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 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6)

第十三章 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構建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高農業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有效帶動小農戶發展。 第一節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讓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加強農用地用途管制。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規範有序流轉,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發展壯大農墾國有農業經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墾企業集團。 第二節 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鼓勵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水平,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不斷壯大農林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工商資本到農村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農業項目,提供區域性、系統性解決方案,與當地農戶形成互惠共贏的產業共同體。加快建立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政策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落實財政、稅收、土地、信貸、保險等支持政策,擴大新型經營主體承擔涉農項目規模。 第三節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完善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能和管理辦法。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充實農村集體產權權能。鼓勵經濟實力強的農村集體組織輻射帶動周邊村莊共同發展。發揮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防止內部少數人控制和外部資本侵佔集體資產。 第四節 促進小農戶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提高個體農戶抵禦自然風險能力。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股權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小農戶專業化生產,提高小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新型服務主體,加快發展“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強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用途監管和風險防範,健全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保障金制度,維護小農戶權益。 (此處插入專欄4,內容請見新華社圖片專線所配發的相關稿件) 第十四章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成果轉化水平,為農業發展拓展新空間、增添新動能,引領支撐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第一節 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 培育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創新主體,建立健全各類創新主體協調互動和創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強化農業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原創性重大成果突破。加強種業創新、現代食品、農機裝備、農業汙染防治、農村環境整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改進科研項目評審、人才評價和機構評估工作,建立差別化評價制度。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開展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推動建設種業科技強國。 第二節 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基地 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吸引更多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到科技園區落戶,培育國際領先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新建一批科技創新聯盟,支持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強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與應用示範。建設農業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與服務平臺,充分發揮重要公共科技資源優勢,推動面向科技界開放共享,整合和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第三節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和麵向企業的技術服務網絡,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作價投資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價值。健全省市縣三級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網絡,支持地方大力發展技術交易市場。面向綠色興農重大需求,加大綠色技術供給,加強集成應用和示範推廣。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加強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健全農業科技領域分配政策,落實科研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創新激勵相關政策。 (此處插入專欄5,內容請見新華社圖片專線所配發的相關稿件) 第十五章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以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目標,強化綠色生態導向,創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快建立新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 第一節 加大支農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國家農業投入增長機制,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向農業傾斜,優化投入結構,實施一批打基礎、管長遠、影響全局的重大工程,加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狀況。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落實和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制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繼續支持糧改飼、糧豆輪作和畜禽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改革完善漁業油價補貼政策。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對綠色農業發展機具、高性能機具以及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機具實行敞開補貼。 第二節 深化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 深化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完善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合理制定大豆補貼政策。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增強政策靈活性和彈性,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加快建立健全支持保護政策。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培育壯大骨幹糧食企業,引導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防止出現賣糧難。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研究完善食糖(糖料)、油料支持政策,促進價格合理形成,激發企業活力,提高國內產業競爭力。 第三節 提高農業風險保障能力 完善農業保險政策體系,設計多層次、可選擇、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險產品。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鼓勵開展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貸款保證保險等試點。健全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發展農產品期權期貨市場,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健全國門生物安全查驗機制,推進口岸動植物檢疫規範化建設。強化邊境管理,打擊農產品走私。完善農業風險管理和預警體系。 第五篇 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加快發展根植於農業農村、由當地農民主辦、彰顯地域特色和鄉村價值的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 第十六章 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 把握城鄉發展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機遇,培育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載體新模式,推動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讓農村一二三產業在融合發展中同步升級、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第一節 發掘新功能新價值 順應城鄉居民消費拓展升級趨勢,結合各地資源稟賦,深入發掘農業農村的生態涵養、休閒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遵循市場規律,推動鄉村資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增強地方特色產品時代感和競爭力,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增加鄉村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開展農產品生產加工、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協調發展,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 第二節 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建設具有廣泛性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基礎設施,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準體系。研發綠色智能農產品供應鏈核心技術,加快培育農業現代供應鏈主體。加強農商互聯,密切產銷銜接,發展農超、農社、農企、農校等產銷對接的新型流通業態。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發展鄉村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強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引領支撐作用,構建全程覆蓋、區域集成、配套完備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清理規範制約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行政審批事項。著力優化農村消費環境,不斷優化農村消費結構,提升農村消費層次。 第三節 打造新載體新模式 依託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農產品加工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等,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促進農業內部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農業新型業態等多模式融合發展。加快培育農商產業聯盟、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產業鏈主體,打造一批產加銷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集群。推進農業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和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加快培育一批“農字號”特色小鎮,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培育特色商貿小鎮,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