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受戒之前,薰習一些與戒相關的內容

最近接觸很多初基學人,從他們的態度來講,對佛都很虔誠,在他們眼裡能吃素、唸佛、讀經、會好好說話、能幫助他人這樣的人就是資深學佛人,特別是看到如果這個人能吃素幾年了,然後還受了戒,那欽佩之心更是不得了。

對於一般人而言,吃素是件困難的事情,受戒更不用提了,在他們眼裡,這是做不到的。我們常常因為自己做不到,會覺得這件事情很困難。因為這樣的人沒有深讀佛經甚至佛經讀不了,所以就不瞭解其中道理。其實佛經能堅持讀一段時間,心裡的欲貪會削弱許多,我身邊就有那種無肉不歡的人,跟我讀了一段時間的佛經,慢慢的也都可以接受食素生活,後來也跟著我一起受了上品菩薩戒。

想去受戒之前,熏習一些與戒相關的內容

說到戒,在家眾受戒的種類有:三歸五戒,也有八關齋戒(或者稱為八關戒齋)以及菩薩戒。出家眾就分為:沙彌跟沙彌尼戒,還有式叉摩尼戒,還有比丘尼戒跟比丘戒以及菩薩戒。菩薩戒是在家眾跟出家眾都可以受戒的。

我們今天就聊聊與在家人有關的一些戒,一般人都是從五戒開始,所謂五戒:不殺、不盜、不淫(在家人為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前面四種稱之為性戒,後一種稱為遮戒。性戒與我們的本性相關,遮戒為遮止我們不去犯戒。酒能亂性,酒戒僅有佛教才有,是為了防止我們不犯其它的重戒。

想去受戒之前,熏習一些與戒相關的內容

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與五常相關,五常是人間的根本,所謂仁、義、禮、智、信。不殺生是仁、不竊盜是義、不邪淫為守禮、不妄語是可信的人,這裡的妄語最重的是未證言證;飲酒的人滿口酒話,人多不信,常常壞事情,故不飲酒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五戒俱足,可以保住人身。如果違犯五戒,不能保住人身。要想學佛,必須生生世世保住人身,所以五戒為一切佛子所必須受持。對於唸佛人尤其重要,必須保住人身做為修行的工具才好修行。

有些初學菩薩會先學聲聞法,種未來世有出家的因緣,六齋十齋這樣開始修學,有修一天算一天,這些都是值得讚歎的。八關齋戒的受持目的是為了未來世的出家而建立因緣,由於能成就出家的因緣,所以就能在未來世得到有餘、無餘涅槃的因緣。這裡要說明的是,八關齋戒又稱為八關戒齋,是指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二眾,於一日一夜暫時離開家庭去到出家僧團中居住,以學習出家人的生活;

想去受戒之前,熏習一些與戒相關的內容

在這一日一夜中必須嚴守八種禁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因為是學習出家生活,當然就連夫妻間的正淫也不可以)、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及歌舞觀聽(就是不塗脂抹粉、插花、戴珠寶,不看不聽歌舞,自己也不作歌舞)、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不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

前面七種為戒,有防非止惡的作用,第八不非時食為齋,而關是閉的意思,合起來就稱為八關齋戒,這是佛陀對於在家不能出家修行,而對於出家生活卻非常欽慕的弟子所特別制定的戒法。

曾聽一位善知識講過:“八戒齋法的目的只是為了求未來世有出家的因緣,所以只要在五戒的基礎上再作一日的受持就夠了,把熏習出家生活的種子種在心田中,這一世縱使不能出家,未來世因緣熟就可以出家;既然是為了引生來世出家的因緣,當然可以選擇在每月、每年有空的那一天受持就夠了。”

想去受戒之前,熏習一些與戒相關的內容

學佛要持戒,這個戒是指哪一種戒呢?“六度中的持戒”是指哪一種戒呢?當然就是指“菩薩戒”。所以“學佛要持戒”,是以“菩薩戒”為主,並不是指五戒,當然更不是指比丘、比丘尼戒,是指菩薩戒。從菩薩戒的名稱,很明顯的它是針對在家眾,跟出家眾的菩薩所施設的戒。

受戒之後是要獲得戒體,不管是以菩薩優婆塞戒、瑜伽菩薩戒、梵網菩薩戒、地持菩薩戒都一樣,都以悲心為根本,才能獲得戒體。

修悲的目標就是要你做三件事: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這三法你能做的話,表示你已經有悲心了,悲心圓滿了,就可以漸漸成就施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所以佛說一切善法以悲心的修集為根本。

想去受戒之前,熏習一些與戒相關的內容

那什麼叫作“菩薩”呢?菩薩有分為聖、凡,也就是說有分為:聖位菩薩跟凡夫位菩薩;有分為:出家跟在家菩薩;有假名菩薩跟實義菩薩;還有菩薩有五十二位,也有三賢位、外聖內凡等等。

從這凡夫位菩薩、外聖內凡菩薩到聖位菩薩,剛好涵蓋整個菩薩五十二個位階。在修行的部分,是分別依:取相戒、十無盡戒以及三聚淨戒來持戒。

想去受戒之前,熏習一些與戒相關的內容

什麼叫三聚淨戒呢?三聚淨戒就是修一切善法戒、攝一切律儀以及饒益一切有情戒。也就是說他要修一切善法,所有善法都要修;而且要攝一切律儀,所以會遵守佛的戒律,因而不會造作諸惡;另外還要饒益一切有情,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他是從自利利他開始,一直修到成佛。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佛一定要受菩薩戒的道理,也是在這裡!菩薩戒跟聲聞戒有很大的不同,菩薩戒是心地戒,這部分的內容很多,後續我們再慢慢聊。想了解更多的內容,請關注心之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