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服務的生態到底是「誰的生態」?

雲服務的生態到底是“誰的生態”?

你也說生態,我也說生態,

到底是用戶的生態,還是廠商的生態?

你要建生態,我也建生態,

你想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還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生態,也是一種態度。

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有什麼樣的生態。

無生態,不IT;無生態,沒有云。

簡單說,生態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自然界的生態,講究的是兩個字——和諧,而商業的生態,則是整個利益共同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那麼,雲服務的生態又該如何形容?

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說了大實話:“做生態一定不是自己大包大攬。最不可取的態度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都是我投資、我來控制。生態的本質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就是生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即使是像華為這樣的IT“全能選手”也不可能做到在雲計算領域大小通吃,專注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恪守業務邊界,這是讓生態中的每個因子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實現生態健康成長的關鍵。雲計算的發展讓IT分工更加細分,這是生態優先的外部推動力。

雲的生態有兩種:一種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生態,另一種是以廠商為中心的生態。兩種生態有何不同?打個比方,以廠商為中心的生態,廠商把自己當成太陽,而生態中的合作伙伴、客戶都是圍繞太陽轉的行星;而以用戶為中心的生態,生態中的所有成員都是有自己亮度的星星,大家共同構成了美麗的星空。

鄭葉來表示,華為雲致力於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雲服務生態。

搞好雲服務生態建設,必須掌握好兩大原則:一是數據所有權,二是用戶經營。

數據是企業的戰略資產,說得更直白些,數據就是金錢。涉及到企業的切身利益,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和如何獲益必須“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有些企業用戶坦言,他們之所以放棄互聯網廠商的公有云,就是擔心其數據可能被“濫用”。

華為雲對數據的態度十分明確——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們絕不強迫用戶把你的變成我的。”鄭葉來如是說,“假如你是一家裝修公司,當你幫助客戶完成了裝修,就把裝修好的房子變成了自己的,這肯定是不合理的。”

華為雲之所以成為眾多合作伙伴、客戶的雲首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華為雲是值得信賴的,是讓客戶和合作夥伴放心、安心的。這不得不再次提到華為雲的“三不”,即“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再加上一條“不做股權投資”。

鄭葉來堅實地表示,“三不”是華為雲生態最核心的東西。“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表明,華為雲不會利用任何技術手段獲取客戶的數據或變賣數據,更不會強迫用戶進行數據交換,相反,華為雲會開放自己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平臺,幫助客戶處理數據,讓客戶的數據發揮其價值;“不做股權投資”表明,華為雲不會與合作伙伴、客戶競爭。“三不”就是華為雲做生態的態度。

華為雲本身是產業鏈中的一部分。華為雲的唯一目標是服務好客戶,為客戶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續創新的中立的雲基礎設施,同時在雲基礎設施上匯聚生態,解決用戶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鄭葉來表示:“我們希望更多客戶能夠基於華為雲開發自己的應用,發展業務。華為雲是客戶長期可靠的合作伙伴。客戶可以將與雲基礎設施相關的東西放心地交給華為雲,而專注於自己的業務。”

毋庸置疑,雲是一種服務。從表面看,選擇雲是一個技術問題,但從本質和長遠看,選擇服務的基礎是信任。“三不”在華為雲與客戶之間奠定了互信的基礎。

鄭葉來在談到華為雲的生態時,特別強調了“用戶經營”。最近,鄭葉來與國內幾個大型汽車製造商的領導在溝通時提到了車聯網。這些汽車製造商都在大力投資車聯網,意在打造面向個人的第二個生活平臺。大家都將車聯網看作一個“風口”,那麼誰來投資,誰來經營,誰又從中獲益呢?現在的一個共識是,車聯網未來的發展要靠持續的經營,通過增值業務買單。汽車製造商擁有龐大的客戶群、海量的數據,為什麼不尋找一個既有能力又有意願幫助他們構建生態的人呢?未來如果沒有一個自己的生態,可能睡覺都很難安心。

“華為在雲生態圈裡只取1%。”華為在2016年舉行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做出的承諾振聾發聵。在雲生態中,華為雲的角色是“黑土地”。華為雲提供基礎,提供資源,讓合作伙伴、客戶在“黑土地”上紮根、生長、開花、結果。

雲計算是一場長跑,比的不是誰跑得快,而是誰能堅持到最後。“華為不是一個價格的替代者,因為那不能展現華為的價值。華為不僅要提供創新的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還要與客戶聯合創新,為客戶帶來價值,共同收益。”鄭葉來表示,“華為寧願掙些辛苦錢,也不願意賺雲計算的快錢。”

瞭解了華為雲的生態觀,對華為雲的座右銘——“有技術,有未來,值得信賴”又多了一份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