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四大證券報精華摘要:A股「入富」將改變市場生態

證券日報

業內預測,如果富時羅素給予A股的初始權重在0.81%-1%,則初始增量資金為120億美元-150億美元,人民幣在810億元-1000億元。假設被動資金佔比10%,則12億美元-15億美元將在啟動初期進入市場,90%主動資金將進行擇時配置。

美聯儲加息可能會導致美股出現較大幅度回調。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三大股指連續九年上行,估值逐漸偏離經濟基本面,呈現過熱跡象。在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和美聯儲加息雙重影響下,美國股市面臨極大的回調壓力。美股下挫風險將在短期波及A股,但考慮到目前A股調整已基本到位,估值也處於合理水平,滬倫通即將開通,A股正式納入MSCI指數,將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增持國內股票,因此,預計對A股影響有限。

賈躍亭表示:“目前該部分股票為凍結可售狀態,顯示為未質押股份但民生信託仍享有質權,處置所得金額優先償還民生信託的相關債務。截至今天進一步的處置安排及時間本人尚未得到任何通知,如有更新的消息會盡快通知公司。”

中國證券報

會議決定,適應產業升級、降低企業成本和群眾多層次消費等需求,從今年11月1日起,降低1585個稅目工業品等商品進口關稅稅率,將部分國內市場需求大的工程機械、儀器儀表等機電設備平均稅率由12.2%降至8.8%,紡織品、建材等商品平均稅率由11.5%降至8.4%,紙製品等部分資源性商品及初級加工品平均稅率由6.6%降至5.4%,並對同類或相似商品減並稅級。至此今年以來已出臺降關稅措施預計將減輕企業和消費者稅負近600億元,我國關稅總水平將由上年的9.8%降至7.5%。

3月至今連續7個月,產業資本已創下2015年以來淨減持的最長記錄。值得關注的是,不少產業資本紛紛減持在“地價”上。分析人士指出,產業資本大幅減持通常發生在牛市或反彈期,但從本輪處於市場調整期間的“地價”減持來看,因資金緊張造成的被動式減持與創投資金主動式的退出減持並存。

市場分析人士透露,目前部分承銷商手裡排隊的擬上市公司已超過兩位數,這些標的成為大量海外中資避險資金的首選投資目標,預計在未來三到四個季度,中概股將再掀赴美上市高潮。與此同時,港股有望在201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IPO市場。目前排隊上市的公司仍集中於科技板塊,匯量科技、寶寶樹、找鋼等數十家科技類上市公司已遞交招股書。

證券時報

近期,深交所綜合研究所基於歐盟《金融工具市場指令》(MiFIDII),對歐盟金融監管制度進行了專題研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暴露了歐盟之前信息報告制度、場外產品監管、投資者保護等方面不足,《金融工具市場指令》(MiFIDII)於2018年1月正式實施,是金融危機以來歐洲金融市場最大的監管立法改革。針對監管問題,MiFIDII強調提升歐洲證券市場管理局的監管地位,旨在加強歐洲統一市場的監管、提高市場競爭力和透明度。

多位私募人士認為,如果A股“入富”,對市場短期情緒有提振作用,帶來一定增量資金,明年市場可能有較好的行情。私募非常關注兩大指數公司將A股納入的速度,更關注長期影響,有利於A股的國際化、機構化,挖掘長期投資價值。

在CTA期貨策略引人關注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正視國內期貨基金規模仍然偏小的現實。中國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期貨私募管理資金規模近千億,而截至今年6月末,總額1639億元的期貨資管產品中,投向期貨市場的僅有1/7。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包括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在內,目前大規模資金進入期貨市場仍然障礙重重。

上海證券報

10月15日至11月中旬,上交所將向券商開放全天候測試環境。券商端在完成系統開發等工作後,將根據自身準備情況接入測試環境,通過測試後向上交所提交開通交易權限的申請。

自10月底起,上交所會安排三場全網測試,初步安排時間分別定在10月27日、11月17日及11月24日,分別就業務功能、業務系統及應急場景、故障演練等進行逐一測試。此後,在業務上線前兩日,上交所將安排通關測試。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9個部門在9月26日發佈的《關於發展數字經濟穩定並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中提出,要進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穩步擴大創新創業公司債試點規模,支持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投資數字經濟領域,增強資本市場支持數字經濟創新創業能力。

今年以來已有46家民營A股上市公司宣佈獲得國有資本接盤,保守測算涉及金額達300億元,有24家屬於控股權轉讓。其中,僅9月至今,已有14家公司披露了大股東向國資轉讓股權的意向。

國有資本為何在這個時間集中出手?面對陷入窘境的民企,此舉是救急,還是抄底?在選擇標的時,是基於囤殼考量,還是價值投資?交易完成後,是要整合,還是注入資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