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加息後全球央行跟進,多角度分析美聯儲加息後續發展

降準政策可能很快兌現。

此前我們的報告就指出,今年降準政策呈現非常明顯的週期性,而且昨日的國務院會議再次提到完善定向降準政策,所以我們認為為了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傳導和穩內需,貨幣政策很可能在近期再次降準。那麼貨幣寬鬆的力度仍將持續,短期的供給壓力和通脹預期將在國慶後明顯緩解,那麼長端利率將出現明顯的回落,10年國債利率將再次回落至我們3.4%-3.6%的區間。

香港金管局加息後全球央行跟進,多角度分析美聯儲加息後續發展

北京時間週四清晨07:20,香港金管局跟隨美聯儲加息。

香港金管局宣佈,上調貼現窗基本利率25個基點,至2.50%。

此前,巴林、沙特、阿聯酋央行相繼加入美聯儲加息陣營,宣佈將基準利率提高25個基點。

凌晨,美聯儲宣佈加息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區間上修至2%-2.25%,創2008年以來最高。

香港加息之後,美元/港元變動有限:


香港金管局加息後全球央行跟進,多角度分析美聯儲加息後續發展

香港加息影響樓市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在其司長隨筆專欄發表文章表示,香港銀行跟隨美聯儲上調最優惠利率的機會極高,這將會是2006年來首次上調最優惠利率,過去逾10年的超低息環境很快結束,加上未來多個不利的不確定因素,市民應該做好風險管理。

而8月以來,香港多家銀行已先後宣佈調高按揭利率,幅度基本在0.1釐至0.2釐之間,包括花旗銀行、中國銀行(香港)、渣打銀行(香港)、匯豐銀行。

野村證券此前表示,現有樓市按普遍以HIBOR為基準利率,加最優惠利率(P)暫時影響不大,而且“市場需要連續加息3次,才會認真相信一個持續加息的週期已開始”。

野村香港地產研究部主管郭美珊表示,銀行貸款增長與樓市有很大關係,加息會對新的樓房按揭構成一定影響,估計美國每加息2次,本港就會加最優惠利率(P)一次。

香港樓價自09年以來震盪走高,市場對加息會否是樓市轉折點仍存分歧。摩根士丹利及花旗認為,下半年香港樓價會跌5%至7%,但摩根大通估計升4%至5%。

郭美珊稱,由於外圍不明朗因素頗多,加上中國經濟走勢與流動性多寡對本港樓市的重要性愈來愈高,都令市場更難窺看本港樓市前景,“本港的樓市能見度不超過3年”。

分析|美聯儲“快加息+慢縮表”將延續,反轉要等明年下半年

(作者程實系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錢智俊系工銀國際高級經濟學家)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為保持貨幣政策的“不鬆不緊”,美聯儲加息與縮表的政策搭配存在“蹺蹺板”效應,即加息的提速必然伴隨縮表的放緩。2018年9月27日,美聯儲如期宣佈年內第三次加息,但是縮表進程卻進一步落後於原定計劃,正是這一“蹺蹺板”效應的體現。展望未來,我們認為,美聯儲有望繼續強化政策搭配的“蹺蹺板”,以適應政策工具的期限分化、規避貨幣政策的內外矛盾、構建下行風險的“緩衝墊”。有鑑於此,當前至2019年上半年,“快加息+慢縮表”仍將延續,繼續維持收益率曲線的平坦化。2019年下半年,政策“蹺蹺板”有望反轉,切換為“慢加息+快縮表”,縮表成為政策新重心,並推動收益率曲線重歸陡峭化。由於“蹺蹺板”避免了加息和縮表的共振,當前至2018年年末,全球金融市場將迎來平穩期。在新興市場中,經濟基本面較為穩固的貨幣和金融市場有望小幅反彈。

2018年6月以來,我們在多篇報告中指出,美聯儲今年將通過“快加息+慢縮表”的政策搭配,保持其貨幣政策的“不鬆不緊”。9月27日,美聯儲年內第三次加息落地,同時點陣圖再次支持2018年總共加息四次。在加息提速之際,美聯儲縮表則進一步放緩。較之於2017年的縮表計劃,2018年5月,美聯儲表內的國債和MBS縮減進度分別滯後117億和264億美元,至2018年8月,兩數分別繼續擴大至152億和328億美元。美聯儲的上述表現印證了我們此前預判。展望未來,我們認為,三大新因素正在進一步強化加息和縮表的“蹺蹺板”效應,導致加息的提速必然伴隨縮表的減速,進而決定了加息和縮表的未來搭配。

因素一:適應政策工具的期限分化。

在本輪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中,美聯儲主要通過加息來調整短端利率,通過縮表來調整長端利率。從本質來看,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即為政策利率向自然利率靠攏的過程,因此經濟走勢和自然利率在長短端的不同表現,決定了政策工具的期限分化。

第一,長短端政策工具的走勢分化。根據學理,大規模減稅等財政刺激會在短期內引致市場預期的“過度敏感”。得益於此,2017年以來,美國經濟增速迅速邁入階段性高點,驅動短端中性利率和政策利率上行。基於此,2017年一季度,美聯儲由鴿派加息轉入鷹派加息,並在2018年堅持加速加息的立場。但是,在短期“過度敏感”消退後,赤字財政對實體經濟和市場預期的長期刺激則相對有限,導致長期中性利率的反彈相對較弱。例如,據美聯儲工作論文測算[1],2017Q2-Q4期間,長端中性利率(中性的十年期國債實際收益率)提升了0.23個百分點,大幅低於同期美聯儲加息力度與通脹率增幅的差值(0.66個百分點)。受此影響,縮表計劃從落地之初就開啟了“慢速模式”,以避免矯枉過正、造成長端利率過度收緊。

第二,長短端政策工具的功能分化。對於央行而言,短端政策利率主要致力於維持經濟的短期穩定。而為了彌合長期產出缺口、保持物價和就業的長週期穩定,長端利率的調整更加關注長趨勢信號,而非階段性波動。根據美聯儲工作論文[1],在濾除階段性波動後,雖然美國長端中性利率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觸底反彈,並支持美聯儲於2017年10月開啟縮表進程,但是其反彈力度較濾除階段性波動前更為疲弱,絕對水平接近歷史底部(詳見附圖),因此進一步限制了縮表的落地節奏。

因素二:規避貨幣政策的內外矛盾。

具體而言,美國收益率曲線的正常化包括兩項目標。目標一,推動收益率曲線總體上移。伴隨加息的推進,這一目標通過美聯儲表內證券的被動到期即可實現。目標二,修復收益率曲線的形狀,使其根據經濟復甦形勢而適度地陡峭化。這需要美聯儲主動擇機賣出部分表內證券,以實現精確塑形。在2017年公佈的縮表計劃中,美聯儲在2018年後為自身留出了主動操作的空間。但是,從現實來看,目標一和目標二的落地存在衝突。如果目標一過快實現,就會推動長端利率迅速上揚,壓低美聯儲表內證券的市場價格。在此情況下,一旦美聯儲需要在市場上主動賣出表內證券以滿足目標二,就將被迫承擔高額的交易損失。

2018Q1以來,上述矛盾正在加速顯現。一方面,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上行,多次突破3%。另一方面,期限利差卻總體處於收窄趨勢。這表明,目標一的完成進度遠快於目標二。受此影響,美聯儲數據顯示[2],以2018Q1為轉折點,美聯儲表內證券資產進入浮虧狀態,且浮虧程度不斷擴大(詳見附圖)。放眼長遠,這將造成內外兩大政策矛盾。內部來看,隨著政策成本的驟升,美聯儲主動賣出表內證券的空間將收窄,從而導致收益率曲線的形狀不能及時修復,造成新的經濟結構性扭曲。從外部來看,根據《聯邦儲備法》規定,美聯儲需將每年盈餘調撥給美國財政部,作為向納稅人支付的美元利息。2016-2017年,美聯儲對財政部的支付已經逐年下降。如果未來美聯儲由盈轉虧,就不得不延緩對財政部的支付。正如我們此前研究所述,作為民粹強權政治的代表,特朗普政府將對美聯儲“極限施壓”。而支付的延誤則會為特朗普提供“彈藥”,加劇其對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干預。有鑑於此,在加息迅速推進的環境下,美聯儲必須放緩縮表進程,避免上述兩個目標之間的脫節,以化解內外部政策矛盾。

因素三:構建下行風險的“緩衝墊”。

雖然目前美國經濟正處於階段性高位,但是從長遠來看,未來的下行風險正在上升。一方面,在赤字財政的短期刺激消退後,美國經濟增速將有所放緩。根據本次議息會議的預測,以及OECD和CBO的最新預測[3] [4],2019年美國經濟增速將高位回落,下滑0.2-0.7個百分點。另一方面,貿易摩擦的成本亦將漸次顯現。雖然在一對一的貿易摩擦中,美國較對手佔據優勢,但是由於美國多線出擊,成為全球貿易摩擦成本的彙集中心,貿易替代空間狹小,因此難以擺脫負向衝擊。IMF報告顯示[5],從累積影響來看,美國因加徵關稅所付出的政策成本可能高於其他經濟體。有鑑於此,美聯儲有望雙管齊下,增強風險緩衝墊。一是堅持加速加息,不僅有利於避免經濟過熱和通脹過快上行,維護經濟長期動力,亦有助於推動政策利率遠離流動性陷阱,未來一旦發生經濟風險,即可進行充分有力的降息加以紓解。二是繼續延緩縮表,以保持長端的流動性充足,穩定市場預期,尤其是支撐實體經濟的長期投資和消費意願。

“蹺蹺板”的延續和反轉

基於上述三大因素,加息和縮表之間的“蹺蹺板”效應將進一步增強,加息的提速必然伴隨縮表的放緩。由此展望未來,我們認為,三個趨勢值得重視。第一,當前至2019年上半年,美聯儲仍將維持“快加息+慢縮表”的政策搭配。2018年12月,美聯儲將大概率再加息一次,但是由於縮表的放緩,總體上仍將維持貨幣政策的“不鬆不緊”。同時,受這一搭配影響,長端利率的抬升仍滯後於短端利率,收益率曲線的平坦化將得以延續,但是出現利率倒掛的可能性較低。第二,2019年下半年,政策“蹺蹺板”將發生轉向,切換為“慢加息+快縮表”。2019年中期,政策利率將大概率超越溫和通脹率,有望推動下半年的政策重心從加息轉向縮表,收益率曲線亦將重歸於陡峭化。第三,當前至2018年年末,全球金融市場將迎來平穩期。由於“蹺蹺板”效應的存在,加息和縮表不會產生共振。因此,雖然年內第四次加息有望在12月落地,但是美國金融市場的長期流動性難以實質性收緊,美股在年內將保持總體平穩趨勢。同時,由於加息預期差已被市場充分消化,疊加縮表的進一步放緩,因此年內美元走勢有望轉向疲弱。得益於此,在新興市場中,經濟基本面較為穩固的貨幣和金融市場有望小幅反彈。

參考文獻

[1] John M. Roberts. An Estimate of the Long-Term Neutral Rate of Interest [R]. FEDS Notes, 2018, September.

[2] Bonis, Brian, Lauren Fiesthumel and Jamie Noonan. SOMA's Unrealized L(作者程實系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錢智俊系工銀國際高級經濟學家)oss: What does it mean? [R]. FEDS Notes, 2018, August.

[3] High Uncertainty Weighing on Global Growth[R]. OECD, 2018, September.

[4] An Update to the Economic Outlook: 2018 to 2028 [R].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2018, August.

[5] G-20 Surveillance Note[R]. IMF, 2018, July.

香港金管局加息後全球央行跟進,多角度分析美聯儲加息後續發展

美聯儲縮表進程落後於既定方案的程度不斷擴大。 資料來源:FED以及我們的測算

香港金管局加息後全球央行跟進,多角度分析美聯儲加息後續發展

2017年以來美國長端中性利率反彈較慢。資料來源:John M. Roberts(2018)以及我們的整理

香港金管局加息後全球央行跟進,多角度分析美聯儲加息後續發展

2018Q1以來長端利率上升導致美聯儲表內證券資產出現浮虧。資料來源:Bonis, Brian, Lauren Fiesthumel and Jamie Noonan(2018)以及我們的整理


中信證券

香港金管局加息後全球央行跟進,多角度分析美聯儲加息後續發展


美聯儲議息會議結果

9月加息符合市場預期。美聯儲聲明稱“勞動力市場繼續加強,經濟活動以強勁的速度增長”,就業率一直強勁,而失業率一直保持低位,家庭支出和商業固定投資增長強勁。基於12個月以來的數據,除了食品和能源以外的項目整體通脹率和通貨膨脹率都保持在2%附近。總體來看,長期通脹預期指標沒有多少變化,預計中期通脹率接近委員會2%的目標。經濟前景的風險似乎“大致均衡”。基於勞動力市場環境和通脹已有的表現及未來的預期,本次美聯儲會議,FOMC委員一致投票決定提高超額準備金率(IOER)為2.20%,同時,上修聯邦基金利率至2%-2.25%目標區間內,並將基本信貸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至2.75%,2018年9月27日生效。值得一提的是,FOMC刪除了“貨幣政策的立場仍然寬鬆,從而支持強勁的勞動力市場環境,以及通脹持續迴歸2%”的措辭。

會議內容:三個要點

1.加息的頂點:美聯儲對當前經濟表述基本不變,但刪除貨幣政策立場寬鬆表述

對比8月會議聲明內容,FOMC刪除了“貨幣政策的立場仍然寬鬆,從而支持強勁的勞動力市場環境,以及通脹持續迴歸2%”的措辭。市場此前對本次FOMC刪除該表述有一定預期,但是美聯儲在會議聲明中正式刪除該內容仍然傳遞出美聯儲加息接近尾聲的信號。早在今年3月份的FOMC會議上,FOMC成員們正在考慮在未來的聲明中調整貨幣政策——從“寬鬆”改為“中性或收緊”。自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貨幣政策取向一直為寬鬆。

美聯儲表示,近幾個月來,就業率一直強勁,而失業率一直保持低位。同時,美聯儲對經濟活動增長速率、就業增長、家庭支出和商業固定投資的形容詞統一為“強勁”,肯定了美國勞動力市場持續強化。此次,美聯儲聲明與8月表述大致相同,與此前所體現出來對經濟的肯定態度保持一致。對此,美聯儲重申經濟狀態以示證明:勞動力市場繼續加強,經濟活動以強勁的速度增長。家庭支出和商業固定投資增長強勁。基於12個月以來的數據,除了食品和能源以外的項目整體通脹率和通貨膨脹率都保持在2%附近。長期通脹預期指標總體上沒有多少變化。因而美聯儲認為經濟前景面臨的風險大體均衡。最後落腳貨幣政策,委員會預計,聯邦基金利率目標範圍的進一步逐步上調,將符合經濟活動持續擴張、勞動力市場狀況強勁、以及中期通脹率接近委員會2%的對稱目標。在確定聯邦基金利率目標範圍的未來調整的時間和規模時,委員會將評估與其最大就業目標和對稱的2%通脹目標相關的已實現和預期的經濟狀況。該評估將把就業市場環境、通脹壓力指標、通脹預期、金融數據和國際形勢變化等納入考量範圍內。


香港金管局加息後全球央行跟進,多角度分析美聯儲加息後續發展


從美聯儲的點陣圖來看,美聯儲認為今年仍有一次加息,其實市場在本次FOMC前已經基本price in了年內還有一次加息的情況,因此即便這次會議上支持今年加息四次的官員人數從6月時的8人增加至12人,這一點的市場衝擊非常有限。

2019年離散的點陣圖顯示仍有較大分歧,新任美聯儲副主席或較為鷹派。美聯儲維持2018年加息四次(重申12月加息預期)、2019年加息三次、2020年加息一次的預期不變,首次公佈的2021年點陣圖表明2020年之後不會加息,點陣圖反映的加息頂點在2020年,雖然2020年與2021年的點陣圖離散程度差異較大。更長週期的聯邦基金利率中位數(即中性利率)變為3.000%,6月時料為2.875%,上調了12.5個基點。另外,本次會議是8月剛通過國會任命聽證的美聯儲“二號人物”、副主席Richard Clarida的首個FOMC議息會議,對於2019年的預測中,9月份點陣圖較6月份點陣圖除了兩個最低的點有所提高外,還在3.25%-3.50%這個區間內新增了一個點,因此我們推測該點較大的可能是由新任副主席Richard Clarida投出的,即其認為在今年年內還有一次加息之後,明年還將加息四次,觀點偏鷹。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隨後的講話中提到,刪除該表述並不代表貨幣政策立場的轉變。(eliminating this language from a statement after Fed officials ended a two-day meeting on Wednesday doesn't signal a change in policy, even though the change suggests that the Fed will keep hiking rates.)我們認為,從中期來看美聯儲仍然會延續漸進加息的進程,特別是在美國勞動力市場偏緊的狀態下。但是,結合在如此正式的聲明中刪除對寬鬆環境的表述和點陣圖的變化,美國長期的加息頂點已經出現。


香港金管局加息後全球央行跟進,多角度分析美聯儲加息後續發展


2.經濟的拐點:美國經濟增速逐漸回落

由於本次會議室美聯儲首次公佈2021年的經濟與利率預期,因此備受市場關注。美聯儲預計2021年的經濟增速為1.8%,失業率預期為3.7%,PCE通脹率為2.1%。更長期的PCE通脹率中位數預期保持不變為2.0%。美國2019年、2020年、2021年的GDP增速預測則分別為2.5%、2.0%、1.8%,呈現逐步回落的過程。鮑威爾提到2018年美國經濟的強勁程度超過預期,減稅和擴大開支已經推動美國經濟增長;但是美國的財政處於不可持續之路上,最終將不得不面對財政問題。我們認為,對於財政與經濟的表述也是美聯儲不看好長期經濟增速的證明。另外,在就業市場方面,鮑威爾的講話再次表明了勞動力偏緊的態勢,其講話中提到勞動參與率意外地偏上行,勞動參與率已經推動失業率進一步下降,提到許多人表示勞動力短缺。其實,我們關注到近期的PMI數據、非農就業報告、Jolts等美國數據都反映出勞動力短缺的狀態,因此勞動力市場的狀態可能是美聯儲主席強調當前仍要漸進加息的主要原因。另外,對於貿易戰對經濟和通脹的影響,鮑威爾認為關稅影響仍然相對較小。

具體而言,美聯儲上調今年的實際GDP增長預期和今年失業率預期,PCE及核心PCE通脹預期維持不變。本次會議對經濟的預期如下:經濟增速方面,預測2018年的實際GDP增長率為3.1%,高於今年6月預測的2.8%,預測2019年GDP增長率為2.5%,較前一次預測上調,而預測2020年GDP增長率為2.0%,較前一次預測上調和保持一致,首次公佈2021年GDP增長率預測為1.8%;通脹方面,預測2018、2020年PCE通脹率為2.1%,與今年6月預測保持一致,對2019年的預期值為2.0%,較前一次預測下調。預測2018、2020核心年PCE通脹率今年為2.0%、2.1%和2.1%,與6月預測保持一致,首次公佈2021年PCE通脹率、核心年PCE通脹率預測為2.1%。就業方面,預計2018年失業率為3.7%,之前預期為3.6%;2019、2020年失業率預測中值均為3.5%,與6月預測保持一致,首次公佈2021年失業率預測為3.7%;此次聯儲官員預測中位值顯示,2018年底聯邦基金利率料為2.375%(前次料為2.375%),這意味著美聯儲將年內加息預期上調至四次。此外,2019年底聯邦基金利率料為3.125%(前次料為3.125%),2020年底聯邦基金利率料為3.375%(前次料為3.375%),2021年底聯邦基金利率料為3.375%。


香港金管局加息後全球央行跟進,多角度分析美聯儲加息後續發展


3.美聯儲主席表態新興市場國家危機可控

在會後的新聞發佈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稱,刪除“貨幣政策立場仍寬鬆”的措辭不意味著利率預期路徑改變。同時,鮑威爾強調整體金融條件仍然寬鬆,但不排除經濟一旦走軟,美聯儲降息的可能。對於貿易戰對經濟和通脹的影響,鮑威爾認為關稅影響仍然相對較小。而對於新興市場,鮑威爾稱儘管部分新興市場面臨壓力,但只要美國經濟保持增長,新興市場也會受益恢復。

美國經濟基本面:通脹降溫,就業消費強勁,經濟過熱風險較小

美聯儲公佈的9月會議紀要中顯示,與會人員認為,現階段經濟活動以強勁的速度增長,勞動力市場繼續加強,消費和投資增長強勁,除了食品和能源以外的項目整體通脹率和通貨膨脹率都保持在2%附近。

通脹方面,美國8月CPI低於市場預期,或因服裝價格創70年來最大跌幅。美國8月CPI同比2.7%,核心CPI同比2.2%。此前7月CPI同比增長2.9%,創2012年2月來最大增幅;核心CPI同比上漲2.4%,創2017年1月以來最大升幅。美聯儲加息預期的臨近,加之服裝價格、醫療護理成本的下降,讓美國8月通脹意外降溫。美國7月PCE符合預期,總體較為穩定,今年以來PCE持續走高。美國二季度勞工成本指數季環比今值0.6%,美國7月核心PCE物價指數同比今值2%,預期2%,前值1.9%,年內第三次觸及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美國7月核心PCE物價指數環比今值0.2%,預期0.2%,前值0.1%。PCE分項指標中,食品消費支出和住房支出顯著增加,處方藥的支出也有所增加。美國7月PPI七個月來首次環比零增長。美國7月PPI環比0%,預期0.2%,前值0.3%。此前美國6月PPI月率略高於預期,PPI年率則錄得六年半以來最高水平。

就業方面,8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高於預期且薪資增速快。美國八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20.1萬人,其中私營部門新增就業人口20.4萬人,公共部門減少的就業人口為-0.3萬人。收入增速方面,美國8月平均每小時工資同比增長2.9%,創2009年6月來最大增幅,高於預期和前值。經濟表現強勁,薪資增速快,但通脹有上行壓力。失業率方面,美國8月失業率上升至3.9%,高於預期,與前值持平。美國8月勞動力參與率62.7%,低於前值62.9%,勞動力市場小幅收緊。美國公佈最新數據顯示,美國9月8日單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今值20.4萬人,預期21萬人,前值20.3萬人修正為20.5萬人,低於預期。美國9月1日單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今值20.3萬人,低於預期和前值21.3萬人。美國8月25日當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今值21.3萬人,略高於前值和預期。

消費方面,美國7月零售銷售環比增長0.5%,高於預期值,錄得連續第6個月的增長。數據公佈後,美元指數小幅上漲。銷售穩固增長,主要是受到非汽車類商品的提振。這將進一步鞏固了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穩健的預估。美國7月新屋開工總數116.8萬戶,預期126萬戶,在前值115.8萬戶創2016年11月以來最大跌幅後有小幅上漲。營建許可總數131.1萬戶,預期131萬戶,前值129.2萬戶,在連續三個月下滑後錄得首次上升。但美國7月成屋簽約銷售指數月率-0.7%,預期0.3%,前值0.9%,美國樓市房源短缺問題仍在持續,或源於抵押貸款利率和房屋價格的上漲。美國八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今值95.3,預期98,前值97.9,低於預期和前值。

GDP方面,美國二季度實際GDP年化季環比上修至4.2%,預期4%,初值4.1%,創2014年三季度來新高。受益於PCE加速增長,聯邦政府支出以及住宅類固定投資增長,美國二季度GDP創近四年最快增速。

另外,美國7月工業產出環比增長0.1%,低於經濟學家平均預期的0.3%,前值由0.6%修正至1%,主要受到採礦業和公共事業產出下降的影響。美國8月Markit綜合PMI終值54.7,前值55。美國8月Markit服務業PMI終值54.8,低於預期和前值55.2。美國8月Markit服務業PMI終值54.7,增幅較7月有所下降。服務業處於輕微收縮狀態,製造業雖仍處於擴張狀態但增速趨於穩定,後市增速或有繼續放緩的壓力。

總的來說,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通脹表現穩定,就業市場表現強勁,GDP表現強勁。


香港金管局加息後全球央行跟進,多角度分析美聯儲加息後續發展


美國市場表現:

決議公佈後,美元指數一度升至日內高位94.40,日內漲超0.25%,但此後回吐漲幅,目前漲約0.1%。10年期美債收益率同樣先漲後跌,一度升破3.09%逼近3.10%,但此後跌破3.06%,發佈會結束後還一度跌落了3.04%。美元兌日元升至113.12,創兩個月新高。標普500在鮑威爾發佈會期間震盪下行,抹平日內所有漲幅轉跌。美股銀行股普遍回吐美聯儲加息以來的全部漲幅,並繼續下跌,觸及日低;摩根士丹利跌約0.5%,美國銀行跌近0.9%,高盛跌幅擴大至0.9%,富國銀行跌1.2%。

美國加息對國內的影響

一,國內貨幣政策是否跟隨。我們認為在美國加息的頂點已經出現、未來經濟增速將出現下滑的狀況下,當前國內央行小幅跟進美聯儲加息的概率較大。而且,離岸人民幣央行票據的計劃發行表明匯率仍然有貶值壓力,小幅跟進加息將有助於緩解匯率貶值壓力。但考慮到國內社會融資收緊,內需仍然不足,我們認為貨幣政策仍應主要為本國服務,而不應該以犧牲獨立性為代價來維持利差、匯差。

二,中美週期從分化走向趨同。從昨晚美聯儲的表態來看,加息的頂點意味著更長期的未來中美國未來經濟增速將逐步放緩,有可能促使美國政府重新思考貿易策略,即美國經濟增速下降將為中美貿易摩擦提供緩衝,同時隨著國內加大開放和優化關稅政策的作用,中美週期的分歧有望縮小。

三,全球金融週期的變化。回顧本輪全球金融週期的走勢,隨著美聯儲從2015年開啟加息進程,國內在2016年開啟去槓桿進程,全球主要的金融週期進入收縮階段,經過將近3年的時間,美國經濟升至高點,但未來也將逐步放緩,如果按照美聯儲的預測,目前是加息的頂點那麼意味著未來的貨幣收縮壓力有可能減緩,同時國內的信用政策也逐步放鬆,意味著不排除在明年全球金融週期觸底反彈那麼對於資產價格也是一個有利條件。

四,降準政策可能很快兌現。此前我們的報告就指出,今年降準政策呈現非常明顯的週期性,而且昨日的國務院會議再次提到完善定向降準政策,所以我們認為為了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傳導和穩內需,貨幣政策很可能在近期再次降準。那麼貨幣寬鬆的力度仍將持續,短期的供給壓力和通脹預期將在國慶後明顯緩解,那麼長端利率將出現明顯的回落,10年國債利率將再次回落至我們3.4%-3.6%的區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