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茴香豆
這個問題問得好。一方面,李世民和朱棣確實有不少類似的地方,比如作為非第一順位的接班人,他們都非常能幹,都贏得了天下,都開創了盛世。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很多不同點,比如李世民的江山是從父兄那裡搶來的,朱棣是從侄兒那裡奪來的。
那為什麼李世民敢在李淵還在世的時候就動手搶班奪權,可朱棣卻不敢呢?
第一,李世民比朱棣更有本錢和籌碼——開國戰功。李唐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立下的功勞太大,幾乎是李唐的戰神,尤其是虎牢關決戰,以2500騎兵擊破竇建德10萬大軍,一舉奠定勝局。可以說,沒有李世民,就沒有李唐的江山。這一點,朱棣完全無法比。朱元璋驅逐北元和掃平天下群雄的戰爭中,大家記住的是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朱棣還真輪不上。從這一點上說,朱棣比李世民差得遠。
第二,李淵在立儲問題上不如朱元璋有智慧,給了李世民機會。可能是出於皇帝維持平衡的考慮,李淵擔心李建成當太子時間過長,形成一套穩定的班底,對自己的皇權形成一定壓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必須抬出一個人來制約太子,維持平衡,這個人就是李世民。李淵不止一次對李世民許願,想立他為太子。李世民也許本來沒和哥哥爭位的想法,但經不住李淵一次次誘惑,最終兄弟反目,手足相殘。反觀朱元璋,早早立下太子朱標,並輔之以名師猛將,更從未流露過換儲的想法。一早就斷絕了其他所有王子的想法。可以說,如果太子朱標不是英年早逝,朱棣也就只能一輩子在北京吃吃涮羊肉。
第三,李世民的身份和血統比朱棣高貴,搶班奪權更有合理性更容易得到支持。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樣,都是李淵皇后獨孤夫人所生。所以,他們都是嫡子,唯一不同只是建成年長為兄,世民年少為弟。在古代,嫡庶之別大過天,李世民這個嫡子的身份,使他更能得到很多人支持,這也是他奪位的底氣之一。再反觀朱棣,他的生母到底是誰,可能是千古之迷。從明朝中期開始,就有很多人質疑其生母不是馬皇后,大文學家錢謙益也提出過疑問。甚至有人懷疑朱棣故意抹去了自己生母的歷史,只承認馬皇后,這更說明了嫡庶在古代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說,無可爭議的嫡子李世民,完勝黑幕重重的“假嫡子”朱棣。
綜上所述,李世民在戰功、實力、身份、血緣等幾個方面都完勝朱棣,而朱元璋在對待接班人問題上的堅定也遠超李淵,所以,李世民敢對父兄直接動手,而朱棣根本不敢。
1.歐陽修:《新唐書》
2.張廷玉:《明史》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很簡單,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時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孃胎裡去。
先說李世民和李淵父子,兩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險一搏
歷史上,李淵被塑造成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則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於有些不太懂歷史的會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這很可能當時史官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於598年,少年時就跟著李淵南征北戰,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20歲,心智體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幾個一起輔佐父親,並肩奮戰,立下不少戰功。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李淵的幾個兒子中當屬第一,這是毫無懸念的。
破薛舉薛仁杲,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後方,虎牢關一戰,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這兩個最大的敵人,後又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些都是李世民實打實的功績,為唐朝統一華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其時已經是僅次於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的第三號人物。
626年,李世民29歲,秦王府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明著看是長安城內僅次於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權力中心,實際上李世民的實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於長期帶兵打仗,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心腹眾多,而李淵、李建成因為親自帶兵打仗少,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而軍隊是政變成功能與否的最關鍵因素。
李淵、李建成還有一處敗著,他們已經覺察到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甚至已經想要除掉李世民,卻遲遲沒有動手,也沒有迅速把他趕出京城,就讓他呆在身邊,才給了李世民冒險的機會,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時間內除掉對手,掌控局面。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佔據優勢,他的威望、能力、權謀比父親和長兄都要強,又掌握著主力部隊,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險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爺倆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當了皇帝以後的朱棣確實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樂大帝的名號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時,朱棣的能力水平還是差的太遠,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帶兵打天下,等朱棣長到17歲,可以幫助父親的時候,明朝已經建立好幾年,沒有他發揮空間了,所以朱棣沒能在明朝開國過程中做出貢獻。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亂或滅亡(包括玄武門之變)的經驗教訓,早早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並把其他兒子全都分封為王,幹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讓他們徹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後,經常和蒙古打仗鍛鍊身體,成績不錯,在軍隊中積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軍事才能是最強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的貢獻,朱棣就太遜了。
李淵在世時,李世民在唐朝堪稱開國功臣之首,名義上的三號人物,實力上的一號人物;朱元璋在世時,朱棣對明朝開國屁毛貢獻都沒有,不用說朱元璋,那些開國將帥個個都能秒殺他,他哪裡來的膽子造反?
李淵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別,李淵是養虎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槍拼下來的,他本人就是軍隊最高統帥,親自帶兵打仗,對將領和整個軍隊保有完全控制權,不像李淵那樣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兒子給養肥了。
朱元璋有一個聰明之處,他不但把其他兒子趕到外地做藩王,還嚴格限制他們的兵力,並且禁止藩王進京,這相當於把藩王給閹割了,基本杜絕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殺功臣,但後來朱棣造反還是遇到了很大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難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換成朱元璋在世,朱棣連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淵當初學朱元璋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輕鬆奪取皇位。
試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樣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機會,即便他公開造反,李淵和李建成也可以從容應對,李世民絕不敢輕易冒險。
歸根結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許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淵換成朱元璋,李世民絕不可能得到“玄武門之變”的機會。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唐太宗李世民與明成祖朱棣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也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奪得的皇位。
但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取的大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最後逼迫唐高祖李淵禪位於他。而朱棣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死後,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以後才造的反,經過四年才成功。
也就是說他們兩個,李世民是父親在世時候通過政變手段成功的。朱棣是父親駕崩以後通過靖難模式起兵造反的。
為何相差這麼大呢,宋安之來給大傢俱體說說。
一、局勢不同,朱棣沒必要冒險
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時,他與太子李建成已經是勢如水火了,也就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局面了。
李世民如果不發動玄武門之變,那麼他的下場就是死,所以他必須冒險發動致命一擊。
朱棣身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上面還有三個哥哥,明太祖的態度很明確,就是立嫡長子朱標為繼承人。哪怕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英年早逝以後也是同年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標下面的兄弟自然是沒什麼必要爭奪皇位了,也沒有自相殘殺的必要。
而且朱標死後朱棣上面還有二哥秦王和三哥晉王的存在,再怎麼說也輪不到他。他的三哥晉王與父親朱元璋同年而死。也就是說他在建文帝時代才是諸王之長,在朱元璋時期就是第四個兒子,沒什麼野心和可能爭這個皇位。
二、兩人實力問題和父親不同。
李世民在唐朝開國期間立下赫赫戰功,建國以後為了平定內亂也是東征西討的。說他是唐朝的實際開國皇帝都不過分。
開國以後李淵鑑於李世民的功勞,甚至都專門設立了一個“天策上將”的官職,允許其秦王府自置官員,也就是成立小的朝廷機構班子。
而這些都是可以媲美東宮的待遇,並非是李淵寵愛李世民所致,而是因為李世民功勞太大,李淵封無可封,甚至功高震主而導致的。
李世民的實力如此之大,所以他敢冒險發動玄武門之變。
而朱棣身為明太祖第四個兒子,他八歲時明朝就成立了。(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出場太晚,開國過程中壓根沒有建立過功勞。
朱棣在洪武十三年,分封於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才嶄露頭角的。
也就是說朱棣是在明朝開國以後才崛起的,比之李世民這種開國元勳的實力是差的太遠了。
所以就實力來說,朱棣沒有條件在父親朱元璋時期造反的。
而且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是出自關隴集團,可以說是當時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所以開國是大一統王朝中最快的。本身實力並不怎麼樣,所以李世民有機會造反。
明太祖朱元璋可是一個狠人,落魄時甚至要過飯,能逆襲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王朝,能力可謂是超群。有他在朱棣是不敢做什麼的。
三、兩個朝代的開國初期制度不同。
唐朝開國以後各路軍閥不服統治者比比皆是,所以李世民是東征西討的。
李淵也沒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杜絕兄弟之間自相殘殺的制度。
明朝開國以後,朱元璋歷時十五年打下的天下還是很穩固的,也就是北方的北元虎視眈眈,是不穩定的因素。
因此朱元璋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並且將自己年長的兒子分封到邊境以抵禦北元。
這麼多兒子都分封各地,不在一起,自然沒有機會沒有條件發動政變。直接造反更是不可能了。
敢不敢造反這個問題,其實最根本上還是要取決於你碰上什麼樣的老子,碰上李淵這種的還有機會,碰上朱元璋這種狠人,還是洗洗睡吧。
宋安之
首先做個總結:唐朝皇帝李淵和明朝皇帝朱元璋不在一個檔次。唐朝太子李建成和明朝太子朱標,也不在一個檔次。李世民面對的對手,和朱棣面對的對手不同。一個是哥哥,一個是侄兒,造反的難易程度,顯而易見。
首先我們來看看李世民,其實李世民的功績比哥哥李建成要大得多,最開始發起反隋的人是不少李淵而是李世民,李淵打心裡不敢造反,因為當時李淵在做官掌握兵權,李世民建議老爸造反,李世民給了他勇氣,李淵做皇帝還真是李世民的功勞。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之前,一路過關斬將,軍事成就很大,大唐江山沒有李世民是萬萬不能的。李淵曾經還答應把太子之位讓給李世民,只是李建成是長子,雖功績雖沒有李世民這麼大,但是也沒有犯什麼過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李建成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除非李建成死了,要不然李世民就不可能做皇帝。
所以,兄弟相殘在所難免。李建成也知道自己的影響力不如李世民,所以想除掉他。其實,李世民也想做皇帝,畢竟李建成是嫡長子,無可奈何。當然,也沒有機會殺掉太子,不過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李世民抓住了機會。在玄武門李世民先發制人,先幹掉了太子。太子都掛掉了,李世民順理成章的是皇位繼承人,李淵不同意也得同意,太子都沒有了,李淵別無選擇。
我們再來看看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極具軍事才能的皇帝,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平民皇帝,在歷史上除了劉邦,他是第二個平民出生的皇帝。大明的江山是他靠實力打下來的,而李淵基本靠兒子李世民。在軍事成就上,李淵根本沒法和朱元璋來比。所以,朱元璋非常有魄力,他說一,兒子都不敢說二。
在朱元璋的幾個兒子當中,朱標是最具才能的,能文能武,又能能服眾。朱棣雖然也具有軍事才能,但是朱棣的功績沒有朱標的功勞大,影響力也不行。另外,朱標是嫡長子,是朱元璋重點培養對象。朱標在眾多兄弟當中,都相處融洽,他做太子幾個兄弟心服口服,沒人反對他。所以,朱棣不具備與朱標較量的資本,更別提跟朱元璋作對了。
朱元璋在太子死後把帝位傳給他的孫子,足見朱元璋是多愛朱標。假如,朱允炆不急於削藩,朱棣估計也不會造反。當然歷史的發展是這樣子的,如果朱標做了皇帝進行削藩,朱棣估計也會造反。這個和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相同。所以,朱棣在朱標還活著的時候造反,簡直就是找死。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就更別說了。
朕史
這問題其實很簡單,李唐是家族企業,朱明是個人創業,企業的根兒不一樣,權力結構自然就不一樣。
李淵在隋末群雄中,其實屬於反叛較晚的,一直到大業朝末期,他才以河東留守的隋官身份背叛,這個時機抓得很準,也很巧,等於是坐看群雄互相消耗,而他一直坐山觀虎鬥。
當然,不要相信什麼李世民是起兵主謀的鬼話,那都是李世民自己給自己貼金改的史書,在李淵親近舊臣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裡寫得很清楚,整個反叛的謀劃,李淵是一直有譜的,他本人在得天下後也和群臣說過,早在大業九年他就和宇文士及討論過謀反的大事兒,哪兒用得著一個18歲小青年給他拿主意。
不過,正因為李淵反叛晚,他的核心團隊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實際上就是他自己的“親友團”,所以,他分三軍之後,就自統一部,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都督,讓李元吉留守太原。
基本上,就是創業公司,以仨兒子做核心團隊。
等到佔領關中之後,統兵的將領把持方面軍隊,其上必以諸王領軍,如淮安郡王李神通、廬江王李瑗、趙郡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人,都是李淵的堂弟、堂侄,形成了李淵兒子之外的領兵族人群體。
而朝堂上,則是李淵自領的一群“親友”,比如裴寂、宇文士及,以及後加入的丘和等人,這些是李淵本身就有的老面子拉來的隊伍,還有武德十七功臣,裡面還有劉文靜、殷開山、長孫順德等人。
不過整體來說,唐朝的創業團隊,就是用家族親疏構成的遠近圈層。
這個團隊,李世民初起時優勢並不明顯,他的優勢真正發揮是在平薛仁杲之後,他在高祖三子中的軍事能力脫穎而出,而李建成長期留守關中,此消彼長之下,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指揮的軍隊勝利也越來越多,只能在秦王之外,任命天策上將,並允許開府。
這就等於是在創業團隊中凌駕於除了李淵和李建成之外的一個大山頭,而李淵的山頭,本身又與李建成共享,當二人沒有嫌隙時沒有問題,偏偏在武德七年發生了所謂的“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謀反案,李建成奮力自擲,險些把自己摔死,終於得到了李淵的諒解,這也造成了父子的嫌隙。
這種嫌隙越來越大,最終被李世民利用,用他手下的800勇士,完成了以小博大的大業。
而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賴以完成政變的軍隊,實際上是李淵允許他畜養的,同樣,太子宮有長林兵2000人,齊王府也有近1000人。
這種情況,也和剛剛入定關中後李淵本人對於家庭的愛護有關,甚至三個兒子都在宮中分殿居住,也沒個上下尊卑,使得太子之外的倆兒子有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可以說,李唐是成也家族,敗也家族。
反觀朱棣,他在明太祖取天下的時候才出生,生下來就是個“權二代”,也無所謂定策征戰之功,日後由於與徐達家族的結親,出鎮北平參與幾次戰爭,也無非就是跟著打打,在諸多功臣宿將中間,也不會讓他真的大放異彩。
所以,他的一切都是明太祖賜予的,包括王府,包括將領,包括他的三護衛。
而相對於掌握整個王朝的明太祖來說,他的那點護衛兵馬就是九牛一毛,如果他謀反,不用大兵壓境,就是一道聖旨,恐怕就都下馬投降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在南京城中沒有力量,就算想搞事情,面對整個南京城厚集的兵力,尤其是宮城、皇城的軍力,他的那點兵馬,根本不夠看,想斬首也沒戲。
而在玄武門之變中,由於李世民動作迅速,滲透得也深,皇城周圍駐紮的8萬府兵宿衛根本沒有反應,只是在玄武門與北門屯營的部隊有過照面,當然,從事後給殉國的北門屯營將軍的追封來看,這支部隊也已經被李世民滲透了,反過來對攻來的太子、齊王軍大打出手。
綜上所述,朱棣在明太祖朝,要力量沒力量,要資格沒資格,要膽子沒膽子,怎麼敢玩兒玄武門?他配嗎?
劉三解
文|佳文
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上臺,明成祖朱棣卻是在朱元璋死後發動靖難之役逼死侄兒朱允炆。那麼朱棣為何不敢在朱元璋生前搞事情呢?說到底李功勞太大,而朱元璋能力太強,父子間能力的差異造成了不同時間點的造反。
我們先來看李世民,從打薛舉、薛仁杲父子開始,當時的李世民就很懂得排兵佈陣,身先士卒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到後來奠定唐朝基礎的東進中原,大戰竇建德、王世充,李世民為父親李淵打下了半個江山。更厲害的是李世民聚攏了大批卓越人才,很早就開始謀劃大事,而早年的朱棣不具備這條件。
朱元璋是一個狠角色,說他狠不只是表現在殺戮功臣這一點,還有就是他對局勢精確的把控能力。當紅巾軍興起之時,他投奔郭子興建立功勳,藉助其他紅巾軍的阻擋,避免了和實力強大的蒙古軍隊正面交鋒,很快取得了自己的根據地。要是朱棣在朱元璋在位時期舉事,很大可能會死的很慘。
李世民敢動手是有利條件出現的比較早,而朱棣則不然。當時朱元璋的兒子裡,寧王朱權也是位驍勇善戰的人物,可以制衡朱棣的勢力,更何況打天下的將領們對朱元璋本人還是很敬畏的,在老子面前動手顯然是很不明智的。
歸根結底,朱棣動手是在等待一個好的藉口,所以打起了清君側的名目。而如果在老爹在世時就動手,會陷入不孝的罵名之中,削弱反叛的合法性。而李世民這一家族本身有很大的少數民族特性,對忠孝並不是很敏感,這也可以解釋唐代父子關係的持續緊張。
1、中國曆代戰爭史,中信出版社
2、明朝的政治變遷歷程,吳晗
3、明朝那些事,當年明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4、中國戰爭史,解放軍出版社
生猛歷史
因為朱元璋比李淵厲害太多了!
歷代大一統王朝中,開國難度最低的,我想就是李淵了。李淵原本就是隴西軍事門閥貴族,在隋末動亂中,李淵又懂得保存實力、伺機而動,從而得以在爭奪天下的戰爭中,擁有後發優勢。
關鍵是,李淵不僅出身好,更有幾個好兒子,李世民和李建成,都是文韜武略的才俊。尤其是秦王李世民,更是我國曆史上首屈一指的軍事家。他戰必勝,攻必取,短短几年功夫就橫掃天下,完成了統一。
換句話說,李唐天下的大部分,本來就是李世民自己打下來的。也正因如此,李世民在軍中、在朝中、在民間,其威望都超過李淵。因此,李世民完全有這個能力廢掉自己的父皇。
而朱元璋,其實更像是李世民,甚至還超越李世民。因為,朱明的天下,本來就是老朱帶著一群不要命的能臣悍將打下來的。而且他不僅逐一消滅了漢族群雄,更是直接把不可一世的蒙元趕回了草原。這樣的魄力和實力,怕是連李世民也都不一定能比得上。
而朱棣,甚至是朱標,其實都沒有李世民這樣的實力和威望,自然也是沒有叫板朱元璋的條件。朱元璋就沒一個兒子能鬥得過他,不管誰鬧事,下場就會和李承乾是一樣的!
因此,朱元璋的兒子們基本上在他面前,都是老老實實的。
這些歷史要讀
因為李世民的力量比朱棣強太多了。唐朝開創的時候,由於李世民顯赫的戰功,使得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處於一個特殊的地位。畢竟連李淵也覺得李世民對大唐的功勞是史無前例的。李世民是秦王,能夠開府,同時又是天策將軍,並且還是尚書令。當時的天策將軍位在王公之上,而尚書令更是位高權重的。
那個時候的軍隊某種意義上是屬於私人勢力的,李世民作為秦王開府以後,手底下聚集了一大幫文臣武將,是一個獨特的利益集團。當時太子東宮和齊王府軍隊的數量是超過秦王府的,不過從戰鬥力來看秦王府的士兵戰鬥力遠超過東宮兵和齊王府的兵。道理很簡單,李世民長期征戰,軍隊訓練水平高,同時士兵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手底下謀臣武將不計其數,比如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侯君集等人。所以李淵和太子一度想辦法拆散他們這幫人。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其實已經是騎虎難下了,他即使不想造反,手底下的那些人為了活命也得以李世民的名義造反。雖然李世民和李淵,李建成是一家人,有親情,可是這和他手底下的那些人沒有關係。因為這些人在沙場拼命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讓他們放棄是斷斷不可能的。
反觀朱棣,其實他並未有過造反的預謀。因為朱棣遠在北京城,並且他手底下那點人又怎麼可能成功?只是由於建文帝過於著急削弱藩王,使得朱棣狗急跳牆造反了。由於建文帝年輕無經驗,並且所用非人。加上運氣好,使得朱棣能夠從北京打到南京,取代了建文帝。說實話,以建文帝的實力,只要不折騰,或者用幾個正常點的人,朱棣是萬萬不可能成功的。
歷史是什麼
一句話,李世民敢於發動“玄武門之變”奪位是因為他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野心。而朱棣不敢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發動“靖難之役”是因為他既不敢又沒有這個實力!
所以,我們可以先總結一下,皇子奪位的兩個必備條件,一要有實力,二要有野心,兩者缺一不可。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李世民和朱棣當時的實際情況。
首先來看李世民。李世民從李淵晉陽起兵開始,便被李淵委以重任,統帥三軍征戰四方,攻長安,破薛舉平定隴西,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山西,再滅竇建德,王世充收河北,河南,可以說大唐的天下多數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也因此大唐得以入主中原,伺機收取天下。統軍生涯不僅讓李世民立功無數,也培養了一批效忠於他的人才,而這些人也成為日後參與謀劃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骨幹。唐朝一統後李淵鑑於李世民軍功甚大封他為天策上將,準其開天策府,封他為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首府在洛陽,可能很多朋友不理解這兩個職位,這裡我解釋一下,在古代只有最高級官員如宰相,大將軍,三公可以開府,開府就是自行招納屬僚,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其實就是可以公開招募培養親信!在唐初,能自行開府的除了太子府便是隻有這個天策府了。而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說白了就是黃河以東歸李世民管,首府在洛陽。李淵這麼做明顯就是把大唐一分為二,讓他們兄弟倆分治。我們可以想想身為太子,身邊竟還有一個地位,權勢和自己不分上下,實力甚至比自己還大的秦王,再加上李淵也曾透露過想要立李世民為太子,李建成能不擔心,能不視李世民為眼中釘肉中刺嗎?而李世民得到李淵如此的重賞和允諾,再加上週圍聚攏了一大批人才,朝廷上下也多半是他的人,手中又有軍權,這樣的李世民能不心動,不渴望皇位嗎?
所以說李世民敢在李淵活著發動“玄武門之變”,而且事實上玄武門之變必須得在李淵活著時候發動,否則等到李淵死了,李世民再行動那就真的是謀反了,這“謀反”的罪名一旦做實,就真的洗不掉,而李淵活著性質就不一樣了,殺掉李建成,口中還苦苦唸叨“太子造反,早有謀逆之心,殺李建成實在是迫不得已”,然後逼迫李淵立自己為太子,再然後逼其退位,這一套下來不僅皇位到手,更是成功為自己洗白,真是一箭雙鵰!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朱棣。朱棣和李世民的皇位都是奪來的,但朱棣的情況和李世民大不相同!首先是他們的爹不同,朱元璋比李淵狠,比李淵厲害,朱元璋厲害之處在於,他的軍事能力強,戰略眼光遠,所以他會識人,會用人,明朝是在他的領導下建立起來的,而不是朱棣,明朝建立的時候朱棣才八歲,根本不可能帶兵打仗,所以明初的將領,開國功勳是絕對忠心於朱元璋而不是朱棣,還有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從很早的時候就被朱元璋教導培養,朱元璋對他寄予了厚望,且朱標生性仁孝,善良,對弟弟們也都非常好,在弟弟們的心中朱標也是很有威望,所以朱標被立為太子那是眾望所歸,連朱棣也是心服口服,甘心去北京為大明朝為他的哥哥守邊。而朱元璋的狠在於,他前期為了朱標,後期為了朱允炆,不惜大肆殺害開國功勳而不念一點往日舊情,要知道有時候一起共過患難的兄弟比親生孩子的感情還要深,連這些人都忍心殺,如果朱棣有謀反之心,我們有理由相信朱元璋為了朱標,為了朱允炆也一定會對朱棣痛下殺手,毫不顧念父子之情!
所以面對既狠又厲害的父親,面對仁孝,感情至深的哥哥,於情於理朱棣都不會也不敢有任何謀逆之心,事實上朱元璋死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為為了向朝廷表決心,他連自己的王府部隊都交給了朝廷,那個時候他幾乎就是朱允炆的掌中物,只是朱允炆逼的太急,而朱棣也並不是一個聽天由命的人,把他逼急了,他不會繼續坐以待斃而會爭取最後的生機,所以他發動了靖難之役,在以後的四年時間,朱棣也曾多次差點命喪疆場,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朱棣的實力比朝廷還是差很多,起兵那也是萬般無奈,和李世民一比,確實兇險萬分。
所以李世民敢在李淵活著發動“玄武門之變”而朱棣只有在朱元璋死後才敢發動“靖難之役”,這都是有自己各自原因的。
鹹魚閒聊
實際問題實際出發,明朝建國是由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歷經艱險而建立的。而李唐屬於是權貴階級的奪權,這在本質上決定了朱元璋和李淵的處境。
李淵的天下靠的是幾個兒子的奮戰,尤其是李世民
隋朝末年群雄並起,李家作為當時的新貴,其背後由眾多的世族力量支持,而其中的原因是李淵的兒子娶了不少世族的女兒。例如李元吉的楊氏、李建成的何氏、李世民的長孫氏,這些在當時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世族之女。
而李世民更是隋煬帝的女婿,擁有隋朝遺老的支持,加上李世民出色的軍事能力,這都使得李世民在實力上遠遠超過其他兩個兄弟,並且李淵確實沒有能力制衡李世民,只是依靠父子關係來左右李世民。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便早已經控制了長安城的防衛,其實當時就已經塵埃落定,假如李建成和李元吉沒被除掉,李世民也會逼迫李淵退位,而李淵無可奈何。
朱元璋建國之後,軍政大權在握,各個封王的權力也被其制約
朱元璋建國之後將兵權放到了自己幾個兒子手裡,例如燕王朱棣,就接手了他岳父徐達的兵力。並且在朝內,朱元璋廢除丞相,掀起了一陣陣宮廷流血事件。還不惜對藍玉下殺手,這都使得朱元璋將大權牢牢握在手中。
朱棣在朱元璋未駕崩之時,自然不敢造次,畢竟朱元璋一句話就可以讓他失去一切。朱元璋駕崩之後,其實也對朱棣留了一手,那就是削藩。朱棣那一次還是選擇了接受,因為當時時機不成熟。
朱棣更類似像是雍正這樣的人物,知道老爹在自己沒有一點機會,但是隻要耗死了老爹,那麼誰也奈何不了自己。而李世民的話則是白手起家,這一切都是我打下來的,老爹這個位置也是我扶他上去的,自然我想讓他下來也是簡簡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