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文人画之美

文人画的重要价值在于将意象审美价值观成功的在绘画领域展现
大巧若拙——文人画之美

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美学命题。指高度灵巧之美,犹若未加修饰的自然。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认为最正直的犹若枉屈,最灵巧的犹若笨拙,最好的口才犹若不会辩说。其概括了“巧”与“拙”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具有高度艺术技巧的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朴素、自然的审美境界尤有启示,成为中国美学史上影响很大的重要观点,是追求拙境的理论核心。

书画创作固然需要技巧,但过分强调技巧, 反而小家之气,给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为,不讲技巧,或者将技巧的痕迹减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却反而有一种天真质朴之美。

大巧若拙——文人画之美

文人在心灵上往往是孤独与寂寞伴随。

艺术上的孤寂,体现的是万籁俱寂、静谧悠远的境界。杜甫讲 “ 意匠惨淡经营中 ” 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文人画重简,运用笔墨的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 “ 零 ” , “ 零 ” 既是白既是空。 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 此时无声胜有声 " 的寂寞世界。

大巧若拙——文人画之美

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宋元时期苏轼、米芾的墨戏图真正体现了后世典型的文人画趣味,自由、野逸与疏放的追求。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再度提倡、并身体力行地以书法用笔作画。使书法化的用笔从单纯的山石林木造型中凸显出来,与真情实景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催生了追求笔情墨趣的抽象化审美,一举确立了全新的文人画。

大巧若拙——文人画之美

文人的独立孤傲、旷远放逸的襟怀。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体现了清寂、荒寒的美感。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大巧若拙——文人画之美

文人画将绘画的精神性上升到中国绘画前所未有的高度。

陈师曾关于文人画之要素则说:“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大巧若拙——文人画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