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劃分爲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周口市,河南省轄地級市,位於中國河南省東南部,地處沙河、潁河、賈魯河交匯處。東臨安徽省阜陽市,西接河南漯河市、許昌市,南與駐馬店市相連,北與開封、商丘市接壤。周口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農氏播種五穀,開創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周口古屬陳國,《詩經.陳風》赫然在目。戰國末期,為楚都所在地,史稱郢陳。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在此建立張楚政權。兩漢時期,陳為皇子領地,繁榮昌盛,富甲一方。魏晉以來,以淮陽為中心歷次設郡置府。

周口交通四通八達,公路、鐵路、水路運輸交織成網,形成了公路、鐵路、水路三位一體的大交通格局。漯阜鐵路的電氣化雙線升級改造全面啟動,改造完成後併入國家鐵路路網,將成為帶動周口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沙潁河自古以來就是通航河道,建成有周口、劉灣兩大貨運碼頭,入淮河、匯長江。沙潁河航運可直達南京、上海、杭州。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有“華夏先驅、九州聖蹟”的美譽,被中華全國伏羲文化研究會譽為“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

周口已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醫藥化工為支柱,以電力、機械、皮革皮毛為特色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擁有國內外知名的工業品牌,蓮花集團生產能力躋身世界同行業四強,單廠產量居世界第一,宋河酒業生產的高、低度宋河糧液酒獲國家金獎,進入國家名酒行列,河南鞋城皮革集團生產的牛皮革及製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

河南省劃分為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建制沿革

西周初為陳國地。1965年設周口專區,後改周口地區。1996年,周口地區面積11637平方千米,人口約985萬人,行政公署駐周口市,轄周口、項城2市和扶溝、西華、商水、太康、鹿邑、鄲城、淮陽、沈丘8縣。

2000年6月8日,國務院批准:(1)撤銷周口地區和縣級周口市,設立地級周口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川匯區。(2)周口市設立川匯區,以原縣級周口市的行政區域為川匯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老街。(3)周口市轄原周口地區的商水縣、淮陽縣、太康縣、鹿邑縣、西華縣、扶溝縣、沈丘縣、鄲城縣和新設立的川匯區。原周口地區的項城市由河南省直轄。

河南省劃分為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河南省劃分為1市1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之稱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周口市總人口9741283人;川匯區323738人、扶溝縣666779人、西華縣820319人、商水縣1093686人、沈丘縣1079278人、鄲城縣1151994人、淮陽縣1229357人、太康縣1254680人、鹿邑縣1068984人、項城市1052468人。

2005年,周口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情況:川匯區撤銷蔬菜鄉、南郊鄉、搬口鄉,分別設立相應街道辦事處(城東、城南、城北、搬口4個街道)。項城市撤銷秣陵鎮、老城鄉,設立新的秣陵鎮,秣陵鎮政府駐北關居委會。2005年11月16日,原屬於太康縣的4個行政村(張集鄉陳老家村、陳小莊、太康寺村、中營子村)和原屬於鹿邑縣的2個行政村(辛集鄉孔集村和唐集鄉張老一村)正式歸屬淮陽縣四通鎮所管轄,四通鎮新增土地8平方千米、人口10000多人。2005年末,周口市轄1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個街道、85個鎮、91個鄉。

2011年6月13日,河南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11]58號)批覆,經河南省政府批准,同意將淮陽縣許灣鄉整建制劃歸周口市川匯區管轄。2012年8月17日,河南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12]9號)批覆:經河南省政府批准,同意周口市將川匯區太昊路街道辦事處的馮莊、柴堂2建制村劃歸商水縣城關鄉管轄(10月23日周口市政府下發《關於調整川匯區和商水縣行政區劃的通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