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臣虞允文爲何能名垂青史

南宋大臣虞允文為何能名垂青史

趙汗青

一代偉人在看了《通鑑紀事本末》關於採石的章節後奮筆題書“偉哉虞公,千古一人”。偉人說的“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虞公是虞允文。

虞允文(1110年12月14日-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一作彬甫。隆州仁壽縣(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人。南宋名臣。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登進士第。累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他出使金國時,見其大舉運糧造船,便在回朝後請朝廷加強防禦。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以參謀軍事犒師採石,指揮三軍大破金帝完顏亮。次年,任川陝宣諭使,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乾道五年(1169年)為相,任用胡銓、王十朋等。乾道八年(1172年),再任四川宣撫使。

淳熙元年(1174年)去世,年六十五。淳熙四年(1177年),追贈太傅,諡號"忠肅"。

虞允文曾指揮過一場著名戰役“采石之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一月,在宋金戰爭中,宋軍在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江面上擊敗金軍的一次重要水戰。

是年,金主完顏亮集兵大舉南下,企圖滅亡南宋,十月初,金帝完顏亮親率王力17萬人進抵淮河北岸,欲從壽春渡淮。南宋擔任淮西防務的建康都統制王權,聞金軍來攻,不加抵禦,加之宋江、淮、浙西制置使劉錡奉命退守長江,致使金軍順利渡過淮河。宋軍退至和州(今安徽和縣),將士紛紛請戰,王權詭稱奉旨棄城守江,便乘船先逃,部隊隨之敗退採石,統制官姚興力戰身亡。完顏亮進入和州後,拆房造船,臨江築壇、殺黑馬祭天,準備十一月初八渡江。由於宋軍不戰自潰,王權被宋朝廷罷職,而接替王權負責江防的諸軍統制李顯忠尚未到任,江防部隊無人指揮,處於一片混亂狀態,難以抵擋金軍的進攻。如果長江天塹不能固守,則南宋政權將危在旦夕。十一月初六,宋廷前來採石犒師的中書舍人、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虞允文見軍無主帥,情勢危急,便挺身而出,主動擔任江防指揮,召集統制張振、王琪、時俊、戴皋、盛新等人聚議,動員和組織部隊抵禦金軍進攻。當時,宋軍江防部隊僅有集結後的王權餘部1.8萬人,只及金軍的1/10。但金軍用於渡江的船隻,是臨時拆用民房的木材建造的,很不牢固,而宋軍則擁有蒙衝、海鰍、車船等多種戰船,船體堅固,機動性好,攻擊力強。根據交戰雙方的兵力情況和戰區的地形,虞允文對江防作了周密的部署:以步,騎兵廕庇在江岸高地後面,嚴陣以待,以水軍為主力,部署在江中,憑藉水戰長技,加以水陸結合,以御金軍。水軍共分為5部分:兩部分分別防守江岸的東段和西段,為左右兩翼;一部分居中,作為主要突擊兵力;另兩部分廕庇在港汊中,充當預備隊。

十一月初八,完顏亮就督數百艘船隻自採石西楊林渡向南岸進發,金戰船絕江而來,湧向南岸,70艘先頭船已迫近岸邊。虞允文沉著指揮,時俊執雙刀奮勇出擊,士卒無不以一當十拼死抵抗。水軍則以海鰍船猛衝金軍船隊,並施放霹靂炮迷敵眼目。由於金軍不熟悉長江的水文情況,船隻的穩性和機動性又很差,大部分船隻被海鰍船撞沈。虞允文又組織弓箭手齊射,金兵紛紛落水。金軍雖傷亡慘重,但從早至晚仍激戰不退。此時,恰好有宋軍敗兵300餘人自光州退至採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令其從山後轉出,作為疑兵。金軍以為宋援軍趕到,開始撤退。虞允文為不給金軍以喘息之機,乘夜先分海舟縋上游,遣戰船載薪截金人於楊林河口。宋軍水陸配合,大敗金軍,殲敵4000餘人,首戰告捷。虞允文判斷,次日金軍仍將進攻,便連夜調整部署,將一部戰船置於上流。以另一部兵力堵截楊林口(今安微和縣東20裡),封鎖金軍船隻出江的河口,待機殲敵。 第二天(十一月九日)清晨,金軍果然再次發起進攻。宋水軍乘勝上下夾擊,先以神臂弓射退金騎兵,繼而海蝤船橫衝直撞,霹靂炮聲震如雷,煙霧迷漫。宋水軍再戰獲勝,焚敵船300艘。

十二日,完顏亮在採石渡江失敗後,率軍退至揚州。虞允文料定金軍將改在瓜洲渡江,佔領京口(今江蘇鎮江),繼續南侵,遂於十一月十六日率軍1.6萬人到達京口。宋軍的其他部隊也相繼陸續到達,總兵力達20萬人。但水軍力量薄弱,海鰍船不滿百艘,戈船也只有50艘。虞允文一面修造戰船,一面加強江防部署,命士兵踏車船在江上往返巡邏,以壯聲威。金軍見宋軍預有準備,防守嚴密,終末敢渡江。 由於採石失敗,京口又不得渡,軍事上的失敗加劇了金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顏亮為部屬殺死,金軍全軍北撤。

采石之戰的勝利是南宋官兵同仇敵愾,英勇奮戰的結果,也是同虞允文的指揮分不開的。虞允文本一個文官,他到採石只是執行慰問部隊的任務,但當他見到金軍即將渡江,南宋已處於危在旦夕的緊急關頭,便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指揮部隊抗擊金軍。他膽略過人,判斷敵情準確,部署兵力得當,不僅將水軍和步、騎軍進行了縱深梯次配備,而且兼顧了戰線左右兩翼的安全,同時還掌握了預備隊,以應付緊急情況和擴張戰果。他針對金軍不習水戰、渡江船隻又不堅固的弱點,以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南宋水軍作為主力,鏖戰江中,以強擊弱,使金軍船毀人亡,無法靠岸。由此,南宋采石之戰的勝利,水軍起了決定性作用。此戰的特點是,宋軍因勢利導,戰法靈活多變,充分發揮水戰之長,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採石磯水戰告捷,阻止了金軍渡江,從而保衛了長江防線,使金朝攻滅南宋的戰略計劃遭到徹底破產,南宋得以轉危為安,保持長期偏安的局面。

乾道三年,宋孝宗任命虞允文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替代剛去世的吳璘出任四川宣撫使,表明他對四川戰略地位的特殊關注。虞允文治蜀不到一年,經濟發展,軍政一新。

乾道五年八月,孝宗召允文入朝為右相,兼樞密使與治國用使。虞允文向孝宗分析形勢,認為宋金力量對比趨於平衡,當務之急,莫急於兵財。他著手在軍力與財力上為北伐作積極的準備。在軍事上,他重建淮東萬弩手,改名神勁軍;將定海(今浙江鎮海)水軍直屬御前,增設廣東水軍;按怯、壯分三等揀選三衙官兵,上等備戰,中下等備輜重;將馬軍司牧地從臨安移至鎮江,以備隨時渡江出擊。

在財力上,他恢復了北宋以來的發運使機構,設都大發運使,以便及時調撥軍需給養。他還對總領所作了調整。總領所全稱總領某路財賦軍馬錢糧,是南宋在戰事狀態下的特殊財政體制,最早是張浚在建炎末年經略川陝時臨時設立的總領四川財賦,紹興十一年第二次收兵權後,設立淮東、淮西和湖廣三總領所,紹興十五年復置的四川總領,職權比東南三總領更重,合成四大總領所,分掌各路上貢財賦,供辦相關御前大軍錢糧,實際上成為戶部為戰爭服務的財政派出機構。虞允文將淮東總領併入淮西總領,負責統一調度兩淮、浙西、江東的軍需財賦,這樣,淮西、湖廣與四川三大總領所恰與宋金戰爭中東、中、西三大戰場相配套。

乾道八年二月,虞允文升為左相,但僅過半年,與孝宗在重用潛邸舊人上意見分歧,便辭相再任四川宣撫使。孝宗與他相約分別從東西兩路出兵收復中原:“若西路出而朕遲迴,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迴,則卿負朕。”允文入川一年,雖然積極籌劃北伐,但孝宗密詔詢問進兵之期,他深知北伐不是輕率的兒戲,審慎答以軍需未備。

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積勞去世。孝宗怪他遷延出師之期,一反常規,對允文不贈官,不賜諡。不久,孝宗檢閱軍隊,親見允文教練過的士卒無不少壯勇武,感佩他穩健持重,有恢復之志而大志未酬,這才追贈他為太師,賜諡忠肅。

虞允文身材高大,相貌雄偉,身高六尺四寸,為人慷慨,光明磊落,胸懷大志,一言一行都很有分寸,一看便知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才。他早年曾以文學才能效力於臺閣,晚年時時政日益艱難,前後出任將相近二十年,孜孜不倦,忠誠勤懇,任勞任怨,沒有任何怨言。他曾經為《唐書》、《五代史》做註釋,收藏在他家中。著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皆流傳於後世。

虞允文有子三人:公亮、公著、杭孫。孫八人,都愛好學習、研究,其中只有剛簡最為知名,嘉定中葉,帝屢召不至,官終利路提點刑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