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種最適合當前市場環境的投資方法

我擅長聊的東西總被河蟹,所以今天我暫時說點別的吧。最近在搞私募相關的事,索性就聊聊這個。

國內私募的現狀是,大多數還是守著股票多頭策略,就是做多A股股票,靠擇時、選股來勝出。這種策略從長期來看是看天吃飯,牛市來了大家都有飯吃,能力強的吃滿漢全席,能力差的吃個肉夾饃。牛市走了大家就省吃儉用抱團取暖。

所以有很多人是覺得牛市要來了,發一隻封閉期三年的產品,只要三年內趕上牛市,幹一票走人。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聽到私募,第一反應就是——炒股票的。

股票多頭策略也有很多類型,有的是專注某個行業,有的專注某個風格,有的用量化因子選股等等……

我常講的一個段子:

三個人乘電梯上樓,被問到你們是怎麼上來的?A說,我站著上來的;B說,我坐著上來的;C說,我倒立著上來的。問的人說,瞎說,我明明看到你們乘電梯上來的。

你可以有各種精彩的策略,但如果A股的電梯沒來,純靠爬樓梯來跑贏實際通脹還是有一定難度。

最近幾年興起了一些新策略,比如宏觀對沖、比如純阿爾法。也很有意思,不過在A股裡面依然有很大難度。首先,國內金融工具極為有限,讓對沖舉步維艱。

而純阿爾法,指的是做多自己認為會跑贏大盤的股票,同時做空股市大盤,相當於剔除了市場風險,只賺跑贏大盤的那部分利潤。這種策略很考驗選股能力,但在熊市裡會產生額外的成本,就是做空股指期貨的貼水成本。比如今年期指最大的時候貼水將近8個點,要把這8個點賺回來再開始盈利,難度還是不小的。

最後就是大類資產配置型策略,就是我目前在做的,是我認為最適合當前國內市場環境的。(注意我說是適合當下的環境,不是說這個策略任何時期都是最好的)

這種策略也叫宏觀配置,是用股票、債券、商品三種大類資產進行配置,通過宏觀分析來超配某一類資產,或者重倉某一個標的,來獲取超額收益。

為什麼我認為這種策略適合當下國內市場?還是要說回我的宏觀觀點——國內當前有巨量的債務需要消化,所以債務貨幣化是無法避免的,而貨幣化的債務需要你我共同承擔,具體參看這篇文章(文章名就不寫了,有點敏感)。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極為確定的結果——貨幣購買力大幅縮水。而貨幣價值的降低,本質上就是資產價格的上升,它倆是手心手背的關係。

就像我昨天沒發出來的文章裡面講的,有什麼能對沖我們手中鈔票購買力下降呢?我想來想去只有一個方法——持有資產。

未來,包括房子在內的所有資產,股、債、商品、優質項目等,都會大幅升值,水漲船高。房地產以及它所支撐的一切產業讓一部分人先rich起來,而後續其他大類資產的崛起是另一部分人rich起來的列車,一定一定要記得上車。否則未來30年,你會發現自己活得越來越累,而手持資產的人卻依舊很滋潤。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大類資產配置最適合當前國內的環境——你不需要知道什麼時候哪裡會有浪花,你只需要知道冰山在融化,海平面整體會上升。

普通老百姓可以買房子,也可以自己炒炒股,但真正做到股債商品等金融資產的平衡配置,不是誰都有能力做的。

國內已經有一部分投資者覺醒過來,明白任何單一市場、單一資產、單一策略,都無法長期獲得穩定回報,而開始尋求平衡大類資產配置,不過這不是普通散戶能做到的。這時機構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我希望業內同仁們更多的關注這種投資需求。

如果有認同理念的同仁想要尋求合作,我很歡迎。

------------

分享一下我在配置上的理念。

我認為所有資本市場的回報只分為三種:無風險回報、市場回報(Beta)、超額回報(Alpha)。

無風險回報基本可以視為銀行定存或者貨基。而市場回報也叫風險回報,是承擔市場風險而得到的風險溢價,我們叫beta回報。這個回報從長期看一定是跑贏無風險回報的,因為你承擔了風險,這是你應得的風險溢價。所以這是市場給我們的確定性很高的回報,在能力範圍內我們應該盡力吃掉這個回報。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應該買指數,本質上就是讓你去賺這個beta回報,只要你能長期堅持,一定跑贏無風險回報,甚至跑贏通脹。

但beta的問題是波動太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比如08年的大崩盤,有幾個人能淡定的喝著茶看著自己的持倉腰斬還不為所動,並一直持股到今天?

所以beta長期回報的確定性雖然高,但短期是非常反人性的,用戶體驗很差。

於是乎人們開始想辦法來控制beta的回撤,提高用戶體驗。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馬科維茨模型——通過持有多種資產來把組合整體的波動變得平緩,避免大漲大跌,內心安詳的吃到beta回報。

這種方法在達里奧的手中被昇華成為“聖盃理論”,他研究發現,只要組合裡持有15個相關性為0的資產流,組合回報的情況就達到最理想狀態。

當然了,15個互不相關的資產流只在理論中,現實裡是不存在的。因為在極端恐慌情況下,所有資產都會一起跌,大家只要現金。回想08年的金融恐慌,股、債、商品是一起殺跌的。(這種情況學名叫“尾部風險”)

那麼現實中我們做資產管理時,不光要找和平時期相關性較小的資產,還要找到尾部風險中相關性儘量低的資產。比如說,現在很多人搞股債平衡,其中的債配的是相當比例的信用債,極端情況下如果股市崩盤,信用債跟股市的相關度會提高,說白了就是會跟著一起跌。這時的正確做法是提高利率債的比例,也就是國債,在危機中跟股市相關性最低。

-----------

最後再說alpha回報,也叫超額回報,指的是超越beta的這部分回報。這個就很難了,需要你有獨到的主觀判斷,敏銳的嗅到市場中的機會,發現市場定價的錯誤,然後通過合理的金融工具把差價賺到。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有一點運氣。

我確信市場上一定有這種天才,可以賺到超越beta很多倍的收益,但這種人一定是少數,不容易遇見。而且天才也會犯錯,尋找阿爾法的風險就是一段時期內連beta也賺不到了。

所以大家在投資時,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宣稱自己賺取阿爾法的能力,除非你真的認為他就是你要找的那個天才。

而beta和alpha,是完全不同的收益來源,一個是市場給的,一個是自己能力賺的,我們需要區別對待這兩種回報。如果你今年投資賺了10%,你要做個歸因分析,到底多少是beta,多少是alpha。

我們做資管時,會區別對待這兩種回報,做beta的部分必須忘掉自己,和自己的觀點,相信自己是無能的。做alpha時再把自己和觀點找回來,盡一切努力確保自己的選擇得到市場的認可。

做beta時要把精力放在資產之間的相關性上,努力尋找儘量多的互不相關的收入流,然後做各種市場情況下的壓力測試,儘可能減少整體組合的尾部風險。做這部分工作時,一定要剋制自己主動超配或低配某類資產的衝動,忘掉自己。

做alpha時則要把自己找回來,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抓住一切可用資源,找出確定性最高的機會,選擇最合適的時機下注。

----------

差不多了。對我的理念有共鳴或感興趣的人可以找我交流:touyanbang66。

昨天文章目前只剩下知乎可以看了,雪球、集思錄、微博都沒了。知乎搜投研幫,在文章裡就能看,標題是《A股開啟歷史大牛的條件猜想》。

其實我真心冤,這篇文章滿滿的正能量,顛覆了我之前全部的觀點,寫的都是好的一面:

說一種最適合當前市場環境的投資方法

所以到現在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被河蟹。但既然事已至此,我也不掙扎了。

但是我想補充一下昨天沒講到的一點——A股在未來一定會成為真正的為實體經濟融資的健康市場。

尤其是當下去槓桿,減少債務比例最好的方式難道不就是股權融資嗎?

其實2015年那輪牛市就是因為A股被賦予了這個艱鉅的任務,股市漲起來,資金進來,槓桿太重的可以搞股權融資,資不抵債的還可以搞債轉股,IPO也就在那時直接大開門,基本等於變相的註冊制了,定增什麼的一級半市場也開始興盛。

然鵝壞就壞在A股的賭性上,上了大槓桿來賺快錢。而監管習慣性的一刀切,把市場給斬斷了。其實如果沒有15年那輪股災,我們現在也不至於這麼被動。股市慢牛漲上去,什麼都可以被消化。包括16年熔斷,也是因為監管經驗不夠,用美國製度空套到A股上……這都是A股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包括違規懲罰制度等,如果不更嚴厲更細緻,A股就沒法擔起這個重要的任務。

什麼時候金融監管開始放鬆了,說明管理層信心已經足了,下一輪牛市就該來了。你覺得需要幾年?(作者:投研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