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中國最大的知青博物館,走進那段「閃光的青春,苦澀的記憶」


黑龍江黑河之行,除了參觀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璦琿歷史陳列館,還走訪了當地非常知名的知青博物館。在這裡看到的每一張圖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舊物、每一個場景,都有強烈的“帶入感”,彷彿讓人身臨其境感受了一回,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特殊歲月,發生的一個個真實而發人深省的故事。

知青博物館位於黑河市愛輝鎮,黑河市是當年黑龍江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最多的地區之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黑河地區曾經接納過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名知青,他們去向兵團、農場、林場、農村...與當地農場職工、農民一道參加生產建設,為了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段重要歷史,弘揚北大荒精神以及北大荒文化,把歷史用文博語言展示給觀眾、留給後人,感懷曾把青春奉獻給黑土地的知青們,從2005年起黑河市就開始籌建知青博物館。

知青博物館是全國最大一家綜合性知青博物館,包括京、津、滬、哈、浙、川等各省市知青,反映當年全黑龍江省185萬知青的經歷。展館佔地總面積9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3790萬,展館主要以文字、圖片、畫作、場景、雕塑、文物等形式為主,展出內容共分兩大主題,六個部分:共赴北大荒、閃光的青春、浴火鳳凰、苦澀的記憶、大潮落去、兩地情。


全國知青博物館有不少,但黑河這個知青博物館主要以真人真事為主,所採用的資料皆來源於公開發表的文字材料,且大多是知青們撰寫的回憶錄。第一個主題內容是展現的是建國後50年代的京、津、魯、哈等地的青年自願墾荒隊到“文革”前的有組織有計劃安排的上山下鄉知青。第二主題內容則展示的是“文革”十年中到黑龍江的上山下鄉知青。

漫步其間,看著一幅幅老舊照片和一個個逼真場景,讓人強烈感受到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和激情燃燒的歲月,知識青年在廣闊的龍江大地上戰風雪、鬥嚴寒的瑰麗畫卷。這個場景講述的是杭州知青孫文珍在北大荒接生的1000餘名嬰兒,無一例事故,被譽為迎接新生命的使者。為了邊疆的父老鄉親,她沒有返城,在第二故鄉紮了根。後因長年忘我工作,身染重病,病逝北大荒,並把骨灰撒在了黑土地。

這組場景的主題是《情債》。講述春節到了,老連長請沒有回家的哈爾濱知青任樹寶和另一名戰友吃飯,三人進屋吃飯,吃的是肉餡餃子和炒雞蛋,喝著北大荒的白酒。但當任樹寶走到外屋盛餃子湯,發現兩個孩子和他們的母親蹲在鍋臺旁圍著一碗黑乎乎的鹹菜啃窩頭,此情此景是留給哈爾濱知青任樹寶心裡永遠的情債。


除了這些感人至深的知青故事,還有一些照片和畫作的展示,讓人五味雜陳。圖中的老照片展示的是上海女知青樂蘭英下鄉來到甘南,第二年嫁給村裡特別能幹的木匠王志遠,為了要兒子,他們連生了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家裡一貧如洗。現在他們住在鎮上當年知青辦給蓋的30多平米的房子裡,五個子女三個沒有工作,老倆口只能靠低保基金生活。

這張油畫的主題《我的前夫》,我不想做太多評價,你看了有何感受呢?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這是祖國母親的召喚!拿到一張“上山下鄉通知書”,也曾是多少人的夢想?

知青給家人寫的信。

站臺票,印滿離別的不捨和心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