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美國中央情報局百萬美元的報酬,不肯出賣自己的同志拒絕合作

拒絕美國中央情報局百萬美元的報酬,不肯出賣自己的同志,拒絕合作。

拒絕美國中央情報局百萬美元的報酬,不肯出賣自己的同志拒絕合作

2006年11月9日凌晨,在柏林市中心“尼古拉小區”一間寓所裡,有位83歲的老人“平靜而永遠”地睡去。剛好在17年前的這一天,生存了28年的“柏林牆”轟然倒塌,而這位長眠的老人與“柏林牆”和那個冷戰時代有著太多的關聯。他,就是前東德國家安全部副部長、國際情報界著名的“隱麵人”——馬庫斯·沃爾夫。

創建東德對外情報事業

1923年1月19日,馬庫斯·沃爾夫出生在德國巴-符州小鎮黑興根。他的父親弗里德里希是一名醫生兼作家,當年著名的反法西斯劇作《馬門教授》即是出自他的手筆。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弗里德里希因為自己猶太人和共產黨員的身份不得不離開德國。隨後,他們一家輾轉流亡到了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後,馬庫斯中斷了大學的學業,被送到“共產國際”的一所學校接受政治和情報業務的訓練。1945年希特勒滅亡之後,沃爾夫隨同一批德共黨員從莫斯科飛回德國。之後,他作為“柏林電臺”的記者,參加了著名的“紐倫堡審判”的報道工作。

1949年10月,民主德國宣告成立,馬庫斯·沃爾夫被派駐東德駐莫斯科大使館,任首席參贊。然而他的外交生涯十分短暫,兩年後他應召回國,受命參加了東德對外情報機構的籌建工作。

冷戰年代,柏林和德國堪稱是國際情報鬥爭的“主戰場”,東西方的大批諜報人員曾在這裡展開激烈的較量。起初,東德的國外情報局對外打出了“經濟研究所”的牌子,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向西德的政府和情報部門進行滲透。沃爾夫在回憶錄中說,由於沒有經驗,他們最初是在蘇聯克格勃教官的指導下“邊學邊幹”。很快,東德在海外的諜報隊伍迅速發展起來,併成為冷戰時期世界上最為“強悍”的情報組織。1957年,不到30歲的沃爾夫當上了東德國家安全部對外情報總局局長,後來又升任該部副部長,官至上將。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情報部門即已“感到”了沃爾夫這個人的存在,認為他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東德情報機關的靈魂人物。然而在冷戰時期的許多年中,西方情報部門一直不知道沃爾夫的真實面目,他被稱為神秘的“隱麵人”。1978年,沃爾夫去瑞典出差。由於疏忽,他被瑞典情報人員偷拍了照片,並很快被一名東德的變節情報人員指認出來。至此,西方情報機關才第一次看清沃爾夫的面孔。

主導“紀堯姆事件”震驚西方

在沃爾夫的情報生涯中,最成功、但也是最失敗的案例當屬“紀堯姆事件”。京特·紀堯姆原在東德國家安全部下屬的一家出版社工作。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和妻子克里斯特爾奉命潛入西德,與大批移居那裡的東德人混在一起。紀堯姆善於交際,和什麼人都能談笑風生。由於勤奮和謹慎,紀堯姆夫婦很快引起了黨內人士的注意。60年代初,克里斯特爾被任命為德國社民黨執委會委員。這段時間,紀堯姆夫婦搞到了北約的一些戰略文件。

1964年,紀堯姆成為社民黨法蘭克福區的負責人,之後他在政治上一路升遷,於1970年1月成功打入西德總理勃蘭特的辦公室。

在以後的幾年中,紀堯姆以其幹練和過人的工作能力博得勃蘭特的信任與欣賞,由此,他得以接觸聯邦德國政府以及北約的大量核心機密。

1972年秋天,東德間諜、時任西德工會聯合會東德局局長的格羅瑙在西柏林被捕。由於他與紀堯姆在平時工作上有些來往,西德反間部門在調查中發現了蛛絲馬跡,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監控和取證,紀堯姆夫婦於1974年4月24日被捕。這個事件猶如石破天驚,在西德政壇引起強烈地震,直接導致德國總理勃蘭特的下臺。

拒絕中情局百萬報酬

1986年2月,東德國家通訊社報道了一條令人吃驚的消息:米爾克大將的副手,東德國家安全部副部長沃爾夫宣佈退休。

1990年9月30日,沃爾夫憑著蘇聯護照和紅軍上校軍銜逃到莫斯科,但是由於俄羅斯方面不願收留他,沃爾夫最終於1991年經奧地利返回德國。1993年,杜塞爾多夫高等法院以“叛國”罪名對沃爾夫提出起訴,判處他6年監禁,但聯邦憲法法院最終裁定:前東德間諜不能被起訴。1997年,沃爾夫受到第二次起訴,最終被判處兩年監禁,緩期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