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小吃「標準化」到底標準了什麼?

近半年來,各地街頭的地方小吃出臺了小吃標準一事紛紛上了新聞頭條。天津煎餅果子薄餅直徑應在(38~45)cm範圍內?陝西biangbiang面必須得長180cm寬3cm?揚州的揚州炒飯裡海參、雞肉、蝦仁都得有?武漢熱乾麵裡的芝麻成分不少於一半?西安牛羊肉泡饃裡的饃要形成“黃豆粒大小的碎粒”?

該標準一出引起網友的一陣熱議,眾說紛壇。然而在食品行業工作多年的卓奇食品追溯平臺小編認為,地方小吃“標準化”及其有必要!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概念,地方小吃“標準化”到底標準了什麼?

食品食材的來源是相當重要的,眾網友吐槽標準對小吃外部形態、製作過程的要求,然而沒注意到的是,煎餅果子標準要求了該小吃的原料,輔料都是要求新鮮,不可隨意更改的,更對食品製作保存期是有要求的。不僅僅是煎餅果子,每一種小吃標準都對小吃的原料有極高的要求。

沒錯,小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於其新鮮和差異性,但是這不應該成為街頭小吃逃避衛生食品安全管理的一個理由。卓奇食品追溯平臺創始人符春彥表示,很多人可能存在“街頭小吃難免有不乾淨,不用要求太多”這種觀念,但地方小吃“標準化”的形成很大意義上就是在打破這種觀念,標準新的“街頭小吃安全衛生”的定義。消費者在街頭巷尾享受美食的同時,也應關注這些食品的食材溯源,生產安全問題,小吃“標準化”的定義即是對小吃生產者的一種無形中監管。所以,地方小吃“標準化”標準的不是對小吃的口味形態,而是一種對小吃安全衛生的標準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