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發表報告《Acquisiton Trends 2018》,報告中結合詳細的政策和數據,分析了國防採購的現狀,並展望其未來前景。併為瞭解國防工業基礎的當前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對收購政策的影響提供了重要見解。現由學術plus編譯,僅供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觀點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編譯:學術plus 譚惠文
原載:https://www.csis.org/
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十分重視在大國競爭背景下的武器系統的類型,以及國防部開發購買能力的變化。因此,本報告結合詳細的政策和數據,分析了國防採購的現狀,並展望其未來前景。報告中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聯邦採購數據系統(FPDS),並輔以其他開源數據。該分析旨在為了解國防工業基礎的現狀以及對收購政策的影響。
報告分為以下五個主要部分:
國防部的預算花費/DoD Spending in a Budgetary Context.
什麼是國防部採購?/What is DoD Buying?
國防部從何處採購?/Whom is DoD Buying From?
國防部如何採購?/How is DoD Buying It?
各個軍種的採購狀況 /What Are the Defense Components Buying?
1. 國防部的預算花費
在過去兩年中,國防專項合同/軍費(DoD Contract Obligations)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國防總合同/軍費(DoD Total Obligation Authority (TOA) )的增長速度。2015財年至2017財年,DoD TOA從5829億美元增加至6093億美元,增長5%。如圖所示,國防專項合同增長率超過兩倍,從2825億美元增加到3198億美元,增長13%。2016財年,國防專項合同增加了8%,但在2017財年放緩至5%的增長率。作為國防部TOA的一部分,國防專項合同從2015財年的48%上升到2017財年的52%,這個數字符合國防部TOA(52%)近期國防合同的歷史平均水平。
圖一:2000 - 2017年國防合同義務和總義務機構
資料來源:FPDS; 國防部,“2019財年國防預算估算(綠皮書)”,2018年4月; CSIS分析
2. 什麼是國防部採購?
國防部採購的重頭是國防產品(深藍色Products)。在2015-2017財年之間,國防產品支出增加了22%,而軍隊支出增長5%,國防研發(R&D)合同增長6%。其中,國防產品支出從2015財年的47%上升到2017財年的51%,而國防軍隊支出(非研發)從44%下降到41%,國防研發保持穩定8%。
圖二:按地區劃分的國防合同義務,2000-2017
國防工業基地的不同部門軍費反彈趨勢很不均衡。如圖三所示,2015到2017財年,飛機(34%),軍械和導彈(32%)以及船舶和潛艇(22%)均以高於整體專項軍費(13%)的速度增加。與此同時,儘管國防預算增加,空中導彈防禦(-11%)和太空系統(-1%)也下降。陸地車輛縮減最嚴重,於2017財年開始反彈,增長10%,是當年整體專項合同增長的兩倍。
圖三:2000 - 2017年平臺組合的國防合同義務
3. 國防部如何採購?
最近幾年,國防部的總體有效競爭率似乎仍然不受變化影響,如下圖所示。但是,過去兩年來國防合同有效競爭率急劇下降。有效競爭後授予的合同義務份額在2017財年下降至44%,而2000財年至2015財年的歷史平均值為49%。
圖六:2000 - 2017年國防合同的競爭程度
雖然國防專項合同的有效競爭總體率大幅下降,但主要集中在幾個部分,如圖七。飛機已經是競爭最少的部門之一,在國防合同反彈期間變得更加無競爭力。由於飛機在2015財年至2017財年之間的責任增加了34%,因此有效競爭的比率從16.7%下降至13.9%。
同時,也有許多部分的有效競爭率增加,但這些增益並未抵消飛機的趨勢。例如,船舶和潛艇合同義務的有效競爭率從2015財年的41.9%增加到2017財年的42.9%。
圖七:2000 - 2017年按競爭程度劃分的平臺組合的國防合同義務
4. 國防部從何處採購?
過去兩年的國防採購增長趨勢最有利於五大軍工供應商(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雷神、諾思羅普·格魯曼和通用動力),但中小型供應商也受益,而大型供應商表現卻不盡人意。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工業動態與防禦縮編時的動態不同,近年來整個經濟體的併購活動大幅增加,尤其是航空航天和國防部門,這也可能對供應商數量產生下行壓力。
圖八:2005-2017平臺投資組合的國防部供應商數量
5. 各個軍種的採購狀況
如下圖九所示,2015財年至2017財年,每個主要國防部組織的國防專項合同均有所增加。但是,每個軍種的採購情況差別很大。
圖九:2000 - 2017年按組成部分的國防合同義務
陸軍
2015至2017財年,陸軍軍費增加了5%,主要是產品(13%),研發增長率最低(2%),軍隊增長率為0%(0%)。陸軍飛機(20%)和軍械與導彈(74%)的合同義務在平臺組合中增加最多,而設施與建築(-5%)和空中導彈防禦(-40%)下降幅度最大。在過去兩年中,陸軍合同義務的有效競爭率從51.2%下降到49.5%。
海軍
2015至2017財年,海軍軍費增加了25%,主要是產品(38%),而在研發(5%)和軍隊(6%)的增長較為緩和。海軍航空器專項合同在2015財年和2017財年之間增加了58%,而海軍艦艇和潛艇的合同義務則為21%。所有海軍專項合同的有效競爭率從2015財年的34%下降到2017財年的31%,但特別是海軍研發的下降幅度從49.1%下降到40.5%。最後,2015財年至2017財年期間,包括十大海軍供應商的供應商在合約義務方面沒有變化。
空軍
2015至2017財年,空軍軍費增加了11%,但在2016財年增加了22%,2017財年減少了9%。空軍部隊和研發支出相對穩定。2016財年增長33%但2017財年減少18%。值得注意的是,空軍將產品的有效競爭率從19%提高到28%,略微扭轉了之前服務競爭下滑的趨勢。最後,小型供應商在空軍合同義務中的份額從2016財年的15.6%上升到2017財年的17.8%。
結 語
目前國防採辦系統正處於拐點,可能會在未來10到20年內改變國防採辦系統。過去兩年來,軍費已經出現反彈,但對於持續的國防預算增長以及過去幾年收購改革工作的影響,仍存在未解決的問題。此外,現任政府將如何平衡競爭和現代化優先事項,會直接影響未來30年美國部隊建設規劃。這些都可能影響美國國防採辦系統的這一次轉型。
作者信息
Rhys McCormick:華盛頓特區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防工業倡議組織(DIIG)的助理研究員。
Samantha Cohen:CSIS的DIIG研究員。
Gregory Sanders:CSIS的DIIG研究員和副主任。
Andrew P. Hunter:國際安全計劃的高級研究員和CSIS的DIIG主任。
(全文完)
閱讀更多 信息與電子前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