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蕪湖市中心湖泊中,一直有一個奇特的存在——盆塘

盆塘雖小 濃縮的是精華


在蕪湖市中心湖泊中,一直有一個奇特的存在——盆塘


韋家大屋舊貌

在蕪湖市中心湖泊中,一直有一個奇特的存在——盆塘


鬧市中有條禹王宮路

在蕪湖市中心湖泊中,一直有一個奇特的存在——盆塘


在蕪湖市中心湖泊中,一直有一個奇特的存在——盆塘


道臺衙路靜悄悄地依偎在盆塘的西側

在蕪湖市中心湖泊中,一直有一個奇特的存在——盆塘。它在市區的核心區域,它擁有很顯赫的過往,它有很優美的風景。但它又是那樣的低調,低調到塵埃裡。關於它的傳說,關於它的故事,關於它的一切一切,如今知道的人恐怕並不多。今天,乘著這個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咱們沿著盆塘遊一遭……

盆塘,盆塘,你在哪?

如果你在城北,記得穿過中山橋,再往南走五六百米,就發現有一片寬闊的水面掩藏在林立的廣廈之間,這就是盆塘。如果你在城南……如果你在城南還不知道盆塘在哪,就直接打的去吧。

盆塘,又稱馬塘,以其形狀酷似一隻舊時洗澡用的澡盆而得名。直到清末,盆塘附近廣大地區還是一片田地,青弋江和長江交匯處的那座中江塔清晰可見。站在盆塘的岸邊,遠處中江塔的滄桑身影和盆塘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微風吹拂,塘中塔影微微抖動,別有一番情調。引得文人雅士鹹聚於此,吟詩作畫倒也頗具風情,這就是在蕪湖歷史上有名的一處勝景:“盆塘塔影”。據老人講,這處景觀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還可以見到。後來新建的工廠、住宅逐漸遮擋住了中江塔,盆塘倒影也只能從前人的文字中去領略了。

隨著舊城改造的不斷進行,盆塘現在也已舊貌換新顏,名字也改成三潭公園。但對於熟悉的老百姓來說,盆塘,依然是一個無法忘記的過去。今天我們雖然看不到盆塘塔影了。但新建的三潭公園也秀麗可人,塘邊彎曲的林間小道,沒有辜負江南水鄉的盛名。特別是塘中那座別緻的石拱橋,在水中倒影的映襯下,一派完美和諧的景象。

走過盆塘,來到道臺衙

順著盆塘往前走,有一處有點高大上的地名:道臺衙路。不要以為這是蕪湖人在玩概念。就在這條路的不遠處,的的確確曾經有過一座衙門哦,而且級別還真得不低。

這個道臺衙,指的是安徽寧池太廣道衙署的簡稱。你看,這名字是不是有點意思。安徽寧池太廣道的衙門就設在蕪湖的盆塘邊,那也是蕪湖歷史上的輝煌時期。

蕪湖雖然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在清代設道以前,一直是縣級行政單位(蕪湖縣、襄垣縣)。在隋、唐時期隨著縣治的撤銷,蕪湖變成了當塗縣的屬鎮(蕪湖鎮),身份又降低了一個檔次。

清代的“道”是介於省與府之間的行政機構,官方把其長官叫做“道員”,民間尊稱“道臺”,道臺衙就是道臺辦公的地方。蕪湖“道臺衙”就是當時駐蕪湖建置最高的衙署。在清代基本上是實行省、道、府(直隸州)、縣四級管理制。康熙六年(1667),清政府撤銷江南省,由江南省左布政使所轄的府、州、縣組建安徽省。鴉片戰爭以後,蕪湖對外開放,所有蕪湖的外交事宜皆由蕪湖道處理,因為當時清朝中央政府尚無處理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在清朝政府看來,地方外事不過是與外國商人打交道,外國領事亦不過是商人的代表,不必由級別太高的官員(如總督、巡撫)來負責,於是便由道臺負責各地的外事。清代後期蕪湖道之名稱屢見史籍,清末李寶嘉所作《官場現形記》中,就多次提到蕪湖道。

蕪湖道還和蕪湖關有關係。蕪湖青弋江和長江的交匯處,為水陸交通樞紐。據《蕪湖縣誌》記載,明代成化七年(1471),工部就在蕪湖設“抽分廠”,抽收過往關口的竹木稅,故稱“工關”。明崇禎三年(1630),又在蕪湖的將軍巷設戶部分司,並且在河南大江口設“鈔關”及稽查卡口。清代康熙四年(1665),蕪湖工關歸蕪湖道兼管。康熙十年(1671),蕪湖工關劃歸戶部,並且由過去僅徵收水路改為水陸皆徵,增設陸路關卡,將工關和鈔關合一為蕪湖關。蕪湖道兼理蕪湖關的關務,因此蕪湖道又稱蕪湖關道。蕪湖關道的辦公地點,有時稱道臺公署,有時稱監督公署,簡稱“道臺衙”或“監督署”。北洋政府實行關道分治後,改稱“道尹署”。不管是“道臺衙”、“監督署”,還是 “道尹署”,其位置都在現在的弋江區境內,大約在青弋江以南興隆街和庫子街交會點附近,也就是今天盆塘的北面。據曾經居住於此的老人回憶,當年的“道臺衙”坐北朝南,正門很寬,門口兩側分別有一尊石獅。東西兩側有高高的風火牆,同火牆上均有一扇便門。在道臺衙正門外有一荷花池,又稱“放生池”。抗戰期間,“道臺衙”內的建築被作為避難所,後來年久失修,房屋倒塌。抗戰勝利後,因修建“中山紀念堂”急需建材,道臺衙的部分大木料又被拆除,“道臺衙”從此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如今,道臺衙雖然沒有了,但將它附體於盆塘邊的一條道路之上,也算咱蕪湖人沒忘舊情。

在道臺衙路走累了,可以回到盆塘邊的長椅上歇歇腳。然後……然後就該韋家大屋登場了

在盆塘的正北面,曾經有過一座很有名氣的龐大建築群——韋家大屋。其中既有舊式的亭臺樓閣,也有新潮的花園洋房,整座建築顯得富麗堂皇、美輪美奐。儘管韋家大屋的名氣很大,可若不仔細打聽,一般人很難找到。這座老宅當年的門牌號碼是庫子街29號及其周邊地帶,民國時期的門牌號碼是庫子街24號。它的建造者是韋昌輝的弟弟韋志俊。韋志俊又叫韋俊、韋十二,是韋昌輝的胞弟。天京事變期間他因遠在湖北武昌與清軍作戰,僥倖逃脫了這場內訌。待天京事變平復以後,洪秀全手下可用將才已屈指可數,由此他沒有因韋昌輝而受到牽連,反而被封為定天福和右軍主將。咸豐九年(1859)10月,他在與陳玉成發生激烈衝突後,突然投降湘軍,被授以參將,職位相當於如今的師長,以後定居蕪湖。而韋昌輝家滿門抄斬之後,他的一個姓嚴的身懷有孕的媳婦逃脫了誅殺,躲到“嚴姓外婆舅家度命”。這在不久前發現的《安徽寧國韋氏簡譜》中有明確的記載。這位韋昌輝僅有的一個孫子在簡譜中說:“咸豐六年(1856)十月間,洪(秀全)陡起毒心,謀害為首者,曾祖源玠、昌輝志政公遇害在京。韋姓全家招結金骨皆無存。餘此時尚在母腹內逃避,隨母在嚴姓外婆舅家度命。至同治三年(1864)克復天京,五年(1866)母去世,十三年(1874)才蒙志俊叔祖書招字認,回至蕪湖。”這時,他已經17歲了。正是韋志俊和韋昌輝的孫子繁衍了蕪湖一大批自稱祖籍廣西桂平的韋姓後代。

韋家大屋的出名,還和兩位名人有關,他們就是翟肇周翟本槐父子。這裡面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事情要從清咸豐三年(1853)說起,當時太平軍已控江南大片領土。安徽涇縣桃花潭水東翟村的翟守芳先生為躲避戰亂,其獨自來到蕪湖避亂。翟守芳先生在蕪湖中長街投資創立了一家“翟恆豐醬園”,由此,翟氏家族與蕪湖糟醬業結下百年不解之緣。翟守芳歷經10餘年的奮鬥,其在蕪湖已擁有醬園、雜貨、米行等幾大店鋪,由於前店後宅連成一片,在中長街北側形成一條翟家巷。翟守芳致富後,在蕪湖、涇縣、當塗、灣沚、巢湖等地購置了大量的房地產,並創辦了一家綢店莊,分給長子、次子經營;而將蕪湖的三家店鋪和擁有的明遠電燈公司大量股票交由三子翟肇周管理。翟守芳捐官四品銜,由此步入官商之列,其為了維護同業利益、團結同業、相互幫扶,則於光緒年間聯合蕪湖糟醬坊鉅子吳禮榮、伍道和、翟本堂、查興茂等在翟家巷創建了蕪湖糟醬業公所,並當選為首屆會長。翟守芳晚年協助李鴻章之侄李仲傑籌辦蕪湖商務總會,使蕪湖糟醬業公所躋身於蕪湖商務總會十三幫理事之一。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翟守芳病逝,其三子翟肇周承繼了蕪湖家族產業及糟醬公會主席世職。清光緒32年(1906年),蕪湖商務總會正式成立,翟肇周當選為蕪湖商務總會理事。

北洋政府時期,國內軍閥混戰,許多國家古董珍寶不斷流向海外。翟肇周見此非常痛心,其為了搶救國寶,則將蕪湖房產、店鋪及股票全部變賣,高價購進上千件珍貴的瓷器、青銅器及數百張稀世名畫和大量的珠寶玉器。

民國十四年(1925),翟肇周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國寶,他以40元大洋的月租,搬進韋家大屋。翟肇周將其收藏的字畫輪換著懸掛在正堂大廳內供行家鑑賞;而將青銅器、瓷器、鐵畫擺放在後花園中供古董收藏家們參觀,凡有幸光顧者無不留連忘返,因而翟肇周以文物收藏家之美譽名滿八皖。當時的日本駐蕪湖領事清野,慕名讓領事館一秘陶惜芬帶他到韋家大屋登門求教,當他參觀了翟肇周先生收藏的字畫後,當即表示願出8萬大洋購買翟府收藏的字畫,但卻被愛國收藏家翟肇周嚴詞拒絕。

民國二十二年(1933),翟肇周去世後,其長子翟本槐當選為蕪湖商務總會執行理事、蕪湖糟醬同業公會主席、蕪湖米業公會主席。民國二十六年(1937)農曆九月十七日,日機開始轟炸蕪湖,翟本槐因是蕪湖黨部執行委員,在此危難之中他挺身而出,協助政府組織難民自救,因而根本無暇顧及家庭安危。翟本槐之弟翟本夔先生為了搶救家中國寶,其將家中所有老幼全部組織動員起來,將祖上傳下來的古董、瓷器、玉器、金銀、首飾、字畫全部造冊登記,並放入30餘個裝進口菸捲用的大集裝箱內,同時又將帶不動的青銅器、瓷器等大型文物及銀元埋藏在後花園的石榴樹下。但因這批裝著國寶的箱子又大又沉,小船不堪重負;而大船吃水又深,秋冬枯水季節河床水淺,大船無法運行,因而,船伕均不肯駁運這批古董,使這批價值連城的國寶遲遲不得啟程。

隨著戰火日漸逼近蕪湖,沿江的民船都被軍隊徵用,翟府這批裝箱待運的國寶因無船運輸,全部堆放在韋家大屋之中。12月9日,蕪湖淪陷與日寇之手,在熊熊的大火中。不肯當亡國奴的翟府男女老幼三代20餘口人,出於民族大義,被迫放棄祖上遺產,冒死逃往大後方。

日寇佔領蕪湖後,立即衝進韋家大屋,將院中堆放的30餘箱國寶全部拉走;日寇為尋找翟府地下寶庫,強行拆毀了韋家大屋這座古建築,並挖地三尺找到石榴樹下的藏寶庫;日寇為掩蓋其強盜罪行,將這座宏大的韋家大屋許多建築拆毀,並在韋家大屋內蓋了一個馬廄。翟府祖傳的上千件國寶及地下埋藏的寶庫全部被日寇搶走而流失於海外。

抗戰勝利後,翟本槐一家回到蕪湖後,因韋家大屋被毀,只好租住在蒲草堂附近(今市第二人民醫院西側),後又遷至北門九蓮塘沈家花園一棟二層樓內居住。

建國後韋家大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一處無主房,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被馬塘醫院接收,馬塘醫院遷走後,直到2010年夏被拆遷,韋家大屋一直是馬塘醫院家屬樓。

你看,講了這麼一大堆關於韋家大屋的故事,時間不早了,歇也歇得了,是不是該游下一個目標了……

禹王宮

順著盆塘往南走,有一處地名叫禹王宮路。這條路名的來頭可不小,它得名於此地的禹王宮,又稱開元寺,大約修建於清康熙年間。主祭大禹,後並祭伏羲神農氏。大禹治水的故事想來每個中國人或多或少都知道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也曾經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奮發圖強。在他治理的眾多水利工程中,就有一項位於我們蕪湖,史稱“大禹導中江”。據《尚書·禹貢》記述,中江是中國古水運發達的人工運河,它西起蕪湖青弋江、水陽水,再流經江蘇、浙江,進太湖,入東海,因此蕪湖古地名有“中江”之稱。當年大禹率領百姓通山川,疏江河,終於將一條桀驁不馴之江,治理成一條融水利、灌溉、航運為一體的大河。為了紀念大禹不朽功勳,蕪湖百姓就在中江的終點附近修建了這座禹王宮。

由於蕪湖地處長江以南,境內湖泊眾多,水患一直不停地侵擾著百姓,再加上當時的科技水平也不發達,人們在治理水患的同時,只能將更多的希望寄託於大禹身上,因此禹王宮建成以後一直香火不斷。清咸豐三年,太平軍和清軍在蕪湖激戰,禹王宮眾多建築毀於此役。稍後,禹王宮被湖南會館借作館舍,據民國8年(1919)版《蕪湖縣誌》記載:“湖南會館即楚軍昭忠祠,原在河南禹王宮舊址”,然而僅僅兩年不到時間,到了清同治五年(1866)前後,建築已經“因兵燹毀,所有屋宇倒塌不堪”。湖南會館遷出,搬至西外門昇平橋,即今天的狀元坊內。而禹王宮原址則逐漸成為百姓雜居之地,所有建築均不復存在。唯有從南寺街、禹王宮等地名上還可想象當年的一些痕跡。

順便說一句,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蹟和傳聞,而禹王宮也不止蕪湖一處。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陝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也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佈中國的大禹遺蹟,寄託了人們對大禹的景仰和思念,大禹是最受人們崇敬的一個古代偉人,正因如此,蕪湖市2001年修建鳩茲廣場時,還特意在廣場的中心位置鑄了一尊“大禹導中江”的青銅塑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