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類產品默默無聞 興業基金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紅刊財經 曹井雪

目前排在公募第20名的興業基金規模接近2000億,但在表面風光的背後,隱藏的問題也浮出水面。

今年以來,A股市場整體表現平平,近期上證指數在築底的過程中反覆震盪,這令以A股為主要投資標的的內地權益類公募基金們叫苦不迭。許多昔日的明星權益類基金經理,如今業績也黯然失色,以至於最終離職或在公司地位下降。

權益類產品默默無聞 興業基金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2016年公募權益類基金狀元臘博就是其中的一例。近期,興業聚利發佈了基金經理變更公告:9月10日起,臘博不再擔任該基金的基金經理。此外,今年以來,他還先後卸任了興業裕恆、興業聚優等三隻基金的基金經理一職,其中,興業聚優也屬於權益類基金。

雖然主力臘博如今光芒收斂,但是興業旗下目前似乎還沒有培養出業績出色的基金經理,例如接棒興業聚利基金經理一職的馮烜,截至9月20日收盤,目前其管轄的所有基金淨值均出現了回撤。在人才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興業權益類基金的業績表現也有些不盡人意,公司旗下2018年成立的17只權益類基金中,年內淨值增長率為負的基金多達15只,其中,興業聚利、量化精選、成長動力和國企改革的淨值增長率均低於-10%。

興業基金成立僅5年的時間,其最新資產規模已經達到1831.88億元,2016年二季度至今,其規模一直排在前20名。作為銀行系的基金,興業基金在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公司“債強股弱”的局面也一直存在。根據Wind數據,興業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僅為63.3億元,佔公司資產規模的比例僅為8.12%,而固收類基金的規模合計為1768.55億元,佔公司總資產的比重高達96.5%。

臘博緣何不復神勇?

近期,臘博從興業聚利離任,這位曾帶領興業聚利拔得2016年權益類基金頭籌的基金經理,如今卻黯然離場。對此《紅週刊》記者致電興業基金,對方稱基金經理的調整均出於對基金運作的考慮,是正常現象。

不過《紅週刊》記者發現,臘博離任興業聚利的基金經理或許也受到了業績的影響。該基金在2015年10月下旬以來一直由他單獨管理,不過截至臘博離任,該基金年內的淨值增長率僅為-26.8%,在興業權益類基金中排名墊底。

而重倉股的選擇失誤則很大程度上拖累了興業聚利的業績。從該基金之前二季報的十大重倉股來看,基金當季所重倉的10只股票開年迄今悉數出現下跌,其中新華保險、水晶光電、華僑城A、山西汾酒和華宇軟件這5只重倉股的跌幅均超過了10%。而且,同一季度前十大重倉股相比,除了美亞柏科外,基金經理在二季度更換了其他9只重倉股。頗為遺憾的是,被臘博剔除出前十大重倉股的通化東寶、長春高新、華東醫藥和安琪酵母在今年二季度股價均出現了上漲,其中長春高新的漲幅高達24.52%。

對此,天相投顧基金評價負責人賈志對《紅週刊》記者表示:“從換手率看,從2017年開始,興業聚利的換手率一直較高。這顯示出,臘博調倉頻率較高,很難長期持有一隻股票,這難免會錯失個股長期價值迴歸帶來的上漲。”

此外,該基金今年一、二季度末的股票市值佔基金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56.13%和62.08%,高於該基金過往平均持股比例。在今年A股持續走弱的市場行情下,配置較高倉位的股票,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重倉股下跌帶來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除了興業聚利外,臘博也不再擔任興業裕恆、興業18個月(A、C)和興業聚優這3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其中,興業聚優屬於權益類基金,而臘博在該基金的任職回報率僅為-1.7%。對此,賈志分析:“基金經理同時管理著債券型和權益類基金,這必然會讓基金經理不能專注於權益類基金的研究中,分散基金經理的精力,使得基金的業績受到影響。”

權益類基金倚仗何人?

臘博離任後,興業聚利由馮烜接任管理。天天基金網顯示,馮烜目前為興業基金的投資總監。早在2009年就已經開始從事基金經理的工作,而去年進入興業基金後,他先後接手了興業多策略和興業聚寶兩隻基金。

有趣的是,在馮烜管理之前,臘博也曾擔任過興業聚寶的基金經理。不過馮烜掌舵以來的成績似乎平平,截至9月20日收盤,馮烜擔任基金經理以來,該基金的淨值增長率僅為-5.5%,在1504只同類基金中排在了886位,而且今年以來,該基金的淨值增長率也僅為-5.94%。

究其業績不佳的原因,馮烜調倉失誤或首當其衝。公告顯示,馮烜在2017年7月26日開始正式接替臘博擔任興業聚寶的基金經理。從去年三季報來看,馮烜接任後,對該基金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換倉:除了隆平高科外,該基金三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與二季度的完全不同,整體上醫藥股的重倉比例有所增加,成為該基金第一大重倉行業。例如國藥一致、恩華藥業和同仁堂等醫藥股都出現在該基金去年三季度重倉股中,不過在報告期內,這三隻個股均出現了下跌。記者注意到,在去年四季度,除了恩華藥業外,馮烜換掉了其他重倉的醫藥股,開始轉投金融股的懷抱。

而今年一、二季度該基金重倉股中,卻再無醫藥股的身影,金融股則成為了馮烜青睞的對象,新華保險、中國平安、工商銀行和海通證券這4只金融股均位於該基金今年一、二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之列。但是今年上半年,隨著金融板塊的整體回調,這4只個股的股價跌幅均超過了10%,其中新華保險跌幅高達38.92%,形成對比的是,被馮烜所“拋棄”的恩華藥業上半年的漲幅卻超過了40%。

而縱觀公司權益類基金團隊,統計結果顯示,公司旗下17位基金經理中,目前專注管理主動性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僅有馮烜、劉方旭、吳衛東和高聖4人,而兼顧管理固收類基金和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有臘博、熊偉和徐青3人。

根據年初迄今所管轄基金的平均淨值增長率,熊偉管理的權益類基金——興業聚盈、興業聚源和興業聚豐平均淨值增長率為-0.33%,是上述基金經理中今年業績表現最好的一人。究其原因,保持低股票倉位可能是他所管理的基金年內淨值回撤幅度較小的首要因素。

以興業聚豐為例,該基金今年以來淨值增長率為-0.26%。從該基金的資產配置來看,今年一、二季度,該基金的股票市值佔基金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6.91%和3.16%,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今年A股市場下跌對基金淨值造成的負面影響。不過,在去年市場行情表現出色的情況下,該基金在各季度末持有股票的比例也僅為10%左右,這樣一來,去年該基金的淨值增長率僅為6.89%,低於同類基金的平均水平。

對於熊偉的持倉風格,一位不願具名的基金研究員分析:“從以往的工作經驗來看,熊偉在進入興業基金之前一直管理固定收益類基金,缺乏混合型基金的管理經驗。因此他在管理混合型基金時,也發揮了自身固定收益的特長,減少了基金淨值的波動風險,但是業績表現也相對平庸。”

權益固收何日齊頭並進?

在業績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公司權益類基金的規模也日趨式微。如果剔除新發行的基金,權益類產品的較去年末縮水了近40億元。

不過與此同時,剔除新發行的基金,與去年末相比,公司旗下固收類產品的最新規模卻增加了54.94億元,而興業穩天盈貨幣B的規模增加了223.97億元,是公司旗下規模增長最多的固收類基金。記者查閱該基金的持有人戶數及結構發現,該基金目前主要由機構投資者持有,持有比例為99.98%。而且今年二季度末,機構投資者持有的份額多達407.48億份,較去年末增加了223.98億份。

此外,在今年新成立的固收類產品中,實際也充斥著機構投資者的身影。例如今年新成立的興業嘉潤3個月,最新規模為25.47億元,其中單一機構投資者的持有份額佔比合計高達99.6%。

對此,諾亞正行基金研究經理李懿哲對《紅週刊》記者表示:“興業趕上了機構定製基金浪潮,在2015年以來迅速做大了規模,成功‘彎道超車’。但是,目前資管新規約束下,對固定收益類基金影響很大,銀行等委外投資定製基金的比例被要求下降,很多基金在2018年縮水嚴重。對興業基金而言,其主要風險點將集中於機構集中贖回後的產品流動性風險以及監管風險。”

《紅週刊》記者也注意到,今年公司旗下部分產品已經被機構大額贖回。興業鑫天盈B就是其中的典型,該基金的最新規模為118.05億元,較去年末縮水84.09億元,其中機構投資者今年上半年贖回的份額多達84.1億份。

對此,賈志表示:“興業基金作為銀行系基金公司,在委外業務上有一定的優勢。在打破剛兌大環境下,提升權益類資產的投研能力是大勢所趨。興業基金以前重固收輕權益的發展模式,未來必定會受到相關法規的影響。而興業基金的管理層可能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完善產品線,在2018年發行了股票型基金,可以看到興業基金在逐漸改變原有的經營模式,嘗試做出突破。不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並非一日之功,轉型能否成功也需要時間的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