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要退休?他該何去何從

當過老師,喜歡當老師,以後還想當老師的JACK MA,也就是馬雲先生,突然宣佈要“退休”,似乎非要在這個“教師節”來臨時再湊湊熱鬧,漲漲粉,也用這種方式為自己慶祝一下生日。

還記得,這可不是馬雲第一次要和阿里巴巴說再見了。

馬雲要退休?他該何去何從

2013年5月,馬雲辭任阿里巴巴CEO,還弄了個告別會,並宣佈“我以後不回來了。要回也不回來。因為我回來了也沒什麼用,你們會做得更好。”

掐指一算,2015年馬雲提出“Double H”戰略,揮師醫療健康領域時,差不多已經過了2年的退休生活了。阿里在醫療健康是怎樣的存在,就不必多說了吧。

如今,馬雲說自己又要退休了,而且還要像比爾·蓋茨那樣過退休生活。

這麼一說,醫療健康領域的小夥伴,更要當心了。

知道比爾·蓋茨退休後都幹了什麼嗎?有人總結了蓋茨退休後乾的7件大事,其中5件居然都和醫療健康有關,包括捐資研發疫苗、投資電子藥丸、資助研究阿爾茨海默症……

這樣一看,說是要退休的馬雲,咋看咋像要在健康領域更ALL IN?!

要知道,馬雲在健康領域預言過很多“終局”,都還等著實現吶。

嫡系生力軍,一圖看懂馬雲在醫療領域的佈局

馬雲要退休?他該何去何從

今天是9月10日,教師節,也是馬雲54歲生日。

事實上,9月10日這個日子跟馬雲還有更多羈絆。他出生於1964年9月10日,這一天是教師節。1988年,大學畢業之後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英文及國際貿易講師。而阿里巴巴正式成立的時間則被選在了1999年9月10日。

按紐約時報此前的報道,馬雲將辭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職務,把“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教育事業上”。馬雲是否會真的“退休”我們不得而知,即使是宣佈退休,他在股權、人事和價值觀等方面也將繼續影響阿里巴巴及相關公司的後續發展。

借馬雲“退休”之際,動脈網梳理了馬雲及阿里系在醫療健康領域的佈局。我們發現,無論退休與否,馬雲都是祖國醫療健康事業離不開的人。

馬雲曾在2015年提出過“Double H ——Health&Happiness,健康和快樂”戰略,這被看作是阿里系大舉進入醫療健康領域的重要信號。

實際上,早在該戰略指定之前,阿里就已經瞄準了醫療健康領域。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建“旗艦平臺”——阿里健康: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聯手雲鋒基金,對港股中信21世紀進行總額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7億人民幣)的戰略投資,拿到了後者54.3%的股份。

阿里健康成立之後,在集團內部主要乾了兩件事:其一是不斷地把與醫藥電商相關的業務注入,包括天貓醫藥館的代運營、藍帽子保健品業務以及近期併入的醫療器械電商業務;第二是在淘寶、支付寶等平臺為其服務提供了入口,實現了內部資源的打通和轉化。

尤以資源注入成效最為明顯,使得阿里健康的收入持續高增長,從2015財年的3042萬元激增至2018財年的24.42億元,隨著醫療器械電商業務的併入,後續收入增長將更為強勁。

最為亮眼的是,阿里健康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國內醫藥電商領域的“頭號玩家”。年報數據顯示,2018財年由阿里健康代運營的天貓醫藥類目商品及收購的保健食品類目電商平臺服務業務交易總額合計超過人民幣300億元,天貓醫療器械業務的年度商品交易總額已達人民幣205.61億元。

這表明阿里健康掌握了超過500億元的醫藥器械及保健品電商業務的入口,而國內醫藥電商的總規模也才剛剛超過千億。換句話說,在互聯網+藥械流通上,阿里健康有呼風喚雨的力量。

而除了電商業務之外,阿里健康還有智慧醫療、產品追溯、健康管理業務也頗具看點。阿里健康智慧醫療業務線已經研發出了“Doctor You”醫療AI系統,並在多家醫院落地;產品追溯業務在原有追溯功能之上,還加入了營銷、互動等功能,一些保健品、中成藥企業加入了產品追溯平臺;健康管理業務線則與多家智能器械公司達成合作,能夠通過智能設備監測、管理用戶健康,並向商業健康險進行拓展。

當然,我們最容易記住的還是數字。2014年1月,阿里投資之前,中信21的股價是0.5港元左右,市值剛剛20億港元。截至9月7日,阿里健康的股價是7.85港元,市值達到916.44億港元。4年50倍增長,投資回報率驚人。


如果說阿里健康的組建是“搭平臺”的話,那麼阿里系其他公司在醫療健康業務上的佈局就是“做延伸”:此公司本身有豐富的技術優勢和用戶資源,能夠很好地延伸到醫療健康領域,並形成協同效應。符合“做延伸”邏輯的佈局包括支付寶、阿里雲、淘寶天貓、釘釘等。

阿里系醫療健康佈局梳理

馬雲要退休?他該何去何從


我們給阿里系醫療健康公司每個寫了“一句話介紹”,可以快速識別和記憶他們所起到的作用:

阿里健康 ——阿里醫療佈局旗艦平臺;

螞蟻金服 ——以支付和信用打造“未來醫院”;

阿里雲 ——讓醫療擁有強勁大腦;

淘寶 ——C端用戶的“超級入口”;

釘釘 ——智慧醫院管理工具和企業用戶入口。

除了以上提到的阿里健康、支付寶、阿里雲、淘寶、釘釘之外,阿里系其他版塊業務也將作為醫療服務的入口或者服務提供方,為企業或者C端客戶提供醫療健康服務。

比如餓了麼對應的藥品O2O服務,UC瀏覽器對應的健康資訊,優酷對應的健康視頻業務。阿里系眾多的產品,極強的服務滲透能力,能夠全方位覆蓋C端用戶,如果資源能夠整合、打通的話,將形成醫療健康服務的“超級入口”,提供更全面而精準的醫療健康服務。

有錢任性,累計投資或超30億元

通過“搭平臺”、“做延伸”兩種路徑,阿里將醫療服務的入口和“互聯網+”核心技術能力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對於一些有進入門檻、投資週期較長,或者資產規模較重的領域,阿里選擇了以投資的方式進入。阿里系資本也成為了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的重要力量。

阿里系資本投資佈局梳理


馬雲要退休?他該何去何從


可以看到,阿里系資本在醫療健康領域進行了豐富佈局,國內外標的均有,涉及醫藥、基因、醫療信息化、醫藥零售、消費醫療、保險、體檢、醫療大數據等領域,明星項目包括百勝醫療(意大利)、華大基因、白雲山、眾安保險、愛康國賓等。

目前,阿里系資本在醫療健康領域的佈局尚難總結出核心邏輯,參投項目的戰略考量居多,賽道也比較豐富,伺阿里醫療佈局成型,一些優質資源亦可注入阿里醫療佈局板塊,形成全鏈條、全流程的醫療健康佈局。

比如愛康國賓的體檢服務可以導入“阿里醫務室”,衛寧健康醫療信息化能力與資源可以與“未來醫院”、醫療支付業務產生協同。

阿里投資這些項目有些是領投,有些是跟投,所以很難判斷阿里投資的具體金額。不過按涉及公司融資金額的半數計算,阿里在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的錢可能超過30億元。這個數額較阿里在其他領域的投資還是相對較低的,比如阿里參與優酷土豆私有化,就至少花掉了37億美元。

醫療的終局:醫生失業,藥廠消失?

阿里的企業文化裡面有“終局思維”,大致是說企業應該思考未來是什麼樣子,然後再去做佈局。這從馬雲身上也可以得到印證,從最初的在線黃頁到電子商務再到雲服務,阿里能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堅持去做,“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馬雲有一段傳播非常廣的視頻,大意是說30年後醫生找不到工作,醫院越來越少,藥廠少了很多,這被看成是馬雲“顛覆”醫療的豪言壯語。互聯網傳播很容易斷章取義,馬雲的這番表述常常被看做是他“顛覆”醫療的野心。

而實際上,馬雲在這段視頻中的原話是:“今後阿里想幹的就是健康、快樂兩個產業,如何讓人更加健康,如何讓人更加快樂?不是建更多的醫院找更多的醫生,更不是建更多的藥廠,而是我們(投資)做對的話,30年以後應該是醫生找不到工作了,醫院越來越少了,藥廠少了很多,這說明我們做對了。”

那麼具體怎麼做呢?方向其實在預防,馬雲說未來人類的健康應該更多地來源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對疾病的預防,而不僅僅是在患病後去尋求治療。

而在診療康復過程中,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平臺來解決信息不對稱、體系不透明的問題。比如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進行掛號、結算、複診、開藥等,患者也可以在線上平臺對醫院的診療體驗進行評價,對醫療體系形成約束。

實際上這也與當下主流導向“價值醫療”、“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體系構想類似。醫療體系的運轉是圍繞著人在進行的,而不是反過來。

但實話實說,真正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體系實際上很難建立,醫學的專業性決定了患者在醫療服務中常常處於被動的位置,既很難詳細瞭解實際情況,也不容易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最重要的是制衡,如何賦予患者同等的權力,讓患者、醫院、醫生、藥廠、保險等幾方能夠互相制衡。

從阿里系目前在醫療健康領域的佈局來看,其實很難說已經有“終局”的概念。而醫療與互聯網很大的不同在於,醫療是很難“贏家通吃”的,互聯網可以通過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而醫療不能。

未來是屬於“精準醫療”的時代,精準地獲知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發病原因,結合基因組學和生物標記物開發新藥,從院內院外的數據獲得洞察,驗證藥物經濟學和安全性。

在這個“終局”之下,重磅炸彈藥物會變少,取而代之的是精準的靶向;學科權威會變少,取而代之的是細分領域的專家。醫療的終局之下,“互聯網+”不那麼重要,而“+互聯網”帶來醫療能力邊界的延伸,這才是阿里系的機會。

醫療會成為馬雲的下一站嗎?

假如真的從阿里系的事務中脫身,除了教育和慈善之外,馬雲有很大的可能會把關注的重心放在醫療上。實際上,這也是有先例的可循的——世界前首富比爾·蓋茨從微軟退休後,一直專注於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工作(以下簡稱蓋茨基金會),如今已近9年。

蓋茨基金會陸續向全球醫療領域捐贈了120億美元,並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投資方向包括傳染病控制、醫療人工智能、生物製藥等。僅以2017年數據計算,蓋茨基金會在本年投資了14個醫療項目,佔投資總次數的64%,投資總金額超過5億美元。

馬雲說過,他永遠不會像蓋茨一樣富裕,但他可以比蓋茨更早退休。比爾·蓋茨在2014年辭任微軟CEO,時年54歲。同樣在54歲,馬雲很可能會完成比爾·蓋茨一樣的工作。

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由於阿里、螞蟻金服等一系列公司的成功,馬雲的個人財富高達400億美元,使他成為中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受到許多中國人的尊敬,其中一些人將他的肖像放在家中進行崇拜,就像他們崇拜“財神”一樣。

確實如此,馬雲在民間的形象早已經超越一般的商業領袖,且不說隔三差五出現的“馬雲最新講話”、“馬雲給年輕人的十個忠告”、“剛剛,馬雲出手了”之類的雞湯。在廟堂之上,馬雲也建立起了頂尖的“朋友圈”,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現任和前任領導人和他過從甚密,儼然是政商的典型代表。

《超人》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能力強大到如馬雲這般,自然會被寄予太多期望。

近年,馬雲及阿里系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諸多佈局,包括在線藥房、醫療服務、醫療保險等,基本貫穿“醫藥險”整個體系,這些佈局也被看做打破公立壟斷,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靈丹妙藥,擁護者甚篤。

無論如何,作為“祖國醫療健康事業最離不開的人”,祝福馬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