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從「袁立」事件看珍寶齋突破藝術品鑑定難困局

「觀點」從“袁立”事件看珍寶齋突破藝術品鑑定難困局

近日,演員袁立自曝10多年前花15萬元買了一件雕塑作品,現如今被拍賣行鑑定為“並非真品”。儘管出賣方和藝術家本人很快站出來聲明此為作者本人創作,但依然難消袁立心中疑慮。此事引來眾多網友的關注,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

「觀點」從“袁立”事件看珍寶齋突破藝術品鑑定難困局

近年來,藝術品收藏逐漸成為了當今人們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一個熱點,“跟風”收藏的熱潮不減,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尋找物美價廉的原創藝術品或藝術品投資。在藝術品收藏繁華的背後,關於收藏市場的是是非非一直不絕於耳,有些人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投機取巧,造假作偽之風確實存在。

藝術品行業亂象追根溯源是鑑定難問題。文物鑑定也好,藝術品鑑定也好,迄今沒有標準,更沒有規範,全憑鑑定者本人的“眼學”功底,且純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與此同時,與藝術品鑑定有關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護法、拍賣法、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管理規定、職業技能鑑定規定等,對民間的文物藝術品鑑定幾乎沒有涉及,有關鑑定專家的資質、鑑定程序、法律責任等也是空白。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袁牧說:“藝術品市場的贗品現象我確實一直有關注,這似乎成為了業內一個普遍現象。”袁牧無奈道,藝術品市場的亂象,從結果看,那些原本抱有的滿腔熱情的收藏者被真假難辨的藏品傷害了感情。

針對藝術品行業鑑定難的問題,深圳珍寶齋藝術館從源頭做起,與中國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民間藝術品收藏鑑定評估委員深度合作,在藝術品鑑定評估環節,採取“背對背鑑定”、“一票擱置”、“委員終身負責”等嚴格規範的制度。

「觀點」從“袁立”事件看珍寶齋突破藝術品鑑定難困局

藝術品鑑評執行專家由四名鑑評人組成,鑑評時各自獨立撰寫藝術品鑑定、評估意見。只要發現其中一名委員的鑑評結果與其他委員意見相左,即擱置本次鑑評意見。一旦該件藝術品由專家形成鑑定結果,如果之後再發現與之不符的情況,則問責該專家。因此,藝術品經過專家鑑定後流入個人、市場或者拍賣公司後,不會因此一了百了,專家對該項鑑定的結果不能因為時間、崗位變化而免責。

這些專家都是前期由中國民間藝術品收藏評估委員會聘請的知名專家或專業人士並經過相應教育和培訓獲取資質才能上崗的。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藝術品“確真”的權威性,比市場上很多其他機構只有一名專家拍腦袋瓜說了算的鑑定方式更有說服力!

「觀點」從“袁立”事件看珍寶齋突破藝術品鑑定難困局

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原主任胡克表示,“專家責任終身制”的實行提高了鑑定、評估人員的准入門檻,嚴肅專家隊伍建設,嚴防假、偽的藝術品“隨意”進入高端市場,使鑑定、評估專家成為高端藝術市場的真正守門人。

藝術品市場要發展,離不開藝術品的鑑定流通,自然也需要鑑定專家工作承擔自身行為的後果。極力推行鑑定專家“責任終身制”是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民間藝術品收藏評估委員會一直堅持的重要理念,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要求,也是珍寶齋藝術館突破藝術品行業鑑定評估環節,贏得市場認可的重要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