改革落实的风气和名声,引发民众对改革落实的非议。

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这个词,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注意

对策

改革举措归根到底还要靠人来落实。那么,谁来干,谁来落实?习近平在本次中央深改会上特别提到一类人:

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要拿出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决心来,越是难度大的改革,越要动真碰硬,一抓到底。

由此可见,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是落实的主体。如何应对部分干部不愿、不敢、不能落实,破解“中梗阻”难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坚定地反腐败。特别是针对乱作为、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而形成的“梗阻”,更要毫无松懈地通过反腐败来震慑。

其次,要坚定地反对官僚主义。在反官僚主义上,必须充分寻求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为,人民群众往往比监督机关对官僚主义了解得更加具体、透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形成了一些新的重要的理念,主要是三大导向,即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民意导向。这些新理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推动改革、反对官僚主义也同样适用。官僚主义问题在哪里,反官僚主义的效果究竟怎么样,

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关键是要给人民群众撑腰,要建立有效的渠道,能让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最后,就是要下大力气清除种种不合理的权力以及借这些权力之名而滋生出来的新的灰色权力。这些权力是滋生各种“中梗阻”的主要“温床”,只有彻底铲除这些权力,“中梗阻”才能被连根拔掉。否则,都只能是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资料 | 人民论坛杂志、新华社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