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稱張自忠爲「活關公」,日軍爲何如此敬重張自忠?

羽評郡主


宋哲元的第29軍丟掉平津後被擴編為第一集團軍,目標是反攻,而蔣介石給該集團軍下撥的三個軍番號更加耐人尋味:馮治安第77軍、劉汝明第68軍和張自忠的第59軍,全部是相加“14”的數字。老蔣的用意非常明顯,永遠提醒第29軍的軍頭們勿忘“七七”之羞,丟掉苟和幻想,堅決對日作戰。因此,對於愛國將領張自忠的評價,在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以尊重史實為宜,客觀地說,是“知恥而後勇”的典範。



張自忠之前就任29軍第38師師長兼天津市長,所部第112、113和114三個旅駐防天津市區及周邊,原本他也是第29軍軍長的候選人之一,因為在1931年整編為軍時他的部隊人馬最多,超過5000人。1937年春,日本軍部邀請張自忠、何基灃等將領東渡遊覽觀光,讓他們登上了巨大的戰列艦和走進重型工廠,試圖在精神上恫嚇西北軍的“土包子們”。後來在淮海戰場起義的何基灃將軍回憶到,回來的路上大家反而增加了備戰的緊迫感,深知“戰事就會一觸即發了”。

實際情況是,1937年初日軍參謀本部已經制定了《昭和12年度對華作戰計劃》,擬在華北方面使用二個軍5個師團(視情況發展可以再增加3個),用以佔領平津和華北五省;而在中國這邊,南京軍事委員會也在年初秘密出臺了《民國二十六年度作戰計劃(甲案)》,在敵情判斷中準確地預見了一旦戰爭爆發後日軍的進攻方向,並分析了中日戰爭序幕可能出現的七種情形和應對預案。



換句話說,無論豐臺那個拉稀的日本小兵是否“失蹤”,無論第29軍事後妥協還是強硬,“盧溝橋事變”都會爆發,也就是在必然中到底是哪一刻為偶然的時間點而已,是中華民族的劫數。

“七七事變”爆發後,馮治安的第37師在北平已經跟日本人幹起來了,並且在後面召開的軍部會議上強烈主戰,而後來把我們心靈全部震撼到的張藎忱將軍卻是堅決主張對日交涉和平解決的一方,並且在電話裡訓斥求戰的何基灃旅長:“打起來對那兩個黨都有利,而我們西北軍辛辛苦苦搞起來的冀察局面就完蛋了!”隨後離開天津赴北平斡旋,致使留下來的第38師副師長李文田(保定六期)請示無著進退失據,諸多的史料表明,張自忠在當時仍然希望通過談判解決事變,但這不影響他後來成為抗日中堅。



歷史是複雜的,人性是複雜的,張自忠支持宋哲元曖昧的態度,歸根到底是捨不得平津這塊地盤。

日本人欺騙了他們,援兵到達後的“中國駐屯軍”立馬給宋哲元下達了最後通牒,隨後開始進攻,被包圍在北平城內的第37師獨立39旅投敵,第132師獨立27旅被日軍解除武裝,1937年8月3日,羞愧難當的宋哲元宣佈辭去第29軍軍長職務,把什麼冀察政務委員長、北平市長的職務一股腦交給張自忠代理,而張自忠則避入德國人開辦的醫院,一週後輾轉逃出趕赴南京,當時的媒體口誅筆伐張自忠為“漢奸”,反而對宋哲元卻是指責不多。

張自忠將軍從曾經的彷徨到猛然清醒和浴火重生,即從這一刻開始。



從此第五戰區出現了一支不怕累不要命的部隊,在1938年臺兒莊戰役中,第59軍南擋北殺,既增援淮河防線阻擊日寇荻州第13師團,又幾百裡奔襲回到北線兩次痛打坂垣第5師團,成就正面抗日戰場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捷;1939年的隨棗會戰,第59軍在鄂北大敗日軍,同年底的冬季攻勢中,張自忠指揮的第33集團軍幾乎全殲日寇11軍第13師團103旅團,讓日軍恨之入骨,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曾經咬牙切齒:“這個張自忠,已經成了對抗皇軍的一面旗幟!”,發誓要消滅張自忠的部隊,他們不知道的是,張將軍被國人抨擊之後的心裡之苦。

1940年春,日寇為切斷長江航運線發起“棗宜會戰”,已經升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的張自忠,是完全可以在襄河西岸坐鎮指揮毫髮無傷的,然而他留給馮治安絕筆一書,親率1500人的直屬隊渡河索敵決戰,我們今天的人恐怕很難真正理解張將軍的動機,諸如“生不如死”、“以死明志”等猜測或許都是蒼白的。

由於電報被破譯,日軍以一個旅團的兵力包圍了張自忠的司令部。當將軍身邊的官兵損失怠盡後,衝上南瓜店高地的日軍中隊長堂野用槍擊中張自忠,一等兵藤岡用刺刀扎進將軍的胸膛,圍上來的日軍又連開五槍,曾經的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了,張自忠將軍用鮮血和生命,自證人生。



日本人是個有點賤骨頭的民族,欺軟怕硬,尊重強者。這就是為什麼張自忠的38師在1933年長城抗戰時,已經砍過不少日本人的腦袋,他們仍然會邀請張自忠赴日觀光;也是為什麼第59軍消滅那麼多日本兵,而當38師搶奪張自忠遺體時,園部卻命令航空兵停止轟炸。什麼“活關公”之類的稱謂沒必要去宣揚,那是日本人提出來的,更多是想標榜他們的所謂“武士道精神”,別上這個當。

張將軍盡了一個抗日軍人的本份,是我們民族的英雄,自有我們後來人祭奠,不勞隔壁強盜惺惺作態。


度度狼gg


作為與中國仇恨最深的國家,日本雖然偏執、狹隘、殘忍、暴虐,而且一貫貪婪無恥,但是日本對強者的尊重也是眾所周知的,而日軍如此敬重的稱張自忠將軍為“活關公”,則完全是由於張自忠將軍在抗日戰場上的驕人戰績和為國盡忠的犧牲精神。



張自忠將軍是抗日戰場上犧牲的級別最高的將領之一。在首都北京,只有三個地方是以現代人物的姓名命名,分別是張自忠路、佟麟閣路和趙登禹路。包括張自忠將軍在內的三個人都是犧牲在抗日前線的民族英雄。

究竟張自忠將軍怎樣的戰績,使得日軍稱其為“活關公”呢?

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役”早已名揚天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極為慘烈、戰果也極為輝煌的大捷。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同屬于徐州會戰的

臨沂阻擊戰,也有著完全不遜於臺兒莊戰役的慘烈和輝煌。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華北的日寇為南北夾擊,與佔據南京的日寇會合,在徐州與中國軍隊展開了規模龐大的徐州會戰。1938年初,日軍磯谷師團沿津浦鐵路南下,板垣師團則從青島登陸,兩路大軍直逼魯南重鎮臨沂,臨沂一旦失守,徐州北面全面暴露,徐州會戰將極為被動。

李宗仁隨即派龐炳勳部馳援臨沂,龐炳勳率部在臨沂與日寇血戰,部隊雖傷亡慘,但龐部抱著與臨沂共存亡的決心,浴血奮戰,堅守陣地,張自忠奉命率59軍前去增援。



張自忠深知,日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武器裝備落後的59軍與日寇正面作戰很難奏效。他遂率部在夜間長途奔襲,採用夜戰、近戰的方式,不顧長途奔襲的疲勞,連續作戰,一夜之間,殲滅日寇上千人。使日軍放棄了攻城計劃,不得不回頭對59軍作戰。

59軍與日寇反覆衝殺,甚至逐村逐戶爭奪拉鋸,戰鬥極為慘烈。雖然給日寇造成了極大的傷亡,但自身也傷亡慘重,幾乎損失過半。面對如此慘重的傷亡,張自忠依然咬牙堅持,他說:“敵我雙方都在苦撐,戰爭的勝負決定於誰能堅持到最後五分鐘”,他隨即下達了作戰任務,並要求所有的軍官都要上前線指揮,與日寇決一死戰。



最終,在張自忠的率領下,進攻臨沂的日本板垣師團傷亡慘重,被迫逃竄。這場戰役,日軍傷5000餘人,亡3000餘人,是日寇進入中國以來傷亡最為慘重的戰役。而這場戰役中,張自忠將軍的59軍傷亡極為慘烈,全軍大部戰死沙場。

我們都說,如果“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那麼這個國家就是有救的。作為武將的張自忠將軍,完全的做到了“武官不怕死”。他始終親自率部衝鋒在抗日一線。



在1940年5月爆發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僅率2000多人與日寇作戰。但由於日軍援軍的到來,張自忠被包圍,視死如歸的張自忠率部與日寇血戰,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最終中彈犧牲,壯烈殉國。張自忠犧牲後,一貫驕橫的日軍因欽佩他的忠誠與勇敢,他們列隊脫帽,向張自忠遺體敬軍禮。


鳶飛九天2018


盧溝橋事變之後,第29軍番號撤銷,其中張自忠的第38師擴編為第59軍,張自忠為軍長。為了洗掉自己“漢奸”的罵名,張自忠積極與日軍作戰。

臺兒莊戰役時,張自忠親率第59軍馳援與自己有過節的龐炳勳。張自忠命令各級軍官,一律到前線指揮作戰,師長要到團部指揮,他本人則到師指揮部。第59軍的及時增援,沉重打擊了板垣徵四郎的第五師團,保證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

張自忠因功升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59軍軍長,次年隨棗會戰時,張自忠一面命名正面部隊死守,另一面派兩個師的兵力迂迴到日軍的後方,兩面夾擊日軍,一舉收復了棗陽、桐柏等地區,贏得了“鄂北大捷”。

張自忠一直有著心理包袱,特別是外界的輿論認為張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洗清自己。張將軍是一心求死,1940年棗宜會戰時,張自忠僅率2000餘人截擊從襄陽沿漢水南下的日軍。日軍調集重兵,並得到飛機、大炮的支援,張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張自忠的部下多次勸他離開這裡,但卻得到了張自忠的拒絕,最終身中數彈,於1940年5月16日下午壯烈殉國。

(位於西南大學旁邊的張自忠墓)

張自忠犧牲後,日軍厚葬了他,並在墳頭上立了一塊碑,上面寫著“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蔣介石聽聞張自忠以身殉國之後,命令第五戰區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張將軍的遺體。繼任第59軍的原第38師師長黃維綱親率官兵渡過襄河,與敵人血戰兩晝夜,在付出200多人的代價之後,終於搶回了張將軍的遺骸。

在從宜城到宜昌的過程中,民眾自發為張自忠送行,當時日軍飛機在上空盤旋,沒有一人逃跑或躲避,日軍飛機也沒有開槍和投彈。

日軍如此敬重張自忠並不是出於好心,而是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日軍一向欺軟怕硬,崇拜強者。張自忠多次與日軍交戰,並挫敗日軍,在日軍眼中張自忠就是強者。


歷史軍魂


張自忠(1891~1940)山東臨清人,抗戰時任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

1939年5月,中日兩國軍隊在鄂北地區展開了一次大交戰——隨棗會戰,張自忠率部殲滅了日軍輜重部隊。

12月又率右翼兵團,殲滅日軍一個團。



次年2月,張自忠率軍發起了反攻。這是抗日戰爭以來,國民黨進行的唯一一次戰略進攻。中國老百姓美稱他為活關公。此後,張自忠的勇猛善戰,也受到了敵軍的尊敬。被日軍冠以“現代關公”和“活關公”的稱號。

張自忠雖然殺敵無數,但日軍很敬佩這個對手,犧牲後鬼子給他抬棺材,敬軍禮。是什麼原因讓日本人如此折服呢?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的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了棗宜會戰。

張自忠受命,帶領33集團軍,東渡襄河截擊日軍。

從5月1日起,到5月15號,張自忠率部頑強的截擊南下之敵。他在前線戰況分析會上說:“作為指揮員就要身先士卒,馬革裹屍,才能上對國家下對百姓”。張自忠說到做到,他總是不顧個人危險,親臨第一線。戰區司令李宗仁曾命令他,“你是集團軍司令,要注意安全。”

5月16日,日軍五六千人,向張自忠所在的陣地包圍過來,天上的飛機像烏鴉一樣瘋狂掃射,中國軍隊雖然士氣旺盛,浴血奮戰,終因敵人在兵力和裝備上佔絕對優勢而完全潰散。

包圍圈越來越小,張自忠令讓總部的人員隨同蘇聯顧問於午前撤離戰場,並將身邊僅有的騎兵和侍衛隊也派去支援戰鬥激烈地方,身邊只剩下一名高級參謀,一名隨從副官。

他始終鎮靜自如的指揮作戰,參謀勸他往後山腳下移動,他卻堅定地說:"我奉命截擊敵人,決不能自己退卻!"




他右肩和左臂先後受傷,仍不顧危險,沉著指揮。接著,他的腿部和胸部又中彈,張自忠命令左右趕快離開。

此時,敵人已衝到跟前,揮舞刺刀刺向為張自忠裹傷的副官馬孝堂,張自忠怒目圓睜,伸出一隻大手抓著敵人的槍身,趁勢立起;又一顆子彈飛來,穿透了他的小腹,他向後一坐,一顆子彈又射入右腮。

誓死報國的張自忠將軍身中數彈,慢慢倒在血泊之中,再也沒能站立起來。卒年,他才49歲。

日軍在打掃戰場時,日軍軍曹小野看到一具著將軍服裝的遺體,便上前搜身,從他隨身攜帶的手提箱中,翻出了第一號傷員正章,上面寫著張自忠將軍的名字。隨後從遺體的左胸口袋中掏出一支派克筆,上面鐫刻著死者的名字"張自忠"三個字!

這名日軍官不禁倒退幾步,驚訝地端詳著這位高大的將軍遺體,他"啪"地立正,恭恭敬敬地向遺體行了軍禮。

然後命人將遺體抬往日軍三十九師師部驗證。當日軍驗證這確實是張自忠將軍後,不禁為這位中國軍人所折服,日軍把張自忠將軍安葬在一個土坡上,立一木牌,上面寫著:"支那總司令張自忠之墓"。表明就連日軍也不得不為張自忠的愛國精神所打動!



張自忠犧牲的消息傳到了李宗仁的軍部,他親自簽署命令,由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端著輕機槍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日軍則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到張自忠遺體。

張自忠的屍骨運回後方後,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成千上萬的百姓自發為將軍送行,國民政府在重慶北碚梅花山隆重安葬了張自忠將軍。


秉燭讀春秋


張自忠作為抗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可謂是家喻戶曉的抗日英雄,曾經多次打敗日軍,“武漢不惜死”的軍人精神,人如其名,對自己對國家都盡職盡忠,我們更不應該忘了這位抗日英雄!日本人的剋星!


一:日軍稱其為“活關公”

在臨沂戰役中,張自忠率領士兵不分晝夜強行軍對日本“鐵軍”的精銳第五師團右側翼發起攻擊。日本看到攻勢勇猛,沒辦法只好放棄正面攻城,轉而對五十九軍作戰,戰區認為五十九軍傷亡過重,建議撤退。張自忠不但沒有聽取命令,依然堅持作戰,連續攻打幾天幾夜,終於攻克日軍全部主陣地。

之後五十九軍接到命令強行返回臨沂。第二日又開始發動反攻,日本將領坂垣徵四郎丟棄了大衣和手杖,落荒逃命。1939年5月,隨棗會戰開始,張自忠又率領部隊取得“鄂北大捷”,時隔幾月又取得“襄東大捷”。自此,日本人聞風喪膽,張自忠也由此受到日軍尊敬,被他們冠以“現代關公”和“活關公”的稱號。



二:以身殉國的“活關公”張自忠

1940年棗宜會戰打響,張自忠為了鼓勵全體士兵,親手寫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絕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戰爭打響半個月以後,張自忠分析敵勢,決定帶領兩千餘人阻截日本軍隊,因為張自忠打算對敵人形成一個反包圍,用殲滅戰來擊垮日軍,然而沒想到的是自己的援軍沒來,日軍反到來了援軍5000餘人包圍了張自忠。張自忠絲毫不畏懼,指揮有序,部隊士兵個個視死如歸,最後彈盡糧絕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原本張自忠可以在部下的勸說和掩護抵擋下撤退,張自忠還是那句話“願與諸弟共勉之”來拒絕部下的請求。正午,烈日當空,張自忠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了下午2點張自忠手下只剩數百官兵。到了下午4點全軍傷亡殆盡,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臥倒在地仍堅持浴血奮戰。最後一代抗日名將張自忠身中六彈、自身殉國。




三:日軍脫帽舉國哀悼  

張自忠壯烈犧牲後,日軍感嘆張的忠勇,命令全體人員列隊脫帽向張自忠遺體敬軍禮。長達幾分鐘,日軍小心翼翼的抬著張自忠遺體,最後葬於土坡上,還為其立木牌,寫著:“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以此來表達對張自忠將軍的敬重!   

蔣介石知道後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張自忠遺骸最後被運回,將士們無不痛哭相迎。不久靈柩運至重慶,國民政府發佈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就這樣一位將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衛自己的國家,毛澤東更是為張自忠題詞“盡忠報國”。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羽評郡主


40年5月16號傍晚,設立於漢口日軍廣播站突然插播了這樣一條廣播:大日本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向壯烈戰死的支那大將,敬上最虔誠且敬重的默哀!其遺骸將莊重斂棺,並由大日本專機運回漢口!

沒錯,日軍廣播中所說的這位"支那大將"就是張自忠將軍。

1940年5月,日寇集三十萬重兵撲向棗宜,以期切斷長江之上溝通重慶的運輸線。彼時,中國第三十三集團軍僅有兩個團的兵力駐紮於襄河西岸。作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不顧部下反對,毅然親率兩千名士兵渡過襄河奔赴戰場。

圖中左一為張自忠

5月15日,六千餘名日軍將張自忠將軍及一千五百餘部下圍困於沿溝裡村。時夜,日軍在空中火力及遠程炮擊的掩護下,共發動了多達九次衝鋒,這也使得張自忠將軍的人馬傷亡慘重……

戮戰一直持續到次日,張自忠不幸左臂受傷但仍堅持作戰。隨著日軍攻勢的不斷加強,張自忠身邊僅剩八名部下,其餘全部戰死。16日下午四時許,張自忠因戰犧牲,其餘部下全軍覆沒!

就在此役後,日軍便緊急插播了文章開頭的那段廣播,言語用詞皆體現出了日軍對於張將軍的敬重,但戰爭就是你死我活!不過,原本落入日本人之手的將軍遺骸,被蔣介石派人硬是奪了回來!

奪回將軍遺骸後,屍檢報告顯示:張自忠身負八處傷口,槍傷五處、刺刀傷一處、炮彈炸上兩處!張將軍出殯之時,可謂是萬人空巷!就連日本軍機也多次飛過送葬隊伍的頭頂!蔣介石親赴張將軍葬禮

日本人向來都是一個敬重強者的民族,而張將軍的人品無疑正好契合了日本人對於強者的定義,所以才會有了"雖是仇敵卻不改敬重"情愫!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第一次聽說張自忠將軍這個名字,那還是在初中的歷史課上,老師說張自忠將軍抗日戰爭中國軍犧牲的最高將領!因此對於這個名字印象是比較深刻的!

也許在對日軍的戰績方面,張自忠確實比不上王耀武那麼耀眼,但那份赤子之心,無分高下,都是中國軍人!

日本人,確實可惡,但是對於強者,他們還是懷有一份敬意的。誰能把他們打的哇哇叫,他們就尊敬誰。無疑,張自忠將軍就是一個能把日本人打得哇哇叫人。



在第一次臨沂戰役中,張自忠將軍打得板垣徵四郎丟盔卸甲,連手杖和大衣都了。坂垣徵四郎是什麼人,戰後被定為甲級戰犯,所以張自忠將軍這份戰績足夠耀眼。

鄂北大捷,日軍為了扭轉之前棗宜戰役,鄂西戰役戰敗的頹勢,瘋狂的發動反撲。張自忠將軍面對的日軍飛機大炮的進攻,血戰不屈,白天失去的陣地,晚上再次奪回!粉碎了日軍企圖挽回頹勢的企圖。而張自忠將軍的對手,還是

坂垣徵四郎。

襄東大捷,繼鄂北大捷之後,張自忠又一次耀眼的戰績。張自忠率部與日軍激戰7天7夜,陣地被日軍多次攻破,但是又頑強奪回。最終張自忠將軍奇襲30公里,擊斃日軍4500人,打得日軍後退60公里。

通過這幾次戰役,張自忠將軍徹底打出了他的威名,日本人稱他為“活關公”。


而張自忠將軍的死,也是頗為壯烈。臨死之前,張自忠甚至端著刺刀在戰場上和敵軍進行肉搏,最終壯烈犧牲。有人說,張自忠將軍是唯一一個和日軍拼刺刀國軍將軍。

日本人對於張自忠將軍也表現了足夠的敬意 ,他們不僅安葬了將軍的遺體,還在廣播中播放了張自忠將軍戰死的消息。



張自忠將軍,盡忠報國,英名自當留存千古!


小鎮月明


張自忠將軍屬於被防範的雜牌軍,自己也被汙名化。尤其是國軍隊伍除了一潰千里就是低調俱樂部,沒有人能回答抗戰前途和勝利路徑。將軍帶著對山河破碎的悲憤和抗戰前途的深深失望義無反顧一心向死衝入敵陣。


攔門蓑笠翁50831


日軍就是這樣的一個民族,打痛了他才會尊敬你,尊敬強者,欺凌弱者!

張自忠將軍是偉大的抗日民旗英雄,也是抗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曾率部多次痛擊日軍,“武官不惜死”的精忠愛國的精神,將永遠被我們所銘記!


名稱由來

“活關公”這個稱號和張自忠將軍將多次對日作戰取得驕人的戰績,痛擊日寇是分不開的:

第一次臨沂戰役中,張自忠率部一晝夜急行軍向日“鐵軍”精銳第5師團發起攻擊。日軍被迫放棄正面攻城,轉而對五十九軍作戰。激戰至16日,戰區認為傷亡過重,建議撤退,但張自忠將軍堅持作戰,奮勇殺敵,到17日凌晨4時,攻克日軍全部陣地。



3月29日,五十九軍奉命強行軍返回臨沂。僅一天時間,就抵達戰場,反動反攻,打得日軍愴惶逃竄,坂坦徵日郎甚至丟棄了大衣和手杖,落荒而逃。


1939年5月,隨棗會戰開始,張自忠率部取得“鄂北大捷”。12月,又率部殲敵4500餘人,取得“襄東大捷”。


至此,連戰連捷,取得一連串驕人的戰績後,受到日軍的尊敬,被他們冠以“現代關公”和“活關公”的稱號。


名將殞落

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將軍親率2000人截擊日軍,原計劃形成反包圍,不意援軍遲遲未到,結果日軍5000援軍反而先趕到,包圍了張自忠將軍。(調配和協同作戰不利,歷來就是國軍作戰的老問題,在抗日戰場上屢見不鮮。)


全部官兵視死如歸,彈盡糧絕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部下多次勸其退走,均遭到堅決拒絕。戰至下午,部隊傷亡殆盡,張自忠腰部被機槍子彈擊中,即使血染戰袍、臥倒在地仍大呼酣戰,不肯退後。直至身中6彈,壯烈殉國,一代名將就此殞落!


魂兮歸來

張自忠將軍犧牲後,日軍感其忠勇,列隊脫帽向遺體敬軍禮。這在抗戰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古往今來的戰爭史上也不多見。


日軍盛斂了將軍遺體,葬於土坡上。蔣介石得知將軍殉國,立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張自忠將軍遺骸,經過與日軍激戰後,終於將將軍遺骸奪回並運抵至三十三集團軍總部。


其後,將軍靈柩運到重慶,蔣介石、馮玉祥等各界要員肅立碼頭迎靈。當天下午,各界要員及群眾為張自忠將軍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


張自忠將軍精忠報國,一身虎膽,不畏強敵,是抗日戰場的民族英雄,值得我們永久銘記的一代英傑!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八零印記


在日本政界、軍界,甚至民間,都是敬畏強者,尊重強者的心理。對於敢於向強者不低頭者,有一種仰慕心理。

抗戰爆發之時,面對中國從上自國民政府的蔣介石、汪精衛領導層的奴微態度,下自平民的奴才屈從的狀態。日本政客及民間,相當卑視。侵略中國,打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

在抗戰中,張自忠率領軍民,不畏強敵,不懼同系國軍的歧笑,堅持抗戰。身先士率,直至戰死。這種國軍中少有的反抗精神和氣慨,深得日軍的尊重和敬仰。

當然,日本軍界,也宣揚為(日本)國盡忠犧牲的需要,把張自忠奉為“活關公”。它並非出於本意,而是通過宣揚,使這種勇敢、忠心的精神,在日軍中傳承,繼續日軍為政客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