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反覆強調的這個詞,值得每一個領導幹部注意

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这个词,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注意

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这个词,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注意

昨天,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

會議上,有一個詞出現頻率極高,引起了思響哥的注意,那就是“落實”。

改革重在落實,也難在落實。


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氣力抓落實,加強領導,科學統籌,狠抓落實,把改革重點放到解決實際問題上來。


加強黨對改革工作的領導,不僅要體現在議事決策上,也要體現在抓落實、見成效上。


要在務實戒虛上下功夫,把更多精力放在解決一個一個實際問題

上來,解剖麻雀,把問題想深、想細、想透,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是誰的問題就由誰來解決。


各地區各部門要把貫徹落實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作為政治任務,以嚴明的紀律確保改革紮實推進。

“落實”二字為何頻頻出現?

在思響哥看來,“落實”二字高頻出現絕非偶然。

首先,“落實”對於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習近平曾說:“崇尚實幹、狠抓落實是我反覆強調的。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其次,該下大力氣抓好落實。因為改革進行到今天,抓改革、抓落實的有利條件越來越多,改革的思想基礎、實踐基礎、制度基礎、民心基礎更加堅實。

最後,改革重在落實,也難在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必定觸動原有的利益格局,產生“中梗阻”現象,隔斷改革方案從上到下傳達的渠道,影響改革的成效。

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这个词,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注意

落實難,難在哪兒?

要想抓好成效、抓好落實,必須明白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改革舉措落地。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杜黎明從改革舉措落實者具體人的角度,分析了落實難的三個主要表現。

第一,不願落實。改革總是伴隨對既有利益格局的調整。由於個別黨員幹部沒能經受住“四大考驗”、沒能克服消極腐敗的風險,我國也存在利益群體和利益固化現象;當特定部門、特定人員既是改革舉措的落實主體,又是改革舉措的作用對象,且落實改革措施必然觸及個人私人利益、特定小群體利益時,就容易滋生不願落實情緒。黨員幹部的精神懈怠、脫離群眾,漠視群眾利益,淡然處置群眾的強烈訴求,也是滋生不願落實情緒的土壤。

第二,不敢落實。市場經濟大潮中,個別思想滑坡蛻化變質的黨員幹部抓住推進改革開放的機遇,一方面通過錢權交易、利益輸送不當得利,另一方面又要積極偽裝,極力掩蓋自己的貪腐醜行。當隱藏在黨內的腐敗分子成為改革舉措的具體落實者時,由於擔心舉措落實會暴露自己的貪腐而不敢落實。改革落實需要魄力和毅力,一些黨員幹部由於個性懦弱

,缺乏把控大局的勇氣和能力而滋生不敢落實情緒。改革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一些改革措施落實者出於對改革的不確定性、對落實改革舉措可能引發的不穩定的擔心,也容易滋生不敢落實情緒。

第三,不能落實。改革落實總是需要時間和精力。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落實難總是以間接隱晦的方式表現出來。一是藉口需要落實的舉措多,需要完成的任務重,採用軟拖、硬磨、暗抵、隱壓的方式對待改革部署。二是以文件落實文件,決心在嘴上,行動在會上,落實在紙上;空有落實的會議、文件,沒有落實的具體而實在的行動,更沒有落實產生的效果。三是偷換概念,揣著明白裝糊塗,生拉硬拽,拿與改革落實有形式類同的事大做文章,落實走樣,不但不能達到改革落實的實際成效,反而敗壞改革落實的風氣和名聲,引發民眾對改革落實的非議。

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这个词,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注意

對策

改革舉措歸根到底還要靠人來落實。那麼,誰來幹,誰來落實?習近平在本次中央深改會上特別提到一類人:

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一把手要拿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決心來,越是難度大的改革,越要動真碰硬,一抓到底。

由此可見,幹部,尤其是主要負責同志,是落實的主體。如何應對部分幹部不願、不敢、不能落實,破解“中梗阻”難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任建明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解決對策與建議:

首先,要堅定地反腐敗。特別是針對亂作為、以權謀私的腐敗行為而形成的“梗阻”,更要毫無鬆懈地通過反腐敗來震懾。

其次,要堅定地反對官僚主義。在反官僚主義上,必須充分尋求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因為,人民群眾往往比監督機關對官僚主義瞭解得更加具體、透徹。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形成了一些新的重要的理念,主要是三大導向,即問題導向、結果導向、民意導向。這些新理念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對推動改革、反對官僚主義也同樣適用。官僚主義問題在哪裡,反官僚主義的效果究竟怎麼樣,

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關鍵是要給人民群眾撐腰,要建立有效的渠道,能讓群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最後,就是要下大力氣清除種種不合理的權力以及借這些權力之名而滋生出來的新的灰色權力。這些權力是滋生各種“中梗阻”的主要“溫床”,只有徹底剷除這些權力,“中梗阻”才能被連根拔掉。否則,都只能是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資料 | 人民論壇雜誌、新華社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