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面對六十萬大軍,垓下之戰項羽卻爲何沒能上演彭城之戰的奇蹟?

a_nuo_1996


彭城之役,項羽以3萬大破劉邦56萬,兵力比為1:19。垓下之役,10萬楚軍面對60萬漢軍,兵力比為1:6,卻全軍覆滅。為什麼後者兵力比遠遠小於前者,結果卻有天壤之別呢?據有書君夜觀天象,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漢軍主將不同


俗話說,打仗打將。一頭獅子率領的一群綿羊能打敗一隻綿羊率領的一群獅子。彭城之役,劉邦親自上陣,劉邦是傑出的政治家,但軍事嘛就呵呵了,打臧荼、英布還行,但要想和楚漢第一猛將項羽對陣還差得遠。



而垓下之役,漢軍主將換成了上下五千年拉通算也可以說是最優秀的軍事家韓信,想輸都難。

二、戰術運用得當


項羽的作戰風格是勇猛,正面破敵,擅長利用騎兵的機動性打運動戰。彭城之役,他利用劉邦攻入彭城,一方面被勝利所麻痺,另一方面認為自己遠在齊國、不可能出現在彭城,率領3萬精銳騎兵遠程奔襲,繞到劉邦背後趁夜進攻,漢軍根本來不及佈陣迎敵,更何況在那種混亂情況下,劉邦根本不知道楚軍的實際兵力只有3萬。

垓下之役,韓信深知無人能在兵力對等的條件下正面擊破項羽,因此故意選擇了一個五軍之陣,其特點是厚集中軍,防止自己的陣線被項羽打穿,正面最前方是自己的30萬,後面是劉邦主力,再後面是周勃、柴武,而左右兩翼是蓼候孔聚、費候陳賀。


這樣一來,項羽直接進攻韓信的陣地中央,攻得越進去,就越陷入三面包圍,這種陣型用現代軍事觀點來講就是大縱深戰略,在敵軍主要突破方向上佈置多條陣線消耗對手的攻擊動能,直到其再也無力前進而停止,然後戰略反攻。


坎尼會戰時漢尼拔就是用這種佈陣大敗羅馬軍團。之後的戰役發展也完全按照韓信的設想,《史記.高祖本記》說,“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三、漢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


兩次大戰,漢軍都是諸侯聯軍,但兵力的構成卻大相徑庭。

彭城之役尚處群雄並立,劉邦並不比其他諸侯地位更高,只是借為義帝報仇的名義出師伐楚,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糾集了陳餘、魏王豹、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彭越等絕大多數諸侯和勢力出兵。


因此,56萬實際上是個拼湊的雜牌軍,人數雖多但各有所屬,號令不齊,受地理、交通以及聯絡通訊方式等客觀限制,部隊指揮非常困難,歷史上凡是這種拼湊的軍隊,數量越多,越容易造成大潰敗,符堅在淝水、洪承疇在松山,莫不如此。

到了垓下之役,天下形勢已經明朗,漢軍雖然也是諸侯聯軍,但其構成卻簡單得多,韓信30萬,劉邦20萬,彭越、英布各數萬。正式作戰時,韓信也考慮到指揮不一的問題,所以僅以自己30萬嫡系為中軍主力,輔以劉邦的軍隊為後備及兩翼,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了兵力優勢。


彭越、英布參加了對項羽的合圍,但卻沒有直接參與最後的決戰。

四、士氣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一旦作戰方略已定,在戰場上就全憑一股血氣之勇,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士氣和作戰意志對於戰役勝負影響很大。



當時天下大局基本已定,90%的國土都已歸屬或從屬於劉邦,項羽雖然還有10萬軍隊,但被諸侯聯軍絕對優勢兵力合圍,補給線被切斷,缺衣少食,士氣不振,最終劉邦一戰定乾坤,開創漢家四百年基業。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彭城大戰的時候,漢軍的主將是劉邦,劉邦雖說有六十萬大軍,但是這六十萬大軍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劉邦自己麾下的大軍絕對超不過十萬。

當時這支聯軍的頭領有趙國的陳餘,他率領的趙國的軍隊最多,有大概二十萬人。有魏國的魏王魏豹,他也率領著幾萬軍隊加入到了劉邦的陣營,還有韓國的漢王成,賽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和彭越帶領的一幫山賊,就是這麼一幫人,組成的六十萬聯軍。

這些人在一起分贓的話,勉強可以湊合在一起,要說殺敵的話,那肯定就是開玩笑了。

當項羽率領著三萬騎兵殺到的時候,這一幫烏合之眾,就顧著逃命了。關鍵是這群臨時組合起來的雜牌軍的頭領都各懷鬼胎,根本不想真的投入到戰爭中去,他們都是想保存實力,看誰強就跟著誰。

當初劉邦找他們對抗項羽的時候,項羽是身陷齊地不能自拔,他們就以為劉邦的勢力比較大,所以就給隨了劉邦。

但是,現在項羽一殺過來,他們覺得並不是那麼回事,項羽要比劉邦強多了。所以,這些牆頭草們根本就沒有抵抗,而是直接投降給了項羽。

劉邦彭城大戰失敗逃跑了,當他再次聯絡各國的諸侯王的時候,他就發現魏王魏豹,已經在和自己作對了,在黃河邊上防守了起來,趙國大將陳餘更是因為痛恨劉邦騙了自己,歸順了項羽。賽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本來就是項羽封的王,投降劉邦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所以,他們也歸順了項羽。

只有彭越沒有叛變劉邦,可是彭越又跑到山裡打家劫舍當強盜去了。

同時劉邦也意識到,聯合這一夥人根本成不了事。

這時候很多人會意識到,韓信當時去幹什麼了?為什麼不讓韓信當統帥對抗項羽呢?

因為韓信正在關中和章邯打仗呢,他已經和章邯對峙了一年了。不過,馬上韓信就要把章邯給打敗了,因為章邯守的是孤城,他的城裡面已經沒有吃的了,失敗是早晚的事。最終章邯是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

這就是劉邦之所以帶著六十萬大軍被項羽打敗的原因。

到了垓下之戰,韓信統領著同樣是六十萬大軍,這次項羽為什麼沒有上演逆襲的神話?

因為這次的將領不是劉邦了,是百戰百勝的韓信,韓信怎麼可能會給項羽機會呢?

更何況當時的項羽已經是孤家寡人了,范增被他逼走且死在了路上,項羽麾下也僅僅是隻有十幾萬大軍了。

可以說這時候的項羽已經不被韓信重視了,要知道韓信率領的六十萬大軍中,有三十萬是他親自調教過的,就是他的這三十萬大軍就夠項羽對付的了,就不用說在加上劉邦的二十萬和彭越,英布的十萬大軍了。

到了兩軍開戰的時候,可以說當時韓信是把項羽軍隊圍起來打的。那場戰役從白天打到黑夜,項羽終於帶著將領們突圍而出,可是傷亡是慘重的。

就在他們要休息的時候,張良又出奇謀,讓劉邦派士兵去項羽大營附近唱楚歌,這個楚歌一唱,就徹底的瓦解了項羽將士的心。

他們都在猜測劉邦的大營中怎麼會有那麼多楚人呢,是不是全天下都已經投降給了劉邦。這個歌一唱,連項羽都被迷惑了。他也以為想要東山再起,已經是無力迴天了。

所以,當他在深夜中,再次突圍而出,跑到烏江的時候,他們被騎兵司令灌嬰追上了,在這裡項羽斬殺了近百人,然後自刎而亡。

這就是項羽之所以不能再上演神話的原因。垓下之戰是韓信聯合張良打亂了項羽的軍心,最終導致了項羽的失敗。


史學達人


項羽曾兩次以極少的兵力硬剛劉邦六十萬大軍,一次在彭城,一次在垓下,然而兩次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漢二年三月,劉邦趁著項羽陷入與田榮鏖戰之際,以項羽殺了義帝楚懷王為由頭,號召各路諸侯“盡發關中之兵”討伐“大逆不道”的項羽,為義帝報仇。一眾吃瓜群眾各懷鬼胎,藉著劉邦的話,舉兵攻擊項羽。漢二年四月,劉邦大軍一路攻城略地,向項羽的老巢彭城進擊。當時彭城所有精兵猛將都隨項羽伐齊,只剩老弱數千留守城中,彭城幾乎不攻自破。此時,項羽陷入了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面對如此險惡局面,霸王項羽親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風馳電掣殺得漢軍措手不及,漢軍對項羽軍的突然襲擊,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自相踐踏,亂作一團,被項羽軍於彭城近郊斬殺10餘萬人。此役漢軍元氣大傷,幾乎全軍覆沒,依附於劉邦的諸侯紛紛背漢投楚。項羽以區區三萬之師攻克漢軍五十六萬之眾,創造了古戰爭史上的奇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識,但同時也是不可直視的殘忍。公元前203年,楚漢之爭進入了白熱化,在項羽損兵折將的前提下,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揮軍南下,同時劉賈聯合英布揮軍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同樣是實力懸殊的一次較量,但此時的項羽已當年不再。公元前202年十月下旬,灌嬰進佔彭城,楚地多地喪失,另一方面,英布誘降了守將周殷,合軍北上進攻城父,劉邦也由固陵東進,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至垓下。楚軍拼死抵抗中再敗與劉邦韓信的三面夾擊,楚軍士氣崩潰,項羽也最終自刎於烏江水岸。


同樣懸殊的兵力對比,截然迥異的最終結局。可以說,項羽在彭城之戰的最終勝利,除了要歸功於他過人的英雄膽氣的軍事謀略以外,漢軍六十萬內部的鬆散也為項羽送上了一記絕妙的助攻。到了垓下之戰,一方面項羽損虧了當年的強將謀士,加上親信部署的反水叛投,讓項羽喪失了當年的戰力,另一方面漢軍聯盟較彭城之戰更加緊密,劉邦謀略得當,殺伐果斷更是為在人數上佔盡優勢的漢軍加了分。可以說彭城之戰是楚軍創造了奇蹟,垓下之戰則是軍事戰場的一般必然。


國家人文歷史


十面埋伏為什麼沒有上演彭城之戰的奇蹟?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從彭城之戰說起。

大多數人對項羽的瞭解主要集中在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以及令人絕望的十面埋伏,再有就是放虎歸山的鴻門宴以及風華絕代的虞姬,而彭城之戰在項羽軍事生涯中的地位由於演義較少,知道的人相對也較少,在我看來,彭城之戰才是真正體現項羽兵勢大家的代表作,我們先來說說這場載入史冊的經典戰役!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咸陽會盟天下諸侯,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殺了秦王子嬰,宣告天下:秦朝完了.然後分封天下諸侯,劉邦撈了個漢王,而齊國的田榮什麼都沒有撈到,這兩個人十分不滿,所以項羽剛剛東歸彭城,劉邦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兵佔領關中;而田榮殺了項羽分封的膠東王田市,趕走齊王田都,自封齊王。

這讓自詡武林盟主的項羽十分不爽,尤其是田榮,在眼皮底下作怪,項羽決定速戰速決,殺掉田榮這隻雞給天下諸侯做榜樣,於是親自率兵,北擊田榮。

但是田榮也不是好惹的,面對名滿天下的霸王,沉著應戰,項羽一時半會竟然拿他沒辦法,戰事進入膠著狀態。

劉邦一看到項羽被田榮纏住,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馬上糾集一幫烏合之眾,如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印,趙相陳餘,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以為楚懷王熊心報仇為名,討伐老領導項羽。

反項聯軍以蕭何作為後勤主管,坐鎮關中,用韓信圍住坐困愁城的章邯,以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為北路軍,以薛歐、王吸、王陵、為南路軍,以彭越為總預備隊,劉邦自己親自率領中路大軍,以張良為軍師,陳平為參乘,六十萬人馬分進合擊,圍毆項羽!

這陣容,簡直就是星光璀璨,說是銀河戰艦都不為過!

三路大軍勢如破竹,一舉攻破項羽防線,拿下彭城!

西楚霸王做了不到一年,老窩就被人端了!

項羽陷入人生第一次重大危機,此刻前方戰事膠著,後方老窩被佔,面臨前後夾擊的生死棋局。

就在此時,項羽的軍事天賦充分展現出來,他制定了一個十分大膽的軍事計劃,在我看來這完全是可以媲美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的經典案例,難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有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運用騎兵發動的閃電戰:

項羽親自率領三萬精兵奔襲彭城。

三萬對六十萬,一比二十,置之死地而後生,玩的就是你想不到!

當夜,西楚軍三萬鐵騎在魯瑕丘首先擊破劉邦連襟樊噲的防線,然後在胡陵至肖縣一帶捕捉到漢軍中央駐地。拂曉時分,西楚軍自西向東迎著朝陽發起總攻,中午時分即大破漢軍,一戰斬殺十餘萬人。

進了彭城開始花天酒地的劉邦做夢也沒有想到項羽這麼快殺回來了,大敗逃走,項羽緊追不捨,在谷、泗水二水再次斬殺十餘萬漢軍,殺的劉邦肝膽俱裂,打算逃入呂梁山躲避,被項羽再次斬殺數萬人,完全是兵敗如山倒。

劉邦一直跑,項羽一路追,一直追到今天的安徽靈璧,漢軍溺水死亡無數,加上被大量收割屠殺,又損失了十餘萬人,劉邦藉著詭異的大風,帶著十來個貼身護衛逃命。

五六十萬大軍,一天消失殆盡,老爹,老婆全部被俘!

這就是彭城之戰!

項羽以無所畏懼的勇氣,百戰金甲的精兵,出奇制勝的策略,上演了奇蹟。

而到十面埋伏的時候,形式不可同日而語。

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旗下大將英布反水投敵,第一猛將龍且在齊國被韓信斬殺,曹無咎,薛公等大將盡皆戰死,大智囊亞父范增在鴻門宴抑鬱而死,即使是本家,項襄等人也主動反水投奔劉邦,項羽已經陷入眾叛親離,四面楚歌。

大將凋零,兵力也以疲憊不堪,垓下之戰前,項羽滿打滿算,手裡不足十萬兵馬,且多數是殘兵敗將,又缺乏糧草,戰鬥力與當年的三萬精兵不可同日而語。

反觀劉邦,在蕭何的有力支援下,關中兵力補給源源不斷,北路漢軍滅了魏國趙國齊國,補充了大量有生力量,南路有英布收拾舊部,不斷擴大地盤,還有彭越這個游擊隊長,也是兵強馬壯,漢軍無論在數量質量上都佔優絕對優勢。

除此以外:還有一點是彭城之戰無法比擬的。

漢軍總指揮是兵仙韓信!

彭城之戰的時候,韓信還在雍城圍困章邯,四年過後,韓信已經是擁兵三十萬,百戰百勝的齊王,比起當年看似人多勢眾,實際各懷鬼胎的聯軍,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天時地利人和,一條也沒有,如何贏!

項羽很清楚自己的處境,龍且戰死以後,他第一次開始感到害怕,於是派人拉攏韓信,希望他可以在即將到來的決戰中保持中立,韓信謀士蒯徹也建議韓信擁兵自重,三分天下,進可攻退可守,但是韓信慎重考慮以後,拒絕了項羽的提議。

這一拒絕:決定了未來兩大風雲人物的命運!

天欲亡我,非戰之罪!

以戰術水平,戰術素養而言,項羽的確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如果雙方兵力補給旗鼓相當,即使有韓信,項羽也未必會輸,但是垓下之戰已經遠遠超出了戰術的範圍,多年的消耗戰,楚國已經彈盡糧絕。

大廈將傾,縱然是霸王,也無濟於事。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日慕鄉關


本身以三萬破六十萬就是一個奇蹟!奇蹟的東西只能說偶爾發生一次,經常發生的話也就不科學了。而且因為有過一次被三萬破五十六萬的事發生在前,這使得漢軍在垓下之圍時用兵謹慎得多。不再給項羽任何機會。縱使項羽霸王在世,也雙拳難敵四手六手八手。

項羽以三萬破五十六萬的戰役發生在彭城,在當時項羽於七八百里之外發動奔襲,這時候劉邦的漢軍沒有做準備,有大部分人在慶祝取得的勝利而喝得醉爛如泥。這就給了項羽破敵的戰機。

其次,彭城之戰時漢軍雖然有五十六萬,可是卻分佈在三百多里的戰線上。項羽帶領的三萬部隊又都是騎兵,佔據機動力上的優勢,可以快速在漢軍營地穿插。雖然總兵力是劣勢,在局部地區卻有優勢。這也是項羽發動奇襲勝利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垓下之圍時卻不具備這個條件。

垓下之圍時漢軍領軍是韓信,韓信吸取了彭城之戰的教訓,採取了步步為營的策略,五十萬大軍之間的間距也就是幾十裡而已,逐步壓縮項羽軍的機動空間,使得項羽軍失去快速穿插的能力,然後逼項羽進行正面決戰,這時候拼的就是人多了,由於漢軍比楚軍多了六倍,這漢軍要是還打不硬,那漢軍乾脆都自己抹脖子算了。


優己



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二者恰是因果關係,換言之,就是因為有了彭城之戰中慘敗的劉邦,才會有劉邦垓下之戰中的最後的逆襲。這兩場戰役,同樣是項羽與劉邦對陣,同樣是以少對多,為何最終結局卻截然不同呢。關鍵就在於:彭城之戰後,項羽還是當年的項羽,而劉邦卻已不再是昔日的劉邦。

對,劉邦就是決定垓下之戰的關鍵人物,那麼,劉邦是如何從彭城之戰的慘敗後,重振旗鼓完成逆襲的?

人說,最讓人成長的是失敗,因為失敗後勢必會有痛苦,痛苦是個好東西啊,它能引發人的思考,思考就意味著改變!思考,則意味著任何不可能都將變為可能!

彭城之戰中,劉邦以56萬漢軍對陣項羽3萬楚軍,但劉邦卻在絕對優勢下慘敗,丟盔棄甲不說,

連老父親和老婆呂雉都淪為階下囚。

如此慘敗後,劉邦並沒有因此自殺或者一蹶不振,他甚至連自怨自艾都沒有。他只痛定思痛,然後重振旗鼓再戰!真真是能成大事者的做派也!劉邦思“痛”以後,大徹大悟,他總結了彭城之戰的教訓,做對了一個重大的決策:換主帥。

虎狼之軍,若由一頭狗領軍,縱十萬百萬之眾又如何,終也不能敵過:一頭獅子領導的狗軍。這比喻可能不恰當,但它可以間接說明:軍隊作戰,最重要是在統帥。

彭城之戰中,劉邦自己為主帥。戰中的慘敗,讓他痛悟:自己不是當主帥的料,於是,他換上了韓信,並將軍權全權交給了韓信。韓信是誰,天下難得的將才,素有兵仙之稱,也只有他能與項羽抗衡。不得不說,劉邦雖然打戰不行,但是識人的本領確實不錯。

這一換,在軍隊人數處於明顯優勢的情況下,雙方都是獅子統領,縱使漢軍都是狗級軍,這勝負也就很明顯了。


當然垓下之戰的劉邦得勝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但換主帥無疑是所有因素中的最關鍵。

垓下一戰中,韓信指揮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最終西楚霸王寵妃虞姬含淚自刎,項羽亦自覺八千子弟兵已陣亡無言見江東父老,遂也自刎於垓下。

垓下之戰中,劉邦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

垓下之戰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奇扒公式


項羽沒能上演彭城之戰的輝煌而兵敗垓下,是因為他犯了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而與此同時,劉邦在彭城之戰之後總結教訓,調整策略,作對了一個正確的戰略決定,從而為他在垓下之戰的勝利而做下了鋪墊。

先來說說劉邦是怎麼作對了決定的。

彭城之戰後,劉邦很是狼狽,他向張良問計,天下變成這樣了,他該怎麼辦。張良這樣回答他,其實不用悲傷,只要搞定了三個人,即可搞定項羽。

張良說的這三個人分別是韓信,彭越,英布。

張良說,派韓信去攻城略地,為漢軍搶奪地盤,拖住項羽的另外一條腿。然後派彭越去項羽的後方活動,斬斷他的糧道,拖住項羽的另外一條腿。再其次,就是英布跟項羽有矛盾,可以藉機離間他們倆之間的關係,勸降英布,然後又可以斬斷項羽的另外一條臂膀,使項羽無力招架。

劉邦聽了以後,頓然開悟,就按張良所說的派人去做。果然,英布投降了,彭越又斬斷項羽的後方糧道,而對韓信到處攻城略地又無可奈何,最後,疲憊不堪的項羽終於頂不住了,跟劉邦訂立和約,以鴻溝為界,分別撤兵。

然而張良一見項羽撤兵,就勸劉邦回軍追擊,然後聯合彭越及韓信會戰於垓下,終於打敗了項羽。

由此可見,劉邦是在對的時候作對的事情,所以他成功了。而項羽卻是在對的時間裡做錯了事情,讓他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地步。

當時,項羽做最大的一件錯事,就是對整個戰場沒有一個大局觀,且無分身之術,活活被劉邦拖垮。

比如說,彭越在後方搗蛋,他就往後方跑, 劉邦在前方攻打,他又跑去前方跟劉邦對打。韓信在東邊攻打齊國,他派去的部隊又被人家吃掉。而他曾經的屬下英布,卻不想方設法拉籠,竟然讓英布離他而去投奔劉邦,從而讓自己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地步。

缺乏大局,不注重團結建設,不注意搞聯盟合戰, 不鞏固後方,致使項羽一次次地錯過良機,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怎麼能恢復當年那種戰無不勝的光輝呢?


月望看歷史




彭城之戰時,項羽還是西楚霸王,就如同今天的美國一樣,以世界警察,天下共主自詡。

而且其起兵討逆,霸氣雄心軍威都還處於極盛。當田榮在項羽眼皮底下,不吱一聲奪權篡位,公然破壞項羽的政治安排,項羽感受到權威被挑戰,自然是異常惱怒不滿,便發兵討伐。當時的楚軍子弟兵相對於其他諸侯還是王師,軍心士氣猶在,在西楚霸王帶領下,戰鬥力自然不弱,但是田榮居然能夠死磕一陣子,倒是出乎霸王意料之外。


這種情況下,機會主義者劉邦哪能錯過機會?趁機糾集了魏豹之流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一些諸侯組成聯軍,想趁機一舉打敗楚軍,奪得魚翁之利,但是他們這幫聯軍原本戰鬥力就不強,又懾於楚霸王的威名,在項羽的勇猛無匹的打擊下,做鳥獸散了。

而垓下之戰時,楚軍已經是接連潰敗,他們對項羽的信心早已動搖,遇上韓信這種愛用腦子打仗的人,項羽的勇猛就顯得有力無處使,而且深陷重圍。不是不想複製彭城之戰的奇蹟,但是軍心潰散,士氣低落,項羽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韓信橫笛一曲鄉音,既吹散了他的子弟兵,可見士氣低落之甚。



反觀兩次戰役,彭城之戰時項羽還是如日中天,實至名歸的諸侯共主。聯軍原本就是各懷鬼胎,缺乏有力的統一指揮,而且項羽是有計劃的正面迎戰,可變量很多。垓下之戰時,是在敗退中陷入重圍,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兩次戰役的環境、條件、對手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謝金澎


“男人你可以輸很多次,但是最後一次你一定要贏”!

劉邦是出了名的厚黑,按照一般王侯的思路,彭城之戰六十萬大軍輸給了敵方三萬人,即便是沒被對方殺了,自己都沒臉苟活下去了,更別說鼓起勇氣徐圖再戰了,可是劉邦他做到了,完美的演繹出了一個內心堅強的硬漢形象。



垓下之戰項羽為啥沒能跟彭城之戰一樣以少勝多?大家別以為以少勝多很容易,縱觀幾千年的中國戰爭史,真正算得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也就那麼幾場,早已很好的表明了人多力量大這個簡單而又深刻的戰爭哲理。



劉邦在經歷過彭城之戰後也在認真的反思著自己的失誤。想想自己為啥那麼狂那麼傲(別說是他,換誰60萬打3萬會覺得自己會輸呢?換誰誰不膨脹?)想想自己脫離了自己的大元帥韓信還真不行,畢竟比起項羽他還真差得多,自己運籌帷幄不行!自己統兵打仗不行!那自己有啥呢?也就有做領導者的命,大領導本來也就是搞戰略的,整戰術那是大將軍的活。



悟出來了敗因之後,於是劉邦封了很多地重新重用了韓信和彭越(別看劉邦貪財好色,但在人才花費上毫不含糊)。垓下之戰六十萬漢軍對戰十萬楚軍展開了楚漢之間的大決戰,實際就是大規模追擊戰,韓信上場了就是不一樣,藉助兵力優勢迂迴消耗楚軍,並跟楚軍打起了心理戰四面奏起了楚歌,楚軍軍心潰散。項羽英雄一世,輸了就意味著生命的終將,自然不會像劉邦一樣重新來過,於是烏江自刎結束了西楚霸王傳奇的一生,令人唏噓不已。

(我是頭條號作者納蘭軒若,歡迎互動交流)


納蘭談史


這兩次戰爭本就不可同日而語,彭城之戰是項羽包圍劉邦,而且是騎兵急行軍突擊,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然而垓下之戰卻是項羽被韓信包圍,騎兵被圍,戰鬥力發揮不出來,只能被動挨打,項羽能率領800多人突圍出去已經相當不錯了,要知道韓信設了十面埋伏,項羽的兵馬每到一地就會損失很多,多重打擊之下,項羽可謂是全軍覆沒。

另一方面,兩次戰爭的戰略形勢也不一樣。彭城之戰時,項羽的軍隊戰鬥力很強,劉邦的漢軍雖然號稱六十萬,但是由於沒有傑出的軍事領袖,所以管理上非常鬆散,所以這時候劉邦的大軍只是看上去很龐大罷了,項羽雖然只有幾萬騎兵,然而都是精兵強將,騎兵對步兵本來就佔很大優勢,而且又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所以彭城之戰劉邦失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垓下之戰卻不一樣了,幾年的戰爭已經消耗了項羽的精兵強將,而且一些優秀將領和謀士也因為他的為人而眾叛親離,很多都投向了劉邦,所以,楚霸王項羽雄風不再,楚軍也喪失了當年的戰力,然而這個時候劉邦又號召了天下的諸侯軍閥一起前來討伐項羽,大家都有點兒痛打落水狗的意思,況且這時候漢軍聯盟的指揮官是傑出的軍事家韓信,所以劉邦在各個方面都佔據了很大優勢,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