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江苏语文卷作文解读

2018年高考江苏语文卷作文解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这个题目从形式上看,和天津卷很接近。材料以“语言”为辐射点,列举了各种各样的“语言”:有花语,鸟语,音乐语言,雕塑语言,程序语言,基因语言,等等。理解了这些“语言”,也就理解了不同的世界。对于人类来说,它们的作用是: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

实际上,在本题中,这是一个泛化的“语言”概念,它涵盖了自然、艺术、科学三方面。“语言”的概念已经接近“信息”了。从某种角度来说,世界就是由各种信息构成的,而人类的进步,也体现在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了解这些信息,几乎就是聋子和瞎子。因此,这个题目也算是“与时俱进”的。

考生可以写什么呢?喜爱自然的,可以写花草、鸟兽之类的语言;喜爱艺术的,可以写音乐、雕塑之类的语言,当然也可以写绘画、建筑之类的语言;热爱科学的,从程序、基因之类的语言入手——相信每个考生都应该能找到自己作文的发力点。文章的中心,还是应该归结到“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这个总的主题上来。


还能写别的吗?

“根据以下材料”的提示不可忽视。从材料上看,虽然有“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但它所列举的语言,却并没有人们日常概念中用来说话交流的“语言”,这一点要当心。另一处要当心的是“语言传承文明”一句,注意是“传承”不是“传播”,这是要从纵向的时间维度上来谈的,可以谈古人留传下来的记录文明的语言文字吗?还是谈谈古人留传下来的体现古文明的物件,比如绘画、雕塑、工艺品等文物吧,这应该是没问题的,还是符合题目的题意的。能不能从“语言是用来交流沟通的”这方面来立意,谈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呢?从题目上看,有点模糊。还是稳妥点吧,只谈“物语”,毋涉“人言”。

突然想起某省十年前的高考旧题,是“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这个题目何止是毋涉“人言”,简直是逼“衣冠”作“禽兽言”,而且还要作“禽兽想”,否则还是有失“田鼠或田鼠的天敌” 这一身份的。过去了,且共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