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小鎮青年文化供給的當代意義(上)

懇請您點擊右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頭條號。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搞好小鎮青年文化供給的當代意義(上)

近五六年以來,被喻為“小鎮青年”的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的年輕電影觀眾,越來越成為中國電影市場在不遠的將來完成“坐二望一”目標的關鍵因素。其實,不僅是電影領域,未來將支撐起我國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巨大增量,也將來自“小鎮青年”。

“小鎮青年”最初是由電影理論界發現並加以命名的。從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我國電影票房不僅突破了百億門檻,而且每年的增速都達到了30%左右。在這個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增量的主體並不是來自北上廣深,甚至也不是南京、廈門、大連等二線城市。於是,一度有人把目光聚集到“小鎮青年”身上,認為他們是真正的增量源頭。但其實2016年之前的中國票房的真實增長動力,其中相當部分還是金融槓桿的過度撬動和炒作的結果,導致不少爛片動輒都能拿到一二十億元票房。在那個階段所謂的小鎮青年,不過是金融資本的託詞和遮羞布。

所以,2016年夏天,證監會叫停了上市公司在影視、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的跨界投資。對電影業而言,就是禁止不相關的冗餘資本進場,防止各類金融槓桿的過度撬動和炒作。在那之後,經過一年多的票房低迷,直到2017年的夏天,《戰狼2》一下子又帶火了我國電影市場,“小鎮青年”作為增量主力的相關問題,才再次浮現在歷史地表。

電影票房並不是憑空的創造,“小鎮青年”能夠成為增量主力也離不開必須的物質條件,也就是實實在在的院線產能。在過去三四年時間裡,隨著商業地產下沉到廣大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一座座商業廣場拔地而起,太多不知名的小城市為我國電影貢獻票房才成為了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