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行走徽州(64)從“自成”到“自城”,我猜村名或許源自《中庸》!

司馬狂/文

騎車路過自城的時候,很是驚訝,這個坐落在新安江畔的小村落,哪裡來的勇氣,敢“自成一城”?懷揣著好奇之心,停好自行車,端著手機,在整個村子裡,來回走了一圈。許是因為毗鄰馬路的緣故,加上建國初期興修新安江水電站,自城村內新建的房屋遠多過老宅子,但那些保留下來的房舍,卻在默默述說著這個傳統村落曾經的過往。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村裡人看著我這個外鄉人,有些許詫異,所幸大家說的方言是通的,免去了我解釋的辛苦。有長者問我家是何處的,我回答他,是武陽的。他聽聞,連連高興地說,你是老家來的!於是,我這才在老人家的言語中,瞭解到,自城村以張姓為主,而這張姓乃是遷自武陽。我欲詳細追問,老人也答不上來,但他親自領著我去往一戶長者家中,據說那長者的父親曾去過武陽,並對此多有了解。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在同老人們的對話中,逐漸瞭解到,自城和黃備兩村的始遷祖是親兄弟,都是從武陽外遷出來的。解放前,自城和對河的同為張姓的漳潭村,因為一些緣故,嫌隙不斷,甚至發展到相互械鬥的地步。雙方各自邀人助陣,自城這邊派人奔赴武陽,武陽張家人二話不說,趕奔自城。這些往事,自城人代代相傳,雖然具體的情節已然模糊,村民中大多數人亦從未踏足過武陽,卻天然對武陽人別有一種感情在裡面。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據資料記載,自城最初叫獅形,這個名字明顯是按照地形地貌而來的。後改為“自成”,我暗付,改自成者,或為當時的儒家學者,因為《中庸》有句“誠者自成也”。當然這僅僅是我的猜測,目前沒有確切的資料能夠證明自成二字的由來。而“自成”改為“自城”,在鄉民的口口相傳中,則是源自村裡人去捐資修建紫陽橋和府城的城樓,故而改成為“城”,大概的意思就是自成人能修城吧。至此,自城的村名延續至今,民國時期,自城是和隔壁的大脈塢同屬恆大保的,如今在行政歸屬上屬於漳村灣管轄。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山水畫廊深渡有約》一書中,有一篇《自城“香辣豆腐乳”》的文章,提及自城人曾專門製作豆腐乳,行路去屯溪街上售賣。從自城到屯溪,這可不是一點路啊,不過若是在新安江水電站築壩之前,自城人或許能夠泛舟新安江上,朔流而上,直抵屯溪。如今,不僅下游有新安江水電站,上游妹灘也有水電站,再想走水路往城裡去,已然沒有機會。不過,有失必有得,水電站蓄水使得江面更為寬闊,江水也更深,如此形成的江面景緻,倒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近年來,政府加大鄉村基礎設施的投入,自城沿江的堤壩,進一步得到加固,堤壩之上,澆築成的水泥坦上還有很多健身器材。雖然自城村跟大多數徽州的鄉間村落一樣,年輕人大多出外謀生,家中多是老人留守。但這裡毗鄰公路,加上這些年外鄉人紛至沓來,此間長者比之深山裡的同齡人來,少了些落寞。甚至,他們的普通話因為經常和外鄉人交流的緣故,都要更為標準一些。或許,這才是老年人排解孤獨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吧。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村裡人跟我說,除了張姓,村裡還有旁的姓,大家各自有祠堂。只可惜,當時急著返回城裡,聽過倒是記住了,過了這幾個月,也忘了個一乾二淨,慚愧的很。人們還告訴我,村裡原本有個很大的廟,曾經香火鼎盛,至於此廟究竟祭祀何人,是寺院,還是道觀,或者是社廟,我託人問,大多也說不上個所以然來。列位看官中,若有知曉者,歡迎在留言區批評指正,感激不盡啊!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歙縣有個自城村,原來叫自成,我猜村名源自《中庸》


至此,2019年從歙縣縣城騎行綿潭,中途逗留行走的三個村落,悉數完成文章。這三個書寫成文的村子,分別為:綿潭、大脈塢、自城。下面是前列所寫綿潭和大脈塢的文章,點擊標題就能跳轉閱讀哦,看完記得回來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