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人天天用的微信,外國卻沒什麼人用?

biubiu叉會兒腰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外國人更加喜歡Instagram、Pinterest、Twitter、Facebook、Tumblr、WhatsAPP。

不得不說的是WhatsAPP的用戶超過了13億,比微信還多。

這個問題就好像問:為啥你喜歡吃麵,而不是吃飯啊。

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習慣,所以使用不同的移動社交軟件也是正常。

不要說在國外,在國內也有不一樣

即使在國內,也有不少人喜歡使用QQ、短信、打電話,而不是玩微信。不要問我為什麼,我還真不知道。大家他們有自己的喜歡吧?

之前有報道,報道表示00後更加喜歡使用QQ而不是微信。

所以,一個國家的人用什麼移動社交軟件,還是需要看習慣、看風俗。

還有其他原因

有時候微信不能在國外推廣,還是有一些非市場原因的。在迪拜,微信是不能使用視頻的;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微信是不能語音,甚至還沒有進入。

所以,不光是市場原因、習慣的原因、風俗的原因。還有一些原因的,至於這些原因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但是不好說破。大家懂的。

不過,微信一開始確實對中國人度身定製的,所以能夠在國內傳播這麼快,短時間就有這麼多的用戶。

例如發語音、發紅包這些都很便捷。尤其是紅包,簡直是神來之筆!紅包是中國過年時候必備的,既有民族特色,也有節日氣氛。微信加入這一操作,真的是太牛逼了。就是因為紅包,微信支付才能發展如此迅速的。

所以,根據中國人定製的應用到了國家,有一些水土不服也是正常。


太平洋電腦網


微信的海外市場一直走得相當坎坷,其中原因頗多,小編在此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競爭對手太強

微信的推出並不是一個獨創之舉,早在它進入國際市場之前,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軟件就已經在國外流行開,市場已經被瓜分殆盡。微信作為一個外來客,想要融入外國人的社交生活,打破已有的使用習慣,很難。

更別說,水土不服、本土化不足的老問題了。

使用習慣的不同

因為手機套餐的制定不同,外國人更習慣於用短信、電話、視頻電話的方式聯繫他人,微信的通訊功能在這三位“地主”面前就很沒底氣了。

想必用的最多的就是:刷/發朋友圈,通訊,付款。前面兩個功能,正如剛剛說的,對外國人而言已經有用慣了的軟件,微信想要取代比較難。而付款這個功能,對國人而言雖然是個剛需,但在刷卡、現金支付更流行的國外卻並不是,支持微信支付的商家寥寥無幾。

微信剛開始作為一個熟人社交的工具,添加對象往往是朋友,而隨著軟件的流行,同事也擠進了你的私人生活圈,不論你願不願意,很多工作不得不在微信上溝通——微信打破了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的界限。

這點,被我們自己也詬病已久,更別說對工作、私人時間區分的很開的外國人了~


差評


眾所周知,自微信進入我們的生活,已被大多數人使用,它上面的聊天、語音、視頻、支付以及一些小程序的使用,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甚至可以說可能會取代QQ的地位,它在中國如此受歡迎,為什麼外國沒什麼人用呢?其實還是有一些原因的。

1、喜好不同

就像我們喜歡用微信,QQ一樣,他們也有自己喜歡的軟件,並經常使用,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所用的軟件,如果突然改變,也會讓人很不適應,並且他們也覺得沒必要去改變,可能這就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吧。

2、思維不同

外國人喜歡的應用軟件,他希望它的功能是單一的,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只喜歡簡簡單單的,而中國人恰恰相反,我們更希望一個軟件上包含了所有的功能,即使不能俱全,我們也希望它可以包含很多,像微信,我就不說了,功能還是挺多的。

3、習慣不同

外國人更喜歡直接用手機發短信或開視頻。而中國人呢,我們一般都習慣用qq或微信發語音,發短信或開視頻。在外國,他們的手機都附帶了無限流量與通話時間,甚至手機基本上都附帶了通話視頻,已經很方便了,也就不考慮微信了。

4、時機不同

在微信進入外國之前,已經有很多軟件霸佔了外國市場,比如Skype、Facebook 、 Twitter等通訊軟件,他們在外國很流行,已被大片人所接受,用著也方便,就像我們習慣用微信一樣,不想再去考慮別的。

說到底呢,每一個軟件都有它的好處,況且中國文化和外國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所以選擇也會有所差異,但我們尊重個人選擇,畢竟都是自己用嘛,用著舒服才行。


——END——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有一個概念叫“network challenge”:當你的社交關係、人脈都集中在某一個平臺上時,你就沒什麼動機去選擇其他的平臺。微信在美國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境。



2011年,微信剛推出市場的時候,國內並沒有一個男女老少都通用的通訊平臺。而且智能手機還沒有普及,大多數人除了短信和電話之外都在依賴網頁登陸的方式進行在線社交。郵箱的滲透並沒有那麼廣,QQ也只是限制在某些年齡層中。而2011年以後,智能手機慢慢普及,此時微信進來,一下子搶佔了先機。當發現身邊人都在用微信的時候,大家就會被吸引進來。後來它的功能越來越多,集社交/資訊/金融/遊戲等等功能於一身的全能app。

而微信進入美國的時候,智能手機已經非常普及,而且美國已經有Facebook Messenger,Snapchat,WhatsApp,Instagram,Twitter,Google Hangout…等等一系列的通訊工具。每一個app都有它自己特殊的功能,適用於不同的社交場合。在工作中大家都用郵件溝通,下班跟朋友之間以短信和messenger為主,而Instagram和Snapchat則像是咱們的朋友圈,而Venmo則廣泛用於朋友間互相轉賬。



這樣的情況下,人們並沒有動機重新註冊一個微信賬戶,即使這個東西能把所有功能都網羅於一身。反之,這些美國的app放到中國也各種水土不服,無法與微信比肩而立,因為各自已經擁有了非常固定的“network”。而且,就像很多人抱怨的,用微信工作使人們變得公私不分,要二十四小時待命。在美國,人們或許並不想有這樣一個全能的app,無時不刻地佔據自己的生活。



再者,微信目前無法綁定美國的銀行卡,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微信支付在美國的擴張。


記者王冠


就像中國人喜歡吃米飯,歐美的人喜歡吃牛排,和漢堡包一樣。完全是生活環境和習慣不一樣造成的。

首先,微信是中國人發明的,當然中國人使用的多,就像whatsapp是美國人發明的,所以美國人用的多一樣。微信深深知道中國人的使用習慣,包括喜歡發表情,喜歡曬朋友圈,包括喜歡發紅包等等。越是掌握了用戶的習慣,用戶就越加喜歡。

第二,大的環境。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他們的互聯網競爭相對是比較開放的,各國的產品只要是遵守當地的法律,都是可以自由的競爭和進出的。但是在中國,這個情況相對比較特殊。包裹facebook等多個互聯網公司都沒有辦法進入中國。這就造成了環境的相對封閉,外國的很多應用都進不來。

第三。當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時候,他們會發現設計的產品和和外國的用戶的使用習慣差距是非常大的同時,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規。百度在日本曾經收集用戶的隱私,最後不得不關門,但是在中國,這種情況就非常普遍。

包括騰訊阿里,現在都非常的強大,但更多是在國內,中國企業要走向海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南七道


“外國”這個概念太大了,這裡談談美國的情況:

美國同樣也喜歡用即時通訊軟件,比如Facebook好友之間會使用Facebook旗下的Messenger應用,有點類似於當年人人網的“私信”功能。還有人喜歡用Snapchat和Whatsapp,功能和微信類似,上述三款應用都可以像微信一樣發送多媒體,我的美國朋友也經常在上面群聊,就是不能搶紅包,有點沒意思。

但美國人使用這樣的通訊工具有一個特點:公私特別分明,一般不會通過這幾款應用聯繫同事和老闆,僅限於私人好友間使用。對於工作中的關係,美國人還是非常老派地喜歡用郵件或短信聯繫。

其實,這樣的習慣也有一種好處,就是工作和私人生活完全分開,下了班以後,不用緊張兮兮地看著群裡面老闆有沒有說話,有沒有發朋友圈。美國的員工普遍和大爺一樣,一下了班,工作的事情一概不管,也不希望老闆和同事拿起手機就能找到自己或者知道自己的動態。這種職場文化,有人喜歡,覺得清靜,也有人覺得顯得太冷漠了一些,因人而異。

最後,美國對無線支付的接受程度遠比不上中國人,朋友之間AA賬單或者轉賬,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會習慣性地掏出支票本籤支票,對像是微信錢包這樣的功能並不感冒。這樣的用戶習慣,也不是旦夕之間可以改變的。


王瑞恩


主要原因是外國人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開來,而中國人卻模糊了這個概念。


一款手機應用居然有了文化意義,是不是讓人感到驚訝?不過說實話,微信確實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和周圍的人互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西方的工作文化秉持“工作”和“私人”的二分法

在北美,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行為規則來規範、區分職業與個人生活的界限,舉例子來說吧:

當你在工作狀態下遇到某人時,你會下意識地將其歸為工作關係。你可以加他們的LinkedIn,給他們發工作郵件。但是不能加他們的Facebook,或者給他們的手機上發消息。換言之,你必須尊重兩者的界限。

當然,模糊工作和個人領域之間的界限也不是不可以,但這是一個需要花費數月或數年才能培養起來的微妙過程。如果對象是同事,也許幾個月後你就能隨意地參加一些辦公室的社交聚會。如果對象是老闆的話,估計永遠都不可能這樣了……即使是今天,當我看到一些前任經理在我的Facebook上給出建議時,我都會感覺不寒而慄。

我的觀點是:在北美,我們傾向於把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開來。


中國的微信打通了工作和私人之間的界限

然而在中國,拜微信所賜,產生了一個“美麗新世界”,不僅工作和私人空間的牆壁被打破,彷彿生命中一切的事物都被融合了起來。可以說微信已經壟斷了中國人和科技之間的互動。它已經取代了電子郵件,電話,社交媒體,甚至不止這些。我的微信主頁的截圖一目瞭然——

在美國,我主要用微信跟父母溝通。他們住在加拿大,這是一種保持聯繫和免費通話的簡單辦法。多年來,我把微信的使用領域限定在私人生活方面。

當我與中國團隊合作的時候,我對微信的看法開始改變。我被拉進微信群裡,立即就和我還沒見過的同事聯繫上了。更奇怪的是,我可以通過朋友圈看到他們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它就像Facebook一樣,用戶可以分享圖片、文章並且更新狀態。

例如,在認識我們的銷售主管之前,我已經知道她有一個年幼的兒子,因為這是她的頭像,朋友圈裡也分享過。我的關於工作和生活的二分法思維已然派不上用場了。我到底應不應該看這個?我感覺不應該啊。

想象一下,當這個殘酷的現實與我長期以來的習慣格格不入時,我有多痛苦。突然之間,我的微信通知點開以後不再是我媽媽對我的噓寒問暖,而是同事要求我解釋幻燈片上的一個數據,而且這些工作請求並不總是在工作時間發生。還有的時候收到的通知使同事分享的文章和相關新聞,或者可愛的表情包。我應該把這些人看作朋友還是同事嗎?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分法的思維邏輯儼然崩塌。


微信對工作文化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一開始,我在工作和私人這兩個領域苦苦掙扎。現在我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去調整了,我相信這是利大於弊的。

首先,微信的產品設計鼓勵用戶使用更全面的數字身份,而這反過來又讓人感覺更真實,彷彿是LinkedIn和Facebook二者的結合體。這個產品使我能在不侵犯隱私的情況下拉近與同事的距離。微信可以加快建立關係的速度,促進外部信任,這在中國這個看重人際關係的國家尤其重要。我的銷售同事們在與客戶建立聯繫時,第一步就是互相添加微信,並以此作為他們的主要聯繫工具。

其次,這樣的即時通信保證了任務的更快完成。如果有些問題可以在幾分鐘內通過微信解決,為什麼還要發郵件呢?微信的隨意性也讓削弱了人對工作的牴觸。我過去常常不提倡在工作用手機解決問題,畢竟在北美這可能說明你在偷懶。但在中國,這一準則並不適用。

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你可能沒法選擇離開手機了。很明顯,中國的文化不太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加班被視為一種常態。諷刺的是,中國人認為這是勤勞的表現。正是這種品質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激勵。這種生活方式雖然不是完全健康,但它不會像在西方那樣引發激烈的抗議。

我逐漸適應了這樣的生活——我開始在下班後回覆微信,但我不認為它對我的個人生活造成了困擾,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罷了,我的幸福指數也沒有因此而降低。


是技術塑造文化呢,還是文化塑造技術?

我認為,是微信改變了行為。五年前,當我在中國工作時,微信還是“無名小卒”呢。當時的工作文化遵循了我所說的“二分法”,你在工作中認識了某個人,然後雙方都接收後才會將這種關係逐步延伸至個人領域。但微信的迅速崛起將二者之間的界限模糊化了。

像微信這樣的產品會改變北美人們的行為嗎?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傾向於相信它可以改變。撇開文化差異不談,我認為探究一個人的整體身份(不止限於工作,還包括私人生活)的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西方公司承認,促進個人之間的關係是很有意義的。要不然為什麼會在面試中問關於興趣愛好的問題呢?為什麼公司會資助社會活動來幫助員工瞭解彼此呢?

但現實情況是,Facebook、LinkedIn、Hangouts、iMessage、Whatsapp、Slack等競爭產品細分了市場,我們的數字身份也因此而碎片化了。技術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塑造了西方的工作文化。可一切根深蒂固之後,現在想要改變它會是極其困難的。

這兩種工作文化有孰優孰劣之分嗎?我認為沒有一個客觀確鑿的答案。雖然說東西方的技術我都有所體驗,但我必須說微信贏了。


36氪


之前有一個法國小夥向馬化騰喊話說趕緊把微信賣到法國吧,可見還是有很多歪果仁想用微信的。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外害怕中國。

其實從華為和中興在美國等國家的遭遇來看,老外們對中國公司是很提防的。對中國的一些互聯網產品不敢用。

搞笑的是他們以為中國會用微信來竊取他們的機密……也不知道他們有什麼機密……

之前接觸過一個來中國談業務的美國人,問他為什麼不用微信。

他回答:這是一箇中國的APP……

就是這麼無語!

當然,除了這個搞笑的原因以外,騰訊進入海外市場很晚也是原因之一。

騰訊請了梅西當微信的代言人,廣告撒得到處都是,但還是沒人用。

其實原因很簡單,國外的通訊軟件市場早就被 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瓜分完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朋友都在用微信,你會用 WhatsApp或者Facebook Messenger嗎?

反過來道理也一樣,老外都在用 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就沒人用微信了。

另外,中國人很喜歡微信紅包,但老外搞不懂什麼叫“紅包”……

不懂發紅包的樂趣,所以這一個非常好的點就沒人用,有人還以為是賭博……

總而言之,微信在海外不能成功,一方面是老外不懂欣賞,另一方面就是騰訊下手太晚了,光顧著掙國內的錢了。


網管實驗室


因為中國人懶惰,想將紙幣變成電子幣,二維碼一掃,連腰包都不用掏(付紙幣),就結了賬!但問題就來了:即我咋天吃飯付錢時,身上一分錢沒裝,吃了15元,用微信付錢,結果手機沒電了,只得在飯店充了好幾分鐘,但還是充不滿,於是飯店老闆娘以為我是騙吃騙喝,說再等五分鐘,如果還不付錢,就要報警!好在五分鐘後,手機終於有電能打開了!於是我支付了一百元,除了15元外,讓她補了我85元的現金,免得我身上沒有紙幣!換句話說,我是幸運的!如果這個飯店人家不讓你充電,或者你手機突然壞了,那我是不是就該上派出所了呢?今天有人說,中國人過得如此方便,都是馬雲的功勞!那麼,事實果然如此嗎?而微信不也要綁定銀行卡嗎?從微信上取現,要先將錢移到銀行卡上才行,否則你取不了錢!就猶如最近一個老闆從微信上發了個200元的紅包給我,但我提現必須要轉到銀行卡上,些然後持卡再到取款機上去取!這樣和這個老闆直接將錢打到我卡上,我直接去取,你說誰更直接一些?相信中國人分不清,但外國人卻分得清,所以人家從不用微信是也!


造物主20曹黎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3db0253ac01686cd8b7c64b80bac392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