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畫的重要價值在於將意象審美價值觀成功的在繪畫領域展現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美學命題。指高度靈巧之美,猶若未加修飾的自然。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認為最正直的猶若枉屈,最靈巧的猶若笨拙,最好的口才猶若不會辯說。其概括了“巧”與“拙”之間的辯證關係,對於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樸素、自然的審美境界尤有啟示,成為中國美學史上影響很大的重要觀點,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

書畫創作固然需要技巧,但過分強調技巧, 反而小家之氣,給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為,不講技巧,或者將技巧的痕跡減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卻反而有一種天真質樸之美。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在心靈上往往是孤獨與寂寞伴隨。

藝術上的孤寂,體現的是萬籟俱寂、靜謐悠遠的境界。杜甫講 “ 意匠慘淡經營中 ” 匠心獨運,可回味無窮。文人畫重簡,運用筆墨的乾溼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無干的皆可簡,甚至簡到 “ 零 ” , “ 零 ” 既是白既是空。 空白能給人以無盡深遠悠長的的感受,“ 此時無聲勝有聲 " 的寂寞世界。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

宋元時期蘇軾、米芾的墨戲圖真正體現了後世典型的文人畫趣味,自由、野逸與疏放的追求。元代大畫家趙孟頫再度提倡、並身體力行地以書法用筆作畫。使書法化的用筆從單純的山石林木造型中凸顯出來,與真情實景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感,從而催生了追求筆情墨趣的抽象化審美,一舉確立了全新的文人畫。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的獨立孤傲、曠遠放逸的襟懷。

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之類,體現了清寂、荒寒的美感。藉此,文人抒發他們內心當中或豪邁或抑鬱的情緒。表達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國因家。這些在繪畫作品當中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強烈的主觀意識,都是文人畫的精髓。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畫將繪畫的精神性上升到中國繪畫前所未有的高度。

陳師曾關於文人畫之要素則說:“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