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歙(Shè)縣今歙縣徽城鎮,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府縣同城今歙縣、徽州區、黃山區湯口鎮、黃山風景區等。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置,屬鄣郡,為本州首縣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600年前,歙縣大阜潘氏大族人丁空前鼎旺,現有土地難以供養急速增加的人口,族內其中兄弟倆決心遷出另闢一方天地,哥倆立在大阜村口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心思此生再也不能相見,道聲珍重,一個走旱路,一個往水路,均向南而去。兄弟倆一個行到歙縣今三陽鎮竹鋪村境內落戶繁衍,另一個覓至歙縣今金川鄉擱船尖群山深處安家生根,取村名為皂汰。今天單表皂汰村,皂汰的汰應是“左土右太”,此字為潘氏自造(老潘家就是這麼任性),未收入詞典,現以“汰”代之,意為高山上的肥沃土地。潘氏一族就在海撥1000米的高寒山區艱苦奮鬥、自力更生,N代以後就繁衍成一千多人口的大村落,人類繁殖就特麼厲害。

↑皂汰村人本以為就可以在這個世外桃源一直安居樂業下去,沒成想,有一天,這裡成了一個省級自然隱患災害村,得全部拆遷。自公元1999年拆遷開始,很多村民一直在抗爭,與政府進行了漫長的拉鋸戰,皂汰村成了聞名的“釘子村”,在百度輸入“皂汰村”,就可見很多關於反應皂汰村拆遷的帖子,這個被政府遺棄的村莊至今已是整整十七年,但這個“天上人間”似的美麗村落,在村民的抗爭下,終是沒有被夷為平地,靜靜地迎接著每一個進入擱船尖的人們。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去皂汰村駕車至歙縣金川鄉金川村,需步行約一個半小時方才到達處於海撥約1000米的這個古村落。村莊座落在擱船尖壯觀的萬佛朝宗岩石群下,傳說中的仙人頭靜靜凝視村落,讓人心裡感覺特別安詳。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村民在與政府經過漫長的拉鋸戰後,陸陸續續基本已遷完,村內現在僅剩十多人,基本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我問過有的老人為什麼不去山下,老人告訴我,哪裡也不去,這裡才是家。村莊屬高寒山區,山下穿襯衫,山上還得烘火取暖,我在山上住了一晚,那叫一個冷,酷夏到此避暑真是一個好去處。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這村90%以上村民都姓潘,建於清代的潘氏支祠規模雖比大阜宗祠小,但從裡面的佈局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是參照宗祠來建造的,後進寢殿與大阜宗祠一樣有兩層,有的石雕甚至與大阜宗祠一模一樣。在這樣任何材料都要依靠人力肩挑手槓,經濟非常貧窮的高山上,能建造如此考究的祠堂,潘氏族人是硬生生從牙縫裡擠出來的。聽村民追憶,當年建造這祠堂時,很多人家將灶爐拆了捐建祠堂,這樣的宗族凝聚力聽來讓人很是動容,在如今這樣的時代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潭,再看看如今靠錢打造出來的那些人心渙散的所謂的“美好鄉村”,心裡是真正美好不起來的。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已遷涉到縣城近郊的村民潘吉來領我參觀廢棄的皂汰小學,無限感慨,說小時候就是在這裡就讀書玩耍,想想那時窮是窮,卻是很快樂,還說經常在夢裡夢到又回到老家來了。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看到一幢幢空置的民居,從那些精心描繪的牆壁畫等細節,可以想像當年的村民是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打造一個溫暖的家,如今看看確實令人感到淒涼。有的村民憤憤地與我說,地質災害不假,但並非不是不可以治理,但政府就是武斷的下令搬遷復墾,這裡面與政府為發展經濟佔了太多耕地,土地指標不達標有關,通過偏遠地區拆遷復墾來應對。我不解,問道:“將你們遷到縣郊不是天大的樂事嗎?比在這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區強多了。”立馬一個個委屈拋來:“分那一點地連口糧也種不出來!”、“遷下山後就不管不問,山上人本就窮,建房有多困難!”……我想,這裡面還有深層的精神歸屬原因,故土難離吶!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徽州六縣,其一歙縣

↑有幾個村裡的年輕人回到村裡買了一幢舊宅與一些構件,合資建了一個命名為“萬安客棧”的原生態農家樂,因景區人氣凋零,投資回收期將很漫長,但他們說,他們下決心投資最主要原因是不願意看到這個村子隨著剩下的那些老人故去而就消逝了。這種守望家園的無畏精神令人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