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普——″三伏天″

氣象科普——″三伏天″

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明天就開始啦!今年"三伏天"一共40天,分為初伏:7月17日~7月26日,10天;中伏:7月27日~8月15日,20天;末伏:8月16日~8月25日,10天。提醒:三伏天要合理作息,及時補水,少油膩,多清淡。一起接受"烤"驗吧!

"三伏(Dog Day)",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如果出現庚日,中伏就為十天,否則為二十天,所以,大多數年份中伏都為二十天,相應地,大多數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氣象科普——″三伏天″

三伏防暑

進入7月後,就到了所謂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中國農曆小暑與處暑之間的一段時間,它是一年中氣溫最高而且潮溼、悶熱的日子。氣溫節節攀高,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暑熱暑溼就成了我們防範的重點。

專家提醒:躲開陽光未必躲過中暑

步入三伏天,中暑也進入高發期。在許多人印象中,在烈日下勞作才容易中暑。其實在高溫且通風效果不好的環境下,人體最容易受到暑邪侵襲;而頻繁穿梭於高溫環境和低溫空調場所者,更容易患上暑溼感冒。

防暑祛溼:藿香正氣液最適用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曝曬中暑已經大大減少,然而吹空調,吹電風扇,吃冷飲等人工過度降溫方式,導致暑、寒、溼等多種邪氣傷人,出現暑熱頭暈、熱傷風、腸胃不適等多種疾病的人卻越來越多。從中醫來講,這些人群多是"內溼外熱"的病理症狀,所以用傳統的藿香正氣製劑如太極藿香正氣液來解暑,就再合適不過了。

三伏養生

夏令三伏,陽氣旺盛,此時人體為了順應天時處於"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氣逼人,常常導致人體陽氣宣發太過而出現體內陽氣匱乏的夏令體質特徵,此時如果因為防暑降溫而過度貪涼易致內寒過甚,以至於體內陽氣更衰。

另外,夏季暑溼對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應適當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山藥、薏米、菠蘿、西瓜等;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導致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選擇有綠豆、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食物;同時,牛奶營養全,可以溫脾、補水、滋陰,也是夏季良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