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寶貴經驗:堅持黨的領導

 戰爭年代,沂蒙根據地一直是我黨、我軍的重要戰略基地。從血雨腥風中走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與沂蒙百姓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共同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革命意識不斷覺醒

五四運動爆發後,馬克思主義在齊魯大地迅速傳播。一批在外求學的沂蒙青年接受進步思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帶回家鄉,點燃起星星之火。

黨的一大代表、山東地區我黨最早組織者和領導者王盡美就是沂蒙人。他主辦了《晨鐘報》《十日》等進步報刊,編寫通俗易懂的歌謠向群眾宣傳真理。在他的革命實踐影響下,一批又一批思想覺醒的知識分子、有志青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李清漪、李清濰、劉鳴鑾、劉曉浦、劉一夢、孫善師……這批早期沂蒙地區的先進知識分子成為傳播馬列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的主幹力量。據統計,到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前夕,山東全省共產黨員約有2000人,有力保障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開闢和創建。

1927年4月,在沂水縣城西巷子衚衕鞠百實家中的小當鋪裡,王敬齋、鞠百實、邵德孚、張希周等人成立了沂蒙地區第一個黨組織——中國共產黨沂水支部。中共沂水支部的建立,在沂蒙樹起了第一面鮮豔的黨旗。此後不久,日照、臨沂、郯城等地先後建立了黨組織。沂蒙地方黨組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臨沂大學沂蒙文化研究院院長魏本權表示,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建立的基層黨組織在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吸引優秀進步青年、擴大黨的組織基礎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後創建以沂蒙山區為中心的山東抗日根據地打下了良好的思想與群眾基礎。

在黨的領導和馬列主義的哺育下,沂蒙人民的革命意識不斷覺醒,反帝、反封建的武裝起義此起彼伏,先後爆發了費縣起義、沂水起義等,革命活動風起雲湧。

形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山東各地相繼淪陷,蒙山沂水也未能倖免。1938年4月21日,日軍攻佔臨沂城後,瘋狂屠殺無辜居民3000多人,製造了震驚全國的“臨沂慘案”。面對山東同胞所陷水深火熱之中,中共山東黨組織積極響應中共中央關於“全民族實行抗戰、抵抗日寇侵略”和北方局“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的號召,紛紛發動武裝起義,建立抗日武裝,獨立自主地開展抗日救亡鬥爭,毅然擔負起領導山東人民抗戰的重任,充分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臨沂市沂蒙革命紀念館,我們能看到當時中共中央給山東省委發出相關指示的複印件,其中指示山東省委“應以發動游擊戰爭與建立游擊區的根據地為中心”“省委工作的中心應當放在魯中區……尤以莒縣蒙陰等廣大地區為重心”。1938年,中共山東省委擴大為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確定在魯中創建以沂蒙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等。隨後,中共中央從延安、北方局抽調大批幹部加強對山東抗戰的領導。1938年12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繼而決定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魏本權認為,山東縱隊的成立標誌著山東抗日起義武裝由分散的游擊隊發展成為統一的遊擊兵團,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沂水縣城西北約50公里處的王莊,一幢兩層的紅色樓房見證了山東抗戰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縱隊相繼在這裡成立,中共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在這裡誕生。1939年夏,因日寇瘋狂“掃蕩”魯中山區,山東分局被迫撤離王莊。在半年多“王莊時期”,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做了大量工作,恢復了山東的黨組織;創建了以沂蒙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根據中央指示創建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統一整編了全省的抗日武裝;選派幹部充實健全了沂水、蒙陰兩個縣委;建立黨校,為各根據地培訓了大批黨政軍幹部;指導山東各地建立和發展自衛團和各種群眾抗日救亡團體,在全省33個縣相繼建立了民主政權;在山東境內開創了魯中、膠東、魯東南、魯南、清河、泰西、魯西北、湖西、冀魯邊等9塊抗日根據地。

面對侵華日軍的瘋狂進攻,黨在沂蒙山區積極開展統戰工作,建立起各級動委會、各界救國會,形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壯大了抗日隊伍的陣營。根據中共中央放手發動群眾、大力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的指示,戰鬥在沂蒙山區的各級黨組織和抗日武裝深入農村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帶動群眾,宣傳、組織群眾,投入到全民抗戰的洪流中。

正義之師贏得民心與勝利

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和平建國,而國民黨統治集團自恃實力,罔顧全國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悍然發動內戰。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進攻山東解放區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根據戰爭形勢迅速調整戰略佈局。1945年10月,陳毅率新四軍北上沂蒙。1946年1月7日,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併,組成山東野戰軍。1947年1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成立華東野戰軍。在沂蒙人民的全力支持下,沂蒙根據地頻頻傳來捷報,先後取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戰役的重大勝利,有“馬上詩人”美譽的陳毅元帥作為幾次戰役的指揮將領之一,面對氣勢磅礴的戰場,在指揮戰爭之餘寫下《魯南大捷》《萊蕪大捷》《孟良崮戰役》等詩篇,記錄了人民解放軍奮勇作戰、誓滅敵軍的鬥志。

尤其是孟良崮一戰,華東野戰軍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英雄氣概,集中優勢兵力,在蒙陰縣孟良崮山區進行大規模運動戰與陣地戰相結合的戰役。經過三晝夜激戰,一舉將國民黨精銳王牌整編七十四師予以全殲,同時重創多路援軍,斃、傷、俘敵32000餘人,取得了戰役的巨大勝利。“這次戰役是打破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和轉變華東戰局的關鍵性一戰。”魏本權認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實踐,是華野廣大指戰員英勇作戰、山東解放區人民全力支援、地方武裝積極配合的結果。

經此一役,1947年6月,解放戰爭轉入戰略反攻階段,華東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組成外線兵團和內線兵團。外線兵團出擊魯西南,配合劉、鄧大軍行動,內線兵團正面牽制、打擊敵人。1948年底,會同中原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對國民黨實行戰略決戰。1949年,濰縣、濟南、青島……山東全境至此全部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帶領沂蒙軍民與國民黨反動派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勝利。

記者一行前往拜謁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園,參觀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入園只見外形如擎天的兩面紅色三角形戰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頂山形。據館中工作人員介紹,紀念館高度為19.47米,象徵著孟良崮戰役發生在1947年。位於紀念館北的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52年,廣場正中是粟裕將軍墓,廣場兩側茂密的松柏林下安葬著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的2859名烈士,很多墓碑上刻著“無名氏”。儘管已過去70多年,無論是在這裡戰鬥工作過的元帥將領,還是無名英雄,他們在沂蒙大地留下的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蹟,將彪炳史冊,為後世傳揚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