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種方法學習米芾書法,再學不好就是你自己有問題了!

米芾,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字元章,襄陽人,人稱米襄陽,又因平時的行為癲狂,人們又稱他為米顛。一生愛石如命,經常酒醉後和石頭稱兄道弟,“米芾拜石”也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米芾最大的成就還是書法,他的書法從唐人尚法的基礎上過渡到了“意”,所謂宋人尚意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米芾的書法寫的到底有多好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

用這種方法學習米芾書法,再學不好就是你自己有問題了!

米芾《向亂帖》

上圖是米芾行草書《向亂帖》,這件作品為米芾的信件,僅四行35字,但是你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四行35字,無論是用筆、結字、章法上都是具有鮮明代表性的,這件作品展現了米芾書法高超的水平。

用這種方法學習米芾書法,再學不好就是你自己有問題了!

米芾《向亂帖》第一行

帖中第一行“向亂道在”四個字,初看中規中矩,四個字都在一箇中心線上,但是實際上每個字都在造勢。“向”字寫得很平,但很厚重;“亂”字迅速改變重心,開始向左上伸頭,猶如一個人背靠著坐在那;“道”字又取勢平正,然而這個字在線條粗細和“亂”字成正比,特別是“首”部寫得很重;“在”字又去取斜勢,這個字第一到第四筆都還是穩定的,五、六兩筆徹底改變的字的姿態。

用這種方法學習米芾書法,再學不好就是你自己有問題了!

米芾《向亂帖》局部

帖中第二行上半部分“陳十七處”,這是一個字組,一筆寫了四個字,下面三個字中心向左偏移。從取勢上看四個字有三個半向右上傾斜,可能有人會問為啥是三個半字呢?也就是說前面三字全是向右上傾斜,第四個字“處”的上半部分還是傾斜的,然而最後一筆向右下拉出,本來都是斜的,而最後一筆把上面的字穩定住了。

用這種方法學習米芾書法,再學不好就是你自己有問題了!

米芾《向亂帖》局部

帖中第二行下半部分“可取和及未”,兩兩相連,一字獨立。這五個字和上半部分四個字有異曲同工之妙,前面四個字取右上傾斜,最後一個字把前面四個字拉回來了。本帖的第二行,可以說是最精彩的部分。無論字怎麼變化,字的重心如何左右擺動,左側邊緣線都是大致對齊的,而右側是參差的,圖上畫豎虛線的就是說明這點。關於章法取勢,就說這麼多,剩餘三行可以按照這個方法舉一反三。下面我們來看看帖中比較精彩的單字,是如何留白包黑的。

用這種方法學習米芾書法,再學不好就是你自己有問題了!

米芾《向亂帖》單字分析

上圖這些字放大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字的黑、白變化。第一個“向”字中間的“口”向左豎靠近,右側留下很大的白空間;第二個“取”字上半部分留白,把密集的筆畫留在下面;第三個“未”字也是上部分留白,下部分“兩點”筆畫加重;第三個“寒”中間的部件幾乎混在一起,採取上下留白的方式;第四個“光”上半部分密,下面放開而且取橫向,一來是與“寒”字呼應,二來是照顧與第二行的空間;第五個“奉”字,第一橫和第二橫的距離大,第二橫和第三橫的距離小,下面伸展打開。下面我們來看看行距之間的留白。

用這種方法學習米芾書法,再學不好就是你自己有問題了!

米芾《向亂帖》空間分析

上圖畫紅圈的空白地方,有的是字的基本形狀導致的,有些則是改變字的原有形狀所造成的。第二行“可取”和第三行“且夕”中間的留白空間,是屬於字的基本形狀形成的。第一行和第二行上半部分的留白空間,是改變了“處”的基本形狀造成的。在行、草書裡每個字都有它不同的造型,而這個造型是根據章法需要所改變的,並非只有一個形狀。元代書法家趙子昂說“結字因時相傳”,就是這個道理。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帖中的字組。

用這種方法學習米芾書法,再學不好就是你自己有問題了!

米芾《向亂帖》字組分析

帖中四字相連的有兩處,其餘兩字相連的有六處,這只是我們能看出來的,若是仔細觀察帖中每一行字與字都是相連的,而這種連則是“筆斷意連”,上一筆的收筆時下一筆的起筆,上一字的收筆是下一字的起筆,這就是行草書用筆的基本法則。然而古人寫字絕非是套公式,所有的作品都是隨手的、自然的、和諧的,因為這種自然是建立在非常熟練之後的。因此,筆者認為米芾書法是高水平的,而這種高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各位網友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