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帝朱聿鍵是南明最想有作爲、能力最強的皇帝,卻也難免滅亡


隆武帝朱聿鍵是南明最想有作為、能力最強的皇帝,卻也難免滅亡

隆武帝劇照



1645 年六月,唐王朱聿鍵見潞王朱常淓已經決定投降滿清,不勝憤慨,在一批文武官員(首先擁立朱聿鍵的是鄭芝龍的兄弟鄭鴻逵)的支持下,離開杭州前往福州籌辦監國。

按照正常來說,血統的親疏對於封建時代帝位的繼承非常重要。而唐藩朱聿鍵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的八代孫,在譜系上同崇禎相距很遠。

大臣們擁戴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當時崇禎的叔父、兄弟、子侄中活著的沒有投降滿清的只剩下在廣西的桂王,當時的南明政治中心卻在東南,決定抗清擁明的官紳們不得不就近從疏藩中推選。

二是明朝唐藩封地為南陽,這是大漢中興皇帝劉秀的故鄉,封建官紳相信迷信認為這是“起南陽者即復漢家之業”,“以今揆古,易世同符”了(隆武時任督師閣部的楊廷麟也在詩中寫道:“中興自古舊南陽”)。

三是朱聿鍵在明朝藩王中確實是位鶴立雞群的人物,他雖出生於王府,卻從小就飽經患難,大部分時間是在逆境中度過的,這些經歷使他受到了其他藩王所沒有的磨鍊,當國家處於危難時期正是充當最高統治者的有利條件。

為此朱聿鍵先是監國,後即位帝,也就是南明史唯一有積極進取心的皇帝-----隆武帝。

隆武朱聿鍵確實想有作為,他想重建大明江山,他也身體力行,於是乎提出了一些比較積極的政策和策略:

1,在總體戰略上,隆武朝廷為“御虜”(即抗清)為主。

這自然是形勢造成的,因為奉行“聯虜平寇”方針的弘光朝廷從來不去惹滿清甚至還刻意巴結滿清送去糧餉結果反而被滅了,擁明勢力終於認識到主要威脅是滿清。

朱聿鍵能夠洞察變化,總結弘光覆亡的教訓,不失時機地樹立起抗清大旗,符合廣大老百姓反對滿清強制推行的剃髮改制等民族壓迫政策的願望,畢竟是難能可貴的。

他即位十天後,就誅殺清朝派來招降的使者馬得廠,敕諭文武臣民誓死抗清,並決定統率六師,御駕親征(當然遭到了鄭芝龍兄弟的阻撓,沒有實現,這些海盜立朱聿鍵的目的是為了把其放在自己身邊當個旗幟,怎麼可能會讓他真正掌兵而出走呢)。

朱聿鍵在基本政策上的轉變,仍然值得稱道。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清是從隆武時期開始的。後來的歷史證明,如果沒有大順、大西等農民軍的聯明抗清,南明政權絕對延續不了近二十年之久。

2,朱聿鍵提出了消除黨爭,“用舍公明”的方針。

就任監國時,他親自撰寫了“縉紳”、“戎政”、“儒林”三篇《便覽》。其中說:“蓋國家之治,必文武和於上,始民兵和於下。不然,立敗之道也……”

並說:“朕今志在蕩平,盡去諸黨之名,惟在廷嚴說謊之條,在外正貪婪之罰。邇日在廷,似猶有不醒之迷,欲啟水火之戰,朕甚懼焉……”

而隆武在用人取捨上力戒門戶之見,不咎既往,只要參與抗清就量才錄用。在這一點上,隆武的見識比那些以正人君子自命的東林—復社骨幹人士要高超得多。

3,隆武在南明諸統治者中是比較關心百姓的。

為了減輕民間疾苦,他施政的一個重點是整頓吏治,嚴懲貪汙。規定“小貪必杖,大貪必殺”。當他得知邵武通判陳主謨、古田知縣吳士燿、汀州知府王國冕貪汙虐民。

當即下旨:“各官贓私可恨,皆紗帽下虎狼也。若不嚴懲,民生何賴?都著革了職,該撫速解來京,究問追贓充餉。”

當他聽說被清朝逼勒剃頭的軍民往往遭到南明官軍誅殺時,特別下詔“有發為順民,無發為難民”嚴禁不分青紅皂白地濫施屠戮。

隆武元年七月,敕諭總兵何成吾曰:“兵行所至,不可妄殺。有發為順民,無發為難民,此十字可切記也。”(這些在邵廷寀《東南紀事》都有記載)。這個政策同清廷的“留髮不留頭”形成鮮明的對照,顯然是更得人心的。

隆武帝朱聿鍵是南明最想有作為、能力最強的皇帝,卻也難免滅亡


朱聿鍵的個人品德在南明諸君中也是很罕見的。黃道周在一封信裡曾經描述了隆武帝的為人:“今上不飲酒,精吏事,洞達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見也。”

不少史籍中都說他喜歡讀書,無聲色犬馬之好。做了皇帝之後,仍然自奉甚儉。他身穿土布黃袍,安貧若素。事實上,朱聿鍵無論能力還是個人品質或者其政治方針都好的,為何就最後失敗了呢?顯然有其他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隆武既缺乏自己的班底。雖然頒詔各地,得到了兩廣、贛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殘明政權的承認。這些地方都不過是表面上承認而已,其實還是自行其事。

如在福建他受制於鄭芝龍、鄭鴻逵兄弟,這兩個海盜兄弟根本就是把隆武當作自己手裡的旗幟而已,完全沒有什麼民族復興的大義;在外的湖廣等地總督何騰蛟只知利用隆武帝的信任把湖南和貴州東部視作自己的禁臠,威福自操;廣西巡撫瞿式耜意在擁立桂藩,同隆武朝廷貌合神離。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隆武基本上沒有真心幫助他進行復興的實力派人物,這一點跟後來有了李定國全心服務的永曆有很大區別。

隆武帝朱聿鍵是南明最想有作為、能力最強的皇帝,卻也難免滅亡

南明形勢圖



在1645-1646之一段時間裡面滿清的多鐸、阿濟格相繼撤兵北去後,南方空虛的大好時機,而大順軍餘部同何騰蛟、堵胤錫達成聯明抗清協議、湖廣兵力正盛的時候,隆武帝就看到了這個大好時機,積極北伐佔據南京,認為浙東、福建有魯監國、鄭芝龍的兵力抗擊清軍,自己移駐贛州或湖南,可以就近節制贛南、湖廣、廣東和雲南、貴州調來的軍隊同清方較量,收復失地。

然而,他的這一計劃既遭到鄭芝龍、何騰蛟等反對,終於化為泡影。隆武帝多次請鄭芝龍利用時機,用水師出兵乘著滿清南京駐兵援助湖北之際攻打南京,結果都被拒絕。

其次是隆武雖然表面上得到很多人承認,但這些人不過是利用隆武這面旗幟來為自己壯大聲勢而已,對於隆武的戰術戰略要求都不去執行,甚至魯王監國政權不僅不承認隆武政權,還殺了隆武派去聯絡共同抗清的使者。

隆武決定親征江西的戰略就由於手下的不聽從調度而失敗,隆武的目的是第一步移到江西贛州,然後視情況而定,如果江西用兵得手,局勢穩定,可以西連湖南何騰蛟部,東接福建鄭芝龍部,南靠廣東,收就近指揮之效。

即便江西作戰不利,還可以西移湖南,南下廣東。朱聿鍵決策移蹕明清雙方激烈爭奪的江西,而不是遷往比較安全的廣東,說明他確實是有恢復之志的,和後來的永曆帝不可同日而語。

朱聿鍵和忠於他的臣僚作的這種戰略署,連當時任清朝江西提督的金聲桓也看出來而且覺得對滿清非常不利,可見明清雙方都非常重視江西。

問題是,南明方面隆武帝既調不動鄭芝龍的軍隊由福建入江西,他寄於厚望的何騰蛟派精兵強將由湖南入江西迎駕也全盤落空;而清方洪承疇卻抽調了柯永盛、高進庫等部赴江西協同金聲桓部作戰,先後攻陷吉安、贛州、南安等府。

江西戰局的逆轉,歸因於鄭芝龍、何騰蛟的私心自用,直接導致了隆武朝廷的覆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