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畫?


什麼是中國畫?


在世界面前,

能夠代表中國的美術就是中國畫。

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精英文化,是國粹,

是中國美術的核心主體。

幾年前,遇到一個搞國學的長者,

問:“是畫家嗎?”“是。”“畫什麼畫?”“中國畫。”

“唉,現在哪還有中國畫,都成洋垃圾了。”

十分驚詫。

讀《陳綬祥:中國畫並非水墨畫》,

文中提到:“當前的繪畫,非常簡單,

不中不西,沒有準則,沒有目的。”

這“不中不西”說明現在的中國畫,

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了。

著名藝術收藏者郭慶祥大喊

“中國當代藝術就是一堆垃圾”。

5年一屆的全國美展,

是中國美術的最高盛典,

它既檢閱全國每5年的美術創作成果,

代表著中國美術的最高創作水平,

同時也引導著中國美術發展的方向。

然而自第六屆起就詬病很多,

到第九、第十屆時則引起了眾多人士的喊停聲,

要叫停這個展覽。

不是國家要辦這個展覽不好,

相反是一個非常好的事,

而是舉辦這個展覽出了問題,

它沒有達到辦展的目的,

相反起了非常大的副作用。

什麼是中國畫?


2014年的全國第十二屆美展觀者如雲,

嘆息聲聲,更多的是悲哀和迷茫。

因為這已經不是一箇中國畫展了,

有人說最多算一個“山寨版的中國畫展”,

也有人說可算“半個山寨版的西洋畫展”。

整個展覽入選作品近600幅就有近500幅工筆畫,

一個全國中國畫展竟成了一個全國工筆畫展。

是工筆畫便於造型更接近西畫的感覺?

誰都知道中國畫以寫意畫為主體,

工筆只是一個基礎畫科,

再好的一幅工筆畫都無法代表中國畫的最高水平。

從整個展覽的作品來看,

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都立足於物象的素描立體造型。

第二都注重於人工製作,甚至拼貼和機械打造。

第三追求畫幅大、畫面滿,甚至堆砌,

一味追求畫面視覺衝擊力。

第四不講究筆法和墨法,也就是不要筆墨。

第五,互相照抄照搬,多人一面,

部分抽象作品直接搬襲西方。

有人說按這個標準,無論是石濤、

任伯年、吳昌碩,還是張大千、

黃賓虹、李可染、潘天壽、齊白石等

任何人最優秀的作品都無法入選這個展覽,

原因只有一點,不在一條道上。

近600幅大作,浩浩蕩蕩,展線數千米,

一小時路沒走完畫已看完。

想一想曾於美術館看一幅黃秋園的扇面都要駐足數小時之久,

原因也只有一個,一個是表象,一個是內在。

什麼是中國畫?


  到底什麼是中國畫?

中國人舉辦一箇中國畫展,成了一個山寨版。

尷尬之餘,就得回頭來問一問:

“到底什麼是中國畫?”

也許這個問題很可笑,

但確實沒有多少人可以說清楚,

因至今也沒有一種確切的定義,

好像是一個沒定型或沒成熟,

一直在發展變化中的事物,

這就是國人的悲哀了。

把祖宗的東西弄丟了,

把一個存在了幾千年的東西搞忘了,

是失憶還是真的文化斷層了呢?

首先,我們從中國畫的起源來看,

“中國畫,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礎;

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一途。”

古來有書畫同源之說。

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

是為書畫之先河,

“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也就是說中國書畫同源於文字,

中國文字也就是漢字,

漢字是象形字,象形就是圖畫,

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完整的畫。

漢字由點線構成,

按天地中分東西平衡、陰陽相鍥八方均衡的原理佈局,

是力學的祖宗,也是哲學的始祖,

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

按力學原理,

唯一隻有漢字既可以躺下,

又可以站起來。

每一個漢字不僅有獨立的音、形、意,還有背後的“義”,

具有獨立的生命。

如“武”就是“止戈”即“阻止戰爭”,

“命”就是“人一叩”,

即趴在地上叩首於萬物,

懂得敬畏才是“命”。

“福”從甲骨象形文中得知是一個人抱著酒罈祭祀,

酒是糧食之精華,古時最珍貴之物,

要奉獻出來,因此“奉獻”才是“福”。

從這方面看,

中國書畫都是以不同的點和線進行某種合理的佈局,

以描繪某種形態以表達某種思想內涵的。

什麼是中國畫?


其二,從中國畫的基本工具來看,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3件法寶:

毛筆、墨、宣紙,綜合來看3件法寶

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是變化的,

即毛筆是軟的,其狀態是變化的,

墨分五色也是變化的,

宣紙上墨後也是變化的。

這樣看來,中國畫並不是一門刻求於造型的繪畫藝術,

更多是通過繪畫造型對筆墨變化進行一種合理把握,

追求“天人合一”的藝術。

齊白石說“似則俗,不似則非,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說的就是中國畫追求的奧妙。

如中醫的用藥,按兩、錢計量,

根據病情,用一種恰當的用量,

則藥到病除,良醫也。

中國畫也是根據筆墨的變化,

找到某種適度的形態,

以來表達某種感覺和理念。

因此中國畫體現的不僅是描繪的物象,

更多的是畫家思想理念的本身,

故有“萬物造化、中得心源”、

“胸有成竹”之說,

“意識”是中國畫的主體。

其三,從中國畫的元素組成來看,

中國畫由詩、書、畫、印等幾個方面組成。

“詩”並非一定要在畫面上題上詩句,

“書”也不一定要在畫面上寫上書法,

而是指畫面造景要有詩意,

要崇高,美妙動人。

而物景造型則要求是書法的筆法,

要求變化無窮,而又恰到好處、渾然天成;

“畫”是畫面形體,要求在似與不似之間;

“印”也非獨立於落款,而是在於均衡,

補白,添彩而用,更要“印”的大小,

形狀,刀刻風範同畫家氣質,

畫面風貌吻配天成。

這些說明中國畫要求有很高的綜合能力,

單一的繪畫造型能力只是其最基本的功力,

而更多的是繪畫造型以外的東西。

自古以來,也有許多精於造型的繪畫,

但都被稱之為“匠”,

真正的中國畫必須有書法、文學、

哲學、倫理學以及自然、

社會等眾多綜合功力。

什麼是中國畫?


其四,從中國畫的表現形式看,那就是筆墨了。

筆墨是指畫家用筆和用墨的形態和法道。

畫家通過筆墨形態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和理念,

古有“畫如其人”之說,

因此筆墨形態是中國畫的第一要素,

對筆法和墨法的研究是畫家的主要追求。

因筆墨本身具有獨立的生命性,

承載著民族社會意識形態和審美理念,

如書法用筆中“藏鋒”,

為什麼要“藏”才美?

因為要“收斂”,不要“鋒芒畢露”。

“富不露財、窮不短志”都是一種社會認知。

古有“文以載道,畫以載道”之說,

“道”既是事物發展之規律,

又是社會認知和智慧,

畫中之“道”多為筆墨之“道”,

如中國畫的一根線條,

要求“一波三折”曲直、濃淡、粗細、

枯溼、虛實等諸多變化,

行筆要有輕重快慢之氣。

一根平直不變的線條,被稱為“死線”。

這種特殊的審美觀正是中華民族的世界觀,

即變化和發展是事物的真諦。

因此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勝不驕,敗不餒”、“運去金成鐵,運來鐵成金”、

“防微杜漸”、“莫看今日鬧得歡,

等到日後拉清單”

等等都是相對變化的人生來說的。

如中國畫中兩根相接的線,

最好不要直接連上,

而是稍微離開一點,

叫“筆斷意連”,

其實生活中如建築上就有“有縫對接”之講,

否則熱脹冷縮就會出問題;

人與人的關係亦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夫妻之間也要“相敬如賓”;

在為人做事上則是“說話不能滿,做事不能絕”,

都要留有餘地。

黃賓虹大師的山水畫則直接“以點代線”,

空靈、豐滿、厚重、清雅。

其五,從中國畫的結構法則來看,

中國畫不講自然透視,

有人說三遠是透視法則,

其實是佈局原理,

中國畫在畫面物象造景結構上只按筆墨關係處理,

如以黑擠白,以白擠黑,

以濃呈淡,以淡呈濃,

以虛呈實,以實呈虛,

以長呈短,以短呈長等等,

通過相互映襯的筆墨關係原理來描繪物象的關係,

這也是大千世界萬物相剋相生的自然法則,

亦是對立統一的哲學原理。

中國畫的構圖法則一般是“三角形”、

“Z形”、“S形”。

“三角形”依據的是“三點決定一個平面”的科學原理,

在易學中“三”是萬物之源,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足鼎立”,有“三”就有世界。

“三”在中國畫中是一個常用的基數原則,

如點苔以三點為一組,

畫樹葉竹葉以三瓣為一組,

畫石頭以三面定形,

畫花草林木等等都以“三”為起。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事不過三”,“一個好漢三個幫”

等等在生活中都是同一理念。

一個家庭有“父、母、子”才美滿,

一個世界最少有三股力量才能和諧,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和審美理念。

“Z形”和“S形”呈螺旋上升勢,

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也可視為多個“三角形”構圖法,

但要求相鄰的兩個“三角形”必須同邊,

同邊才能相連一體。

這是大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

“血源”關係是其存在的根本,

中國社會一直以家族社會構成,

如百家姓,實行異性通婚,

既是科學繁殖,更是維繫和平。

古代有諸多戰爭通過“易婚媾和”的典例。

和諧是社會最高理念。

中國畫中講“穿插”,

如 “相鄰的兩根線必須相交(延長線)”,

平行線為“敗筆”,

三根及以上的線不能相交於一點,

否則就是“死結”,

這是一種科學的點線排列組合原理,

同時承載了深厚的社會倫理,

世界萬物都是相連的,

“有因就有果”、“有山就有水”、

“木生火,火生金,金生土,土生木”社會是一張網,

必須有序地梳理,

如果許多事物糾結於一處就會出問題,

人與人之間要手拉手,互相關愛,“和”是社會之大美。

什麼是中國畫?


其六,從中國畫的題材主題看:

雖分山水、人物、花鳥,

但都遵循一個“高、大、上”原則,

“高”是高潔、高尚;

“大”是大氣、正氣;

“上”是至尊、至雅。

這是我們民族精神,

如山水畫中“搜盡奇峰打草稿”,

以“奇”、“俊”、“偉”、“雄”等為美;

花鳥畫中的“梅蘭竹菊四君子”盡受人愛戴,

因為梅花抗寒,菊花傲霜,

蘭花幽香,剛竹虛心,

都是至高品質。

當年齊白石在北京畫界盡受排擠,

儘管徐悲鴻抬舉,

乃受多人白眼,

原因並非全是擺地攤出身,

而是他破了中國畫題材禁忌,

如馬桶、糞箕、老鼠、昆蟲等等

一些不入流的東西都搬到了畫中,

人稱他下里巴人,不識高雅,

最後還是給了他一個“大雅大俗”之名。

中國畫給予人的是最高的境界,

至尊的理念,卓越的智慧,以淨化心靈。

有人把《易》經總結為3個字,

即“上、止、正”,“上”就要積極向上,

向前看,有追求,“止”就是有底限和準則,

如“為人君,止於仁;

為人臣,止於敬;

為人子,止於孝;

為人父,止於慈;

與國人交,止於信”。

“正”就是道,要頂天立地,堂堂正正。

中國畫其實不僅是題材,

筆墨、結構、意境,所有的一切,

都在追求的就是這3個字。

這樣看來,中國畫不是一門純粹的繪畫藝術,

因為它不以描繪物象本身為第一目的,

更多的是通過描述物象的筆墨表達一種社會理念,

表現的是人類的聰明、智慧、道德和倫理,

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和把握。

如果從中西方繪畫來看,

西畫是科學,中國畫則是哲學;

西畫給予人形象感知,

中國畫則更多給予人理念的啟迪和心靈的淨化;

西畫講技術,中國畫講功力;

西畫叫看,中國畫叫品;

西畫是表現,中國畫是傳道;

西畫讓人激動,中國畫讓人醒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