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温州人牛“上天”!30多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有他的功劳!

今年7月10日凌晨4时5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32颗北斗导航卫星。紧接着,7月29日上午9时48分,还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第33、34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个温州人牛“上天”!30多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有他的功劳!

这是今年我国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既定任务之一。根据计划,到2020年底,将有35颗这样的卫星完成全球组网并同时工作,届时北斗系统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比美国GPS系统功能更强大。

一次长征三号火箭的成功发射,需要至少100多人的团队为之服务。在他们当中,有不少温州人的身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的郑大生就是其中一员。

郑大生接受记者专访,畅谈他眼中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30年。

这个温州人牛“上天”!30多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有他的功劳!

1、他参与研制的发动机将火箭送上太空

1956年,郑大生出生在乐清。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全国统考的大学生,郑大生顺利考入当时航天部部属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此后,他攻读精密仪器专业,并于1986年拿到硕士学位。

由于家庭原因,在校成绩优秀的郑大生原本打算毕业后回老家发展。然而,学校老师和系主任多番挽留,劝说他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学位。

“在当时,航天专业本科毕业生一般都会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更何况是硕士毕业生。”郑大生说,经过一番考虑,1986年,他独自来到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前身)工作。

这个温州人牛“上天”!30多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有他的功劳!

△郑大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郑大生所在的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主要负责研发低温火箭发动机。点火发射时,火箭尾部产生的巨大火焰就来自于火箭发动机。

所谓低温火箭发动机,即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郑大生介绍,我国的低温火箭发动机是在1973年开始投入研发的,历经十几年的时间才最终研制成功。

“那个时候,一年也就只有一两次卫星发射任务,所以低温火箭发动机能派上用场的机会不多。”郑大生说,近几年,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他们研究所的工作明显比以前忙了很多。

郑大生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的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就是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研制。发动机的吨级越大,产生的推力就越大。

“载人登月的话,要运载足够航天员返航的燃料,还有必要的科考设备,载荷要比送一两颗卫星要大得多。”郑大生透露,目前我国正在立项研制200吨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

2、他亲眼见证数十颗北斗卫星飞上天空

用来发射北斗导航卫星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素有“金牌火箭”美誉。该系列“三兄弟”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累计发射约占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次数的三分之一,且发射成功率达98%。

这个温州人牛“上天”!30多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有他的功劳!

△北斗卫星

这样的成绩,来自于所有航天人的努力。按照计划,今明两年,我国每年都要发射十来颗北斗导航卫星。今年6月13日,郑大生随大部队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火箭发射做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待就是一个多月。

“由于其它原因,发射时间比原定计划推迟了几天。”7月10日凌晨,郑大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亲眼见证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3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完成八颗星的研制和发射,形成八颗卫星“天上集结”的初步格局。

郑大生解释,卫星有使用寿命,一旦寿命到期,就需要再发射新的卫星将其替换。7月10日发射的第32颗北斗导航卫星,就是一个“备胎”。

而7月29日发射的这两颗,则是除去已集结的8颗卫星之外的另外两颗北斗导航卫星,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拓展北斗导航系统的全球覆盖范围。

到2020年,太空中将有35颗卫星为北斗导航系统服务,超过美国GPS系统卫星的数量,因此功能更强、运行更稳定。

这个温州人牛“上天”!30多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有他的功劳!

△北斗卫星

郑大生说,航天技术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的航天实力位列世界前三,虽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3、他是摄影发烧友,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翻开郑大生的微信朋友圈,就能知道他是一个十足的摄影发烧友。楠溪江风光、瓯江掠影、茗岙的油菜花……家乡的每一处风景都能成为他的素材。

郑大生说,他去得最多的是北京的箭扣长城,有一次他曾和摄友凌晨1点跑到那里。四川的牛背山是他独自一人去过最远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全亚洲最大的360度观景平台。

“年休外加周末,一年能有连续三个星期的假期供自己支配。”郑大生习惯把这些假期掰开两次用,每次能有9到12天的时间。如此,一年里他能有两次外出采风摄影的机会。他盘算了一下,除了湖南、香港、澳门和台湾,国内各个省市都已经留下了他的足迹。

到目前为止,郑大生已经在《中国航天报》上发表过20来幅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家》杂志上发表过11幅作品。

4、他们一家都是航天人,时刻关注家乡发展

如今,郑大生一家人都留在北京发展,而且是不折不扣的航天家庭。早已到了退休年纪的郑大生,选择了返聘,继续自己的航天梦想。妻子是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行政人员,儿子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微电子研究所技术人员。

“他本科其实是学生物技术的。”在郑大生的鼓励和影响下,对计算机颇感兴趣的儿子,成功考取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微电子研究所的研究生。

虽然常年在外,但郑大生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至少两年就得回家一趟。

“以前交通不方便,来回要折腾半天,现在不同了。”今年的春节和五一,郑大生与家人回来过两次。“去温州市区转过,变化还真大,路宽了、楼高了、人美了。”郑大生说,希望老家乐清也变得越来越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