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槍決的犯人,爲什麼不把屍體交給他的親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被槍決的犯人,為什麼不把屍體交給他的親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我國對於死刑犯,多是執行的槍決。這樣的刑罰對於犯人和受害者來說都是最公正的,因為我們國家的法律,除非特別重大的罪過,會被處以死刑,其餘違法行為較輕的,都是通過有期徒刑的方式來處罰。不過很多人不解,為什麼被槍決的犯人,其屍體不能交給其親人呢?

被槍決的犯人,為什麼不把屍體交給他的親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這點問題,倒不是說國家不尊重死刑犯的屍體及其家人,相反,正是考慮他們的感受,才會做此決定。死刑犯被執行槍決的時候,一槍擊中,死屍倒地。這場面與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中彈畫面有很大不同,真實的情況下,頭部在近距離中槍,會使犯人的頭顱炸裂,內部腦組織流出,場面十分血腥。

被槍決的犯人,為什麼不把屍體交給他的親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這樣的刑罰對罪犯來說,是基本上感覺不到痛苦的,而且行刑時間快,不會讓他們有多麼長時間的心理負擔。但是對其家人,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陰影。在沒接受過心理訓練的人面前,橫出一條屍體,還是自己的親人,這樣的打擊,會令很多人難以承受。因此,國家對執行槍決後的罪犯屍體,是會直接送去火化,然後將火化後的骨灰送給他的親人。

被槍決的犯人,為什麼不把屍體交給他的親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對罪犯親人來說,面對一個骨灰盒比面對一條冰冷的屍體,要容易接受一些。因此屍體等於還是會被罪犯親屬領會,只是換了一種形態。槍決是目前國際上,被廣泛引用的行刑辦法,這也是現代文明的一種標誌,如果在古代,罪犯們要接受的懲罰,就會十分恐怖,會讓人無法接受。

被槍決的犯人,為什麼不把屍體交給他的親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封建社會時候,人的生命十分輕賤,尤其是被執行死刑的人,國家和百姓更願意看見,罪大惡極的犯人是遭受了很大懲罰才死去。在古時,死刑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處決罪犯,也是要達到以儆效尤的作用。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信息閉塞,地區分散執政的封建社會中,還是有很多不願意臣服皇帝的叛黨、反賊。

被槍決的犯人,為什麼不把屍體交給他的親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皇帝為了洩憤,也為了讓其他人看到與自己作對的下場,就會在死刑犯身上用上非常殘酷的手段。在古時死刑的手段有絞刑、砍頭、腰斬、五馬分屍、鴆酒、凌遲等等。一般來說,清朝時候,最多的手段,就是砍頭。

被槍決的犯人,為什麼不把屍體交給他的親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京城,被處決的犯人,都要推倒午門外斬首。砍下頭後,犯人的家屬還要為罪犯收屍,有的家屬為了讓被處決的人能體面些,還會請人幫他把頭顱縫合到脖頸上,在進行下葬。現代的死刑,與封建社會相比較,要文明和人道的多,更考慮到了犯人家屬的情感。

被槍決的犯人,為什麼不把屍體交給他的親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現代死刑執行的場所,多是在看守所或法院,不進行公開。而古時的死刑,都是在人多的地方處決,處決前提前貼出佈告,就是為了吸引人們來觀刑。如果不是特別著急的處決,還會安排在秋後處決,目的就是在秋後處決,百姓不用忙農活有了空閒時間,能有更多的人來觀刑。

被槍決的犯人,為什麼不把屍體交給他的親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與古時相比,現代對於犯罪的懲罰似乎要“溫柔”很多。法律還是希望能給那些不算罪大惡極,尚有悔過之心的人一次機會。但是對於屢屢不悔改的人,就算不犯死罪,也要做好在牢中住很久的準備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