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諸城模式」,「三區」共建共享

鄉村振興看“諸城模式”,“三區”共建共享

鄉村振興看“諸城模式”,“三區”共建共享

諸城是一片創新創業的熱土,改革開放40年來,相繼創造出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農村社區化等一系列享譽全國的經驗。諸城市的農村改革發展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梯次遞進、持續發展的過程,尤其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諸城充分發揮自己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兩大優勢,大力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工程、農村新型社區提升工程、鄉村文化興盛工程、平安鄉村建設工程和農民多渠道增收工程“五大工程”,推動生活社區、生產園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共享,以生產為基、以生活為本、以生態為先,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創新探索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諸城模式”。連日來,記者走進諸城,以山地丘陵地區鄉村振興的“常山路徑”、平原地區鄉村振興的“喬莊路徑”和城鄉接合部地區鄉村振興的“大源路徑”為例,點面剖析,以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帶來啟示和借鑑。

鄉村振興看“諸城模式”,“三區”共建共享

泛常山鄉村振興示範區裡的蘋果樂園。

鄉村振興看“諸城模式”,“三區”共建共享

遊客在常山永輝生態農場裡採摘。

常山路徑

從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入手

鄉村社區配套完善

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激活了沉寂多年的農村生產要素。處於諸城山地丘陵地帶的泛常山地區,把“荒山”這一農村最大的資產變為了發展資本,從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入手,讓群眾成為鄉村振興主體,構建起了千姿百態的鄉村創意產業集群,走出了自己獨特的發展之路。諸城的“常山路徑”可以說是山地丘陵地區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

9月21日上午,記者來到泛常山鄉村振興示範區的范家莊子社區,寬闊又整潔的馬路、配備著各種健身娛樂設施的居民健身廣場、不遜於城裡大型超市的社區服務中心、酒店、衛生院、學校、銀行等配套設施圍繞在周邊……怎麼看這裡都不像是一個坐落在山坳坳裡的農村。

“俺現在的生活別提多便利了,有事在家門口的社區服務中心就能辦理,買東西社區裡有大型超市,取錢有銀行,看病有醫院,孩子上學也很近,閒下來還可以到健身廣場去休閒娛樂。在這裡生活俺們心裡特滋潤!”范家莊子社區居民張愛麗說。

常山位於諸城市南部地區,隸屬於南湖區。千年前蘇軾在知密州時,曾在這裡留下了“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的千古名句。近年來,諸城市圍繞打造4A級風景區——常山風景區,規劃建設了佔地20平方公里,涵蓋著23個村、2萬餘人口的泛常山鄉村振興示範區,以期推動高質量發展,率先實現區域鄉村振興目標。

山村裡建藝術試驗場

蔡家溝村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小山村,有著山村固有的樸素,也有著山村固有的貧窮。因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泛常山鄉村振興示範區的打造中,蔡家溝村成為了重要的一環。經過論證調研,諸城市決定在這裡打造一座藝術試驗場。

據常山社區書記祝術亮介紹,藝術試驗場的建設,重點是推廣藝術家農民畫。目前在建的鄉村記憶館,將把代表著山村記憶的一些生產工具、生活設施等擺放到裡面,讓後人能夠記住鄉愁,瞭解山村歷史。此外,還將打造一座北公館,吸引一批繪畫藝術家、剪紙藝術家及一些文藝方面的藝術家,把他們的藝術理念引入到農村當中,讓農民在豐富自己業餘生活的同時,幫助藝術家們做一些基礎性的產品。同時,還將打造古琴館,讓農民在陶冶情操的同時,學習製作古琴,逐步在這裡形成一個支柱產業群。

“以前口袋是‘空’的,腦袋也是‘空’的。建起藝術試驗場,群眾不但可以在試驗場打工掙錢,還可以通過耳濡目染,豐富精神生活,這是讓我們口袋腦袋‘共同富裕’啊!”祝術亮說,打造藝術試驗場,最高興的莫過於村民們。

村民有了“雙重身份”

范家莊子社區村民劉永海,不僅將自家的12畝山地全部承租給了家門口的蘋果樂園,還將領到手的土地租金當成“股金”,投入到了蘋果樂園的運營建設當中,自己也成了蘋果樂園裡的一名工人。如今的劉永海,不但每個月可以領到工資,年底的時候還能領到分紅。擁有了“雙重身份”的劉永海,真正把蘋果樂園當成了自己的“產業”,工作勤勤懇懇。因為他知道,只有蘋果樂園發展好了,自己才能真正有錢賺。

“以前都向往著搬到城裡去住,但現在我們的日子一點都不比城裡差,掙的錢不比城裡人少,花銷還小,住在風景區附近,空氣還新鮮。這種好日子,城裡人拿樓來和我們換,我們都不願意呢。”劉永海笑著說。

“通過整體規劃、一體發展,整個區域內村莊道路硬化率達到100%,農民的收入來源由原來的務農變為土地租金加工資收入,23個村級集體經濟每年平均達20萬元。可以說,此舉完全改變了這裡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諸城市南湖區管委會副主任孟慶忠說,目前泛常山鄉村振興示範區內的土地流轉率已經達到了90%,示範區內栽植了各類果品1.5萬畝。以果品產業為基礎、以“新六產”為主要業態,總投資44億元,開工建設了16個重點項目,所有項目都是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既打造鄉村創意產業集群,也培育生態旅遊度假區,目標是探索形成鄉村環境、配套設施、特色功能、人與產業關係良性互動的生產生活社區,最終形成城鄉一體化的新格局。

鄉村振興看“諸城模式”,“三區”共建共享

喬莊社區居民徐正國在附近橡膠廠裡工作。

喬莊路徑

工商資本下鄉攪熱“黃土頭”

工業園區佔地達2000畝,企業林立

鄉村振興的靈魂是產業振興。諸城市枳溝鎮喬莊社區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進工商資本涉足工業、農業,構建起綠色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打造了綠色產業和綠色生態,形成和完善了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鄉村振興產業鏈,開創了生態宜居、產業興盛的新時代鄉村圖景。喬莊社區以資本下鄉帶動工業園區發展,探索了一條鄉村振興的“喬莊路徑”。

喬莊社區位於諸城市面積較大的平原區上,民間一直有“金巴山、銀枳溝,比不上喬莊黃土頭”的說法,說的就是喬莊的土壤好,能產糧。可就是這樣一個產糧區,如今工業企業林立,工業園區佔地達2000畝。

“帶動老鄉並不是代替老鄉。單純靠種糧食,村民的收入永遠提不上去,要想致富就必須利用好區位優勢,發展工業產業。”喬莊社區書記劉正光說,剛開始招商引資時,他甚至跑到人家辦公室裡掃地、擦桌子。如今的喬莊工業園區,已經入駐了國信橡膠、新潤食品、友利製衣等22家工業企業,其中有10家企業投資超過千萬元,成為諸城市唯一一處在社區裡建成的工業園區。

從農民變成產業工人,村民富起來

在國信橡膠廠生產車間裡,喬莊社區黃家莊子村村民徐正國正熟練地操作著機器。徐正國說,他以前靠種四畝地養家,忙活一年,純收入也就三四千元。後來,村裡搞土地流轉建工廠,不但每畝地每年都補錢,還可以到工廠裡打工,每個月最少收入3000元。在家門口乾活,吃住都在家裡,沒有太大的花銷,工資基本上都能攢下來,徐正國家慢慢富裕了起來。“下班後還能到健身廣場上去鍛鍊鍛鍊,搞搞休閒娛樂,生活別提多恣了!”徐正國說。

現在,喬莊社區裡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居民在企業裡上班,每人最低月工資超過3000元。劉正光告訴記者,現在不光他們社區,周邊一些鎮、社區的勞動力都跑到這裡來打工,園區僅打工人員就有7000多人。現在,喬莊社區一年的總收入達到了7000萬元,徹底由一個農業社區轉變為了工業社區,突破了社區人多地少的經濟發展瓶頸。

喬莊村村民王麗霞同樣完成了由普通農民到產業工人身份的轉變。她工作的廠裡,是按照計件發放工資,誰幹的活多,就能多掙工資,因此大家的工作熱情都特別高漲。她記得有一次,她一個月的工資就發了8000元,當時她簡直不敢相信,把工資來回數了好幾遍。“我一個人一個月掙的錢,頂上我們整個家庭以前一年的收入,擱以前真是做夢都不敢想。”王麗霞說。

記者瞭解到,王麗霞和丈夫都在家門口的工廠裡打工,倆人的平均月工資加起來超過了8000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鄉村振興看“諸城模式”,“三區”共建共享

大源社區裡的大源幼兒園,是山東省唯一一座森林幼兒園,老師學生足不出校就能盡享大自然的樂趣。

大源路徑

區域“含綠量”就是發展“含金量”

打造田園綜合體,栽種苗木形成天然氧吧

“開門可見山水,下樓可尋鄉愁”“含綠量從未飽和”“肺活量不斷擴增”……這是諸城市龍都街道大源社區生態宜居的環境寫實。大源社區良好的生態,就如同一枚墨綠色的磁石,被吸引來的,有安居者、創業者,也有旅遊者、休閒者……這份巨大的吸引力,是踐行“兩山理論”釋放的生態紅利,也生動演繹著從“生態美”到“百姓富”的綠色發展路徑。“大源路徑”同時堅定了諸城市鄉村振興之路中的一個認識:區域“含綠量”就是發展“含金量”。

位於諸城市城郊接合部的龍都街道大源社區,總面積4.5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丘陵地形佔到了50%。土壤貧瘠,農業發展不起來,怎麼才能讓農民增收,土地增效?

“丘陵地多,那就種樹,多種樹讓土地活起來,讓鄉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大源社區黨委書記丁強介紹,社區在大源建設集團的幫助下,流轉了社區內的土地,盤活了全部資源資產,聯合打造了總佔地面積1.5萬畝的大源田園綜合體,由恐龍花海、城市菜園、田園牧場、民俗樂園、度假村、植物園、採摘園和聚集融合八大板塊組成,綜合體內栽種了各種苗木約200萬株。如今的大源社區,已成為了諸城市西南區域的“城市綠肺”、“天然氧吧”。

每一個到過大源社區的人,都會被這裡寧靜愜意的氛圍吸引,來到這裡就仿若置身於一片茂密的森林當中,吸一口純淨的空氣,讓人身心舒暢。通過種樹,大源社區從原來普普通通的一個城郊社區,變成了諸城市的“西南綠肺”。他們美化的不僅僅是自身的生態環境,讓社區百姓呼吸到了新鮮空氣,更是把區域內的“空氣”變成了商品,賣給了遊客。

全面佈局科學規劃,樹立生態旅遊品牌

大源社區特有的生態旅遊品牌,吸引了遊客、人才、商機、資本的紛至沓來,“含綠量”在這裡逐漸轉化成了“含金量”。以大源社區為中心,整個龍都街道乃至諸城市的生態發展從這裡崛起。今年以來,龍都街道以大源社區為中心,以發展生態旅遊為契機,對鄉村振興進行了全面佈局,以期撬動整個街道的經濟跨越式發展。打造的恐龍小鎮總規劃佔地面積3.4萬畝,包括大源田園綜合體、恐龍大世界、臥龍湖水庫、中壇田園綜合體四大板塊,涵蓋龍都街道11個農村社區鄉村振興中的5個。其中恐龍大世界規劃佔地1450畝,投資29.8億元,建設週期為30個月,主要建設恐龍化石主場館、迎賓秀、VR體驗館、鴨嘴龍脫口秀、兒童挖掘現場、龍立方等,建成後將成為功能複合、配套齊全的高品質文化旅遊度假綜合體。此外,臥龍湖水庫項目,水面約2000畝,蓄水量890萬立方米,目前已經成為諸城全市的水資源調配中樞。中壇田園綜合體項目則依託著臥龍湖水庫,規劃建設了農業科技孵化器、遊樂園、珍稀苗木栽植三大板塊,該項目的實施將推動龍都全域新六產向涓河以西發展,成為恐龍小鎮的重要組成部分。花朝水鄉溼地綜合體項目則是以濰河為軸進行科學規劃設計,以南區域重點打造田園綜合體,以北區域重點打造溼地綜合體,主要打造花卉產業園、農業示範區、果林採摘區、溼地遊賞區四大板塊。

今年是社區工人梁啟義在大源園林裡打工的第九個年頭。“我家裡有4畝地,全部流轉給了大源園林,一畝地一年給我1000元。我到這裡工作,每月還能掙3000元。”梁啟義說,他的工作就是剪枝、追肥、澆水等,活不累工資還不低。

目前,大源社區裡已經有800多名居民實現了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身份轉變,同樣拿著鋤頭,以前是種地,如今是養護園林,按月領工資。

記者 趙春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