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殺入」證券市場 股票交易迎來巨震

區塊鏈“殺入”證券市場 股票交易迎來巨震

區塊鏈“殺入”證券市場 股票交易迎來巨震

作者/坎村 設計/大腳 排版/TOM

現在,受著數字貨幣熊市以及國內監管政策收緊的影響,區塊鏈行業發展可謂處於一個低谷。

一些交易所、媒體、錢包、公鏈類的創業項目已經開始減員、解散,熱鬧的區塊鏈會議活動也驟然消停。最近受邀參加好幾個區塊鏈相關的研討會議,後來也都陸續通知我暫時取消。

很多人認為,區塊鏈最壞的時間正在來臨,這股熱潮就要結束了。對此我的看法是,機會依然無限,挺下去的人將迎來最好的時期。為什麼會這樣篤定、樂觀?

理由當然不是一些人認為的:行業處於熊市,正是我們做事情好時候。這樣的觀點聽來有點可笑,就好像一個癮君子說,現在身體衰弱、不健康,接下來是我鍛鍊身體好時候。如果真的想身體健康,那就不會吸那個玩意了。

實際上,區塊鏈技術發展至今,有目共睹的是落地應用方面確實比較難,利用通證融資則比較容易,成本低、效率高。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傳統金融和數字通證金融將開始融合,雙方互相借力並行發展,這將是一個難以估量的風口。隨著這種融合不斷深入,最終實現數字通證金融徹底改造傳統的金融。

從FCoin“衰落”說起

兩個月前,FCoin率先實行交易挖礦模式吸引了人們主義,其平臺幣FT也藉助這種模式在萬幣中聲名鵲起。

短短兩個月後,這種模式迅速走向沒落。究其原因,有的人說是FT的通證模型有缺陷,沒有解決好價值的創造和激勵問題。於是,在薅羊毛者努力下,FT價格一路下跌,大家失去了希望。也有的人說,這是因為FCoin遇上了熊市,幣民們投資判斷能力提高,平臺沒有了流動性。

區塊鏈“殺入”證券市場 股票交易迎來巨震

這些原因誠然都有,不過最主要還是數字通證市場缺少優質的、能夠產生價值的項目。現在交易所上線的每個數字通證背後幾乎都是初創公司,大家判斷其價格主要依據就是其描繪的未來前景怎麼樣的。

然而,很多項目其實是沒有前景的,就算有前景的項目也很難在這樣的通證空間裡存活。此前FCoin上線人們期望頗高的QOS通證,也阻止不了破發。項目不可能在短期產生價值,投資者很快就會撤離。

這就好比一棵果樹剛栽下去,人們就盼著樹結果子,天天去觀察果樹的生長情況,有沒有結果子。不到兩個月,果子還沒有長出來,便失去了信心。所以說,幣改失敗有著必然的因素,幼小的個體承載不了人們的期待。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掉通證空間存在的合理性,其流通高效、低成本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基於此,應該向這個空間裡移植已經可以結果的果樹進來,讓傳統金融市場成熟的股票、債券等證券進行通證化,讓它們利用這片空間裡的陽光、雨露更好的成長。

回到FCoin來說,要想挽救目前的“衰落”,更應該從供給側做創新,擁抱監管吸納傳統金融的優質項目進來。

證券通證好處如何

把傳統金融市場股票、證券“移植”到通證空間裡,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社會需要這樣做嗎?這樣做的好處到底有多大?

有專家指出,我國社會平均融資成本為7.6%,僅是利率成本,若加上各種手續費、評估費、招待費等,平均融資成本將超過8%,對企業來說是很重的負擔。而這只是平均融資成本,平均融資成本更多地是被較低的銀行融資成本所拉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部分高於10%。

根據2017年9月公佈的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報告顯示,中國社會融資規模餘額為171.23萬億元,再加上不納入統計的社會融資,中國企業融資總規模保守估計也在200萬億人民幣元左右。

區塊鏈“殺入”證券市場 股票交易迎來巨震

對於目前艱難轉型的實體經濟來說,如果有一項技術能夠讓社會融資成本降低,哪怕是降低一個百分點,也就意味著可以為企業減負2萬億元。

證券通證化就可以直接降低成本。比如說證券管理方面,一般創業公司被收購時,將股權結構表與潛在的購買協議和期權授予相核查一致,而這就需要付出管理成本。

當證券所有權都被代幣化後,股權結構表將通過代碼實時核清。所有的合同要點,如清算優先權、棘輪條款和強制隨售權也都將被寫入證券代幣程序中,這樣一來,經理們可以輕易進行場景化分析,以計算不同假設前提下的收益。

證券通證化還能夠通過快速結算降低成本。我們都知道在證券交易所完成資產轉移一般都需要數天時間,用來資產權益的轉移的結算。而完成有限合作人和有限責任公司的權益轉移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公共股權交易結算複雜性

區塊鏈“殺入”證券市場 股票交易迎來巨震

而一般數字通證結算時間就幾分鐘,遇到擁堵也就幾個小時,速度比傳統結算方式要快很多。而通過智能合約的操作,還會進一步提升交易結算流程的自動化程度。

除此之外,證券通證化優勢還有24小時全球在線交易、監管合規自動化、市場深度和流動性增大等眾多優勢。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傳統證券交易方式是“固態”的,而通證化之後交易將會是“液態”,靈活快速的滲透到每個交易者中間。

從操作層面來看,實現難度也並不大。相關專家指出,第一步是發起人把這個資產擴展隔離到特殊目的載體,第二步是把這個特殊目的載體的資產分拆份額,第三步是做交易。總共是三個步驟:擴展隔離、份額化跟交易。這樣,區塊鏈跟證券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國外相關項目正踏步向前

國內正在對通證代幣進行嚴格管理,通證方面的創業者和監管似乎勢如水火,而在國外人們在這方面的創新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監管和創業者攜手共進解決證券通證化的難題。

最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新加坡交易所(SGX)正在嘗試藉助區塊鏈來建立一個安全平臺,實現證券銷售的代幣化。

據報道,科技公司安權、諮詢巨頭德勤和證券交易所運營商納斯達克都將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展開合作,共同開發全新的交易與支付(DvP)平臺,用於資產代幣化,包括數字貨幣和證券資產的代幣化。DvP平臺將能夠同時調用被交易的證券資產和用於支付本次交易的資金。

在上個月,有消息顯示,美國最大的數字貨幣公司之一Coinbase即將成為首批在聯邦政府監管之下提供證券化代幣的交易平臺。在此之前,Coinbase主要是受到州監管機構的監督,由此可見美國當局對於證券通證化的重視。

區塊鏈“殺入”證券市場 股票交易迎來巨震

除了交易所外,其他項目也是不斷湧現,參與到這場證券通證化的浪潮裡來。今天先從不同方案,介紹三個項目給大家。

A:Securitize 對證券通證化提供監管合規的雲服務解決方案,讓基金、公司或其他經濟實體成功實現代幣化。

該公司提供多項服務,包括為發行企業及其法律團隊提供司法和監管合規準備,幫助投資者合規 KYC/AML 認證和其他司法規則,定製智能合約,匹配發幣者獨特的需求,並保障相關證券型代幣存續期間的所有數據。

B:Templum 是一家為證券型代幣的發行和二級市場交易提供合規解決方案的機構。Templum Markets 之前曾叫 Liquid M Capital,是被 Templum 以 130 萬美元收購的一家有合規資質的替代性交易系統 ATS 暨券商經紀機構。

在 Templum 平臺,既可以進行證券型通證發行,也可以由通證發行方及投資者進行二級市場投資。與其它解決方案一樣,Templum 內置了 AML/KYC 認證服務,以保障該平臺符合監管規定。

C:Bancor 提供了一種流動性模式,將多通證與一個資金池掛鉤,能實現價格發現,即使在交易量極低情況下也能確保流動性。涉及到證券時,這種模式在現有最好方法基礎上,提供替代性途徑來實現流動性,提高證券資產轉移到區塊鏈網絡的收益。

Bancor 也經常被稱為價值創造的長尾,即低需求、低數量產品的長尾。在證券通證化市場,一個此類應用案例是 Bancor 與通證化風投基金 SPiCE VC 合作建立的。按照協議,SPiCE VC 承諾在 Bancor 網絡持有不超過 5% 的資本金,這樣通證持有者可以從其他激活流動性的方法中獲益。

國內需要觀念解放

看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1992年3月13日,刑期未滿的“傻子瓜子”的創始人年廣久一臉懵圈地走出監獄,他不清楚是誰救了自己。

三年前,年廣九因一樁莫須有的貪汙案被捕,到1992年已被羈押了30多個月。

他怎麼都不會想到救他出獄是鄧小平。

當時,社會對於創業個體一直有個觀念繞不開,他們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

鄧小平了解年廣久創業賣瓜子的情況後說:“不要動,先放一放,看一看。”

這“放一放,看一看”不僅讓年廣久有了重新創業的機會,也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迎來快速發展的二十多年。

對於證券通證化而言,也有個類似的觀念也在人們腦子裡揮之不去,阻礙其向前發展。在很多人看來,和幣相關的項目是在製造麻煩,和鏈相關的項目是在解決問題,大家應該選擇“鏈”而拋棄“鏈”。

於是社會上出現“談幣驚色”“聞鏈則喜”的現象。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囿於這樣的觀念,而是著眼於幣和鏈有沒有好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若果監管政策實行一刀切,把髒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確實什麼問題都不會有。但是與之而來問題是,往小裡說意味著行業失去了快速發展時機,往大里說國家失去了轉向發展重要的技術助力。

比如說國內一刀切禁止數字通證交易所,可能就不是一個好的方案。現在中美貿易戰關鍵時刻,美國證監會放行證券化通證交易服務,或使得美國在未來數字通證以及區塊鏈技術上又走在全球前列。因為充滿活力的交易市場對數字貨幣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

所以,我最後想說:

不要糾纏區塊鏈是姓幣還是姓鏈的問題討論。區塊鏈應用判斷標準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經濟發展,是否有利於增強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