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詩仙李太白:緣何經歷四次坎坷的婚姻生活

提到李白,第一感覺的總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通銷萬古愁”、“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的詩是曠達的,李白的人生經歷是多彩的,李白的命運是多舛的。

一代詩仙李太白:緣何經歷四次坎坷的婚姻生活

同樣李白的婚姻也是坎坷的,李白坎坷的婚姻經歷,與其曠達的性格、不幸的遭遇、遠大的抱負有著難以割捨的關係,或者說是這些決定了李白的坎坷婚姻。

第一段婚姻:十年原配許夫人

李白二十四歲出川遊歷,於二十七歲的時在湖北安陸,與前朝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成婚。與其說是成婚,莫不如說是倒插門到許家。許家自唐高祖時就是名門望族,許圉師曾在太宗、高宗朝為相,老年時雖因兒子打獵時候殺人而被罷相,且此時許圉師已經去世多年,但是許家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李白出生在胡地、祖籍川蜀、世代經商,在當時重農抑商的大環境下想要以科舉博取功名還是很困難的,最佳的途徑莫不是與官宦之家結親,依靠姻親關係增加自身的政治影響力。

婚後的李白依然不是個安靜份子,他繼續周遊各地,繼續尋求出仕的門路,留下許氏在家照顧兩個孩子,大女兒平陽,小兒子明月奴。李白和許夫人的感情應該是很好的,畢竟是李白的結髮之妻,畢竟許夫人為李白的仕途、李白的家族提供了諸多的貢獻,李白在外遊歷時,也經常掛念著許氏和孩子們。不過入贅後的李白內心依然是不安的,依然對自己入贅有些不齒的,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得到統治者的賞識的。《少年行》中,"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繩子簪纓。"就是最好的說明。

一代詩仙李太白:緣何經歷四次坎坷的婚姻生活


李白和許氏的婚姻維持了十年左右,歷史中沒有記載許氏是最後的歸宿,大概率是許氏亡故,李白沒有呆在許家的必要,就帶著一雙兒女遷居到今天山東境內。

第二段婚姻:同居劉氏

遷居到東魯境內的李白,在親友的幫助下結識了一位劉姓的婦女,二人沒有正式的拜堂就同居在一起了。可能當時的劉氏也是婚姻破裂者,在宋朝以前婦女的婚姻自由程度比較高,二人的結合在當時應該是正常的現象。史料中未有劉氏的詳細記載,但是這段同居生活維持了很短,因為劉氏看不慣李白的詩酒歌賦、放浪形骸,看不慣李白不置傢俬,不事農桑,看不慣李白遲遲未能發達。

一代詩仙李太白:緣何經歷四次坎坷的婚姻生活


因為看不慣所以才有諸多的抱怨、諸多的輕視、諸多的嘲諷,曠達的李白自然不能忍受這段感情。在劉氏的冷嘲熱諷下,李白終於迎來了機會,被玄宗皇帝召見,擔任翰林院待詔。此時的李白作《南陵別兒童入京》,"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詩中將劉氏比作輕視漢名臣的會稽愚婦,對劉氏的不滿可見一斑。

第三段婚姻:鍾愛的小妾

本以為玄宗的召見就可以飛黃騰達,就可以實現胸中的抱負,就可以匡扶天下了,但是事與願違,李白在長安呆了短短的1年就因得罪權貴而被賜金放還了。回到東魯的李白名聲大噪,更增加了一個讓他為難的身份-士大夫(曾)。唐律規定士大夫不能娶民間女子為妻,而此時的李白恰恰鍾愛著鄰居家的一名普通女子,對這名女子的鐘愛可以看作是李白的自由戀愛了。《詠鄰女東窗下海石榴》中寫道對這名女子的愛慕之情,全詩為:"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清香隨風發,落日好鳥歸。願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無由一攀折,引領望金扉。"從此詩中可以想象的李白是怎樣經過了一個暗戀、相思、追求的戀愛過程。

一代詩仙李太白:緣何經歷四次坎坷的婚姻生活


這名鄰家女兒,沒有記載姓名,沒有記載年齡,只記載了為李白生下一個兒子為頗黎,意為玻璃,在當時玻璃為罕見的珍寶,可以李白對此子的喜愛。這位小妾的歸宿是怎樣的,是嫁給了別人、還是死亡了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是李白的最愛,是李白自由戀愛的對象,是李頗黎的生母。

第四段婚姻:相伴終老的宗氏

李白最後一位妻子宗氏,也是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孫女,李白50歲左右的時候再次入贅。史書中未有記載宗氏的年齡和長相,宗氏亦或是寡居後再嫁,亦或是大齡剩女等這些無從查找。不管怎樣官宦之家的女兒還是能識大體、懂大義的,婚後的李白很珍視宗氏,他們也是深深相愛的。李白的詩流傳下來僅900首,其中寫到思念宗氏的詩詞就有幾十首,可見他們的感情深厚。

一代詩仙李太白:緣何經歷四次坎坷的婚姻生活


安史之亂期間,李白和宗氏聚少離多,經常作詩思念宗氏。後來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而下獄、流放,幸好有宗氏依靠家族背景奔走搭救,才使的李白被赦免歸家,夫妻相聚。在李白去世的前一年,送宗氏上廬山拜訪女道士,宗氏對佛道的喜好,跟李白一生慕道好仙的志趣是相合的的,他們夫妻關係也是融洽的,宗氏也算陪著李白終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