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小镇青年文化供给的当代意义(上)

恳请您点击右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头条号。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搞好小镇青年文化供给的当代意义(上)

近五六年以来,被喻为“小镇青年”的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的年轻电影观众,越来越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在不远的将来完成“坐二望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其实,不仅是电影领域,未来将支撑起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增量,也将来自“小镇青年”。

“小镇青年”最初是由电影理论界发现并加以命名的。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我国电影票房不仅突破了百亿门槛,而且每年的增速都达到了30%左右。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增量的主体并不是来自北上广深,甚至也不是南京、厦门、大连等二线城市。于是,一度有人把目光聚集到“小镇青年”身上,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增量源头。但其实2016年之前的中国票房的真实增长动力,其中相当部分还是金融杠杆的过度撬动和炒作的结果,导致不少烂片动辄都能拿到一二十亿元票房。在那个阶段所谓的小镇青年,不过是金融资本的托词和遮羞布。

所以,2016年夏天,证监会叫停了上市公司在影视、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跨界投资。对电影业而言,就是禁止不相关的冗余资本进场,防止各类金融杠杆的过度撬动和炒作。在那之后,经过一年多的票房低迷,直到2017年的夏天,《战狼2》一下子又带火了我国电影市场,“小镇青年”作为增量主力的相关问题,才再次浮现在历史地表。

电影票房并不是凭空的创造,“小镇青年”能够成为增量主力也离不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就是实实在在的院线产能。在过去三四年时间里,随着商业地产下沉到广大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一座座商业广场拔地而起,太多不知名的小城市为我国电影贡献票房才成为了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