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一城遺產,護千載文明——解開莆田文保方程式

保一城遺產,護千載文明——解開莆田文保方程式

雁陣塔 許武 攝

8月23日,“福建省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經驗交流會”在福州召開。8月24日,福建省文物局長座談會在福州召開,學習《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精神。

兩次關於文化、文物保護會議接連召開背後,是全省對文化、文物保護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在文化、文物保護方面,莆田市也是孜孜以求,解答屬於這個城市的文保方程式。

文物老管家——文物局“看”出碩果

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清殿裡,有眾多自唐以來的文物,石像矗立,彷彿等待四方來賓一一檢閱。而肩負著保護職責的莆田市文物局,也坐落於此幽靜之處。

在文物局的日程上,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從來是列第一位的。近年來,莆田市對無塵塔、媽祖祖廟、三清殿等四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平海天后宮等四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做保護規劃。

近5年來,莆田市文物局積極爭取國家重點文物專項經費和省級文物保護的經費補助,前後共向上級申報93處文物保護單位專項補助經費。莆田市文物局局長連金焰說,爭取到國家、省級文物專項補助經費3800多萬元,市級文物專項補助經費3300萬元,政府的資金投入,讓工作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7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意見》強調夯實革命文物基礎工作,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今年初以來,莆田市文物局也特別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同媽祖文物、海絲文物一起,前後實施了三會寺、東汾五帝廟、賢良港天后祖祠、太湖祠、橫江祖宮、戴蘭久故居、帶霧寺等維修、安防工程,推進文峰宮三代祠、南日島烈士紀念碑二期環境整治工程。

文物級別的提升,也是近年來文物局的重要成果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加仙遊文廟、龍華雙塔、寧海橋、平海天后宮等4處,新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作為當地文物部門,莆田市文物局還組織申報第五批莆田市文保單位19處,第六批革命文物10處,第七批13處正等待市政府報批通過。

當然,今年最值得驕傲的是,莆田市文物局有幸參與推進“海絲”聯合申遺工作。連金焰介紹說,今年4月3日,國家文物局在廣州召開的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第一次聯席會議,莆田市與其他海絲申遺聯盟城市共同簽訂了海絲保護與聯合申遺城市聯盟章程,加入新海絲保護和申遺城市聯盟。

此外,莆田市獲評福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當下,莆田市正在申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而關涉遺產類的事項,由文物局牽頭,正在積極推進該事項,進行文物維修編制。目前,已初步設定各個文物點的安防,但還待逐步細化,方案設計後由縣區負責實施。

保一城遺產,護千載文明——解開莆田文保方程式

雁陣歸來 俞靚 攝

文物承載者——博物館使命再新

對於一個博物館而言,展示、保存文物是其最基礎的一項工作。莆田市博物館自2017年9月開館以來,至今已創造了200多萬人流量,莆田市博物館館長遊國鵬向記者介紹,最高的時候一天創5萬進館人數。

博物館能在莆田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地區取得如此成績,歸功於其想讓文物活起來而做的努力。

“我們一直在做‘地下’工作。從2001開始至今,文物徵集增加4960件,加之此前的館藏,現有的館藏文物已達12883件。”遊國鵬說,有內容才能吸引人,這是件非做不可的事。

國家現在對文化遺產的分類,為不可移動、可移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主要承載可移動文物的保存與展示。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國家文物局將推動文物保護實現“兩個轉變”:由注重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由注重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轉變,確保文物安全。“我國現在的文物保護的理念,已經逐漸地從被動修復轉向以及預防性保護,我們也引進了恆溫恆溼、分淋式消毒、專業的文物儲存室,所有的文物配備專業展櫃,3級以上文物、字畫、木雕配恆溼櫃。通過對文物的環境進行調控來防止文物出現更嚴重的劣化,從而延緩文物的腐蝕,現在的保存條件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遊國鵬作為老博物館人,語中充滿驚歎。

此外,博物館還投入大量的精力,通過展陳工程引進多媒體、AR、VR展示形式,藝術場景,再現文物的魅力。近期,博物館與天津一家科技公司合作,開發智慧語音導覽系統。“這樣,往後入館參觀人員,只要攜帶一臺講解機,看到相關文物,就能自動收聽豐富的講解內容。”莆田市博物館辦公室陳玉花介紹,目前講解詞處於最後的階段,待經濟、歷史等方面的專家進行內容論證後投入使用。

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基地之外,還有面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基地及市民終生教育基地。這些職能間接地引來當地群眾,加深他們對文物的感情。陳玉花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去年推出“場景吟誦講解”,用小孩子喜歡的方式來傳播文物知識。小學生通過選拔,最後入選“小小自願講解員”,他們會配套特殊服裝,或一或二或眾,以吟誦形式為現場參觀人員解說。這樣產生的直接效果是小孩子喜歡來到博物館,也因這樣的參與而得到自信。而觀眾也覺得此種形式活潑,有收穫。

“其實在1986年,莆田市博物館就已成立。成立之初,即推出《媽祖信仰源流展》,這對後來媽祖走出莆田、走向中國,乃至今天走向世界,有著不可掂量的作用。”遊國鵬說,這也就是博物館保存展示文物所具有的價值。

文物保護路——社會各界齊心協力

文物的保護與城市的發展建設一直是處於難以和解,卻又必然並存的關係。早先,因建設需要,莆田市政府展開對部分文物實施遷移保護,其中包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朱天貴祠”“修史堂”“翁氏民居”。但用怎樣的解決方式,一直懸而未決。

直至2013年,為改善民生,莆田市政府決定進行內河整治綠道建設。莆田市文物局抓此契機,及時向市政府提出,將朱天貴祠等文物保護單位遷移地點選在綬溪公園內,增強綬溪公園的文化氛圍,形成紅瓦、綠樹、碧水、藍天的美麗景色,並把遷移後的文物保護單位翁氏民居擬闢為莆田畫院、朱天貴祠擬闢為市攝影活動中心場所、修史堂擬闢為海西書畫交流場所等文化設施,如此巧舉,使文物古建築在城市建設中,得到應有的保護,同時盡其用,從而也有效地解決了歷史遺留的問題。

除去官方對於地方文物的重視,在保護地方文物的大隊伍裡,一直有匹黑馬如影相隨,那就是民間的力量。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莆田民間自籌8000多萬元,其中有當地對文物熱心的群眾捐資。民間的力量如志願者群體,鄉鎮地方政府文化協管員等,自願擔起保護地方文物的使命。涵江的雁陣宮,興化府城隍廟,媽祖祖廟、仙遊文廟等文物保護單位的維護,無一不受其恩惠。

早至上個世紀80年代,涵江的雁陣宮就已成立文物保護小組,當時海外僑胞就已捐資,重修涵江的雁陣、登瀛閣、雙子亭。2000年後,鰲山村村民捐資進行綠化造林。2014年,雁陣塔建成,其籌建資金近1000萬元全部來源於海外僑胞、企業家及當地群眾。涵江雁陣宮董事會黃玉森說,董事會的成員,堅守不拿公家一分錢的信條,一心搞建設,如此,取得百姓的信任,才能做得更好。

2016年,雁陣歸舟的牌坊落座,它為此處獲評莆田市新二十四景貢獻決定性的力量。2017年,雁陣宮入選第九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幾日,雁陣宮的持戒房開始打上了地基。現場只見雁陣宮董事長龔振秋捲起褲腿在工地上忙碌的身影。工人送來施工材料,黃玉森連聲道謝。“我們多說好話,人家也會開心一些。保護文物的建設過程不容易,這些工人的力量也不可小覷。”

記者手記

用技術,引人才,活文物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文物,在一定意義上,是“史”的攜帶者。面對今天的我們,要讓文物活起來,換言之,是讓文物有溫度,讓人們能夠把文物背後的故事、價值帶回家,才可謂瞭解了一定的歷史,從而瞭解朝代、瞭解人物,從而指導自己的人生。多利用“互聯網+”歷史文物,對文物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在這個凡事一臺智能手機、一個WiFi就能聯通世界的時代,顯然效率更高,效果也更佳。

當下隨著國家、社會層面對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地方相應的人員編制也當考慮增加。人才是任何一項事業成就的核心,而文物保護工作者的整體業務素養,決定著莆田市文物保護能走多前面。通過文物保護法的宣傳、文化遺產精神的普及,來提升個人審美情操,在文物保護和公眾之間建立最直接的紐帶,決定著文物工作能走多遠。

畢竟,千年文獻之邦,由文物可彰顯一斑。(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俞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