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的帽子,东北人要不起

文 | 宋金波

继“荷兰人”之后,“瑞典人”来了。一时,东北人被卷进舆论的漩涡中,难以辩驳。对那些无辜的东北人而言,被打上这样一种标签,显然是很无奈的。黑化“瑞典人”,远不是社会制度层面的歧视,而是群嘲,它植根于人心灰色与排斥理性的地界。你越重视它,它越茂盛生长。

约莫两个月前,也就是春节后不久,我就知道“瑞典人”的梗了。

“瑞典人”,成了代指东北人,又或者,代指具体一个省的词。这个省,据说是黑龙江。北欧三国,东北三省嘛。

我搜到了几乎所有关于“瑞典人”的微博视频,除了偷香蕉之外,还有偷西瓜、偷芒果、偷椰子、偷豆角……

两位阿姨,光天化日,直接在市场里“抬”菜,被发现后,理直气壮。

偷菜者会用朴素到极点的理由为自己辩解,最著名的,就是“我寻思你不要了呢”。

近两个月过去,“瑞典人”的梗,已经不是小圈子的暗喻,成为了一种公开的隐语,一种流行。

导火索是东北人偷菜(水果)的第二季。一位黑龙江小伙带着老婆孩子,自驾游到广西灵山县。路经一片蕉田,下车偷摘了若干串香蕉,被本地村民发现要求赔偿。小伙怒脱上衣,露出大片纹身,手握棒球棒,脏话不绝,引发村民围攻,被打致轻伤。

这一季的主题词成了“我以为那是野生的呢”。

全国网友齐齐笑翻。“瑞典人”,太有才了。

人们都喜欢捅破肥皂泡

总有一些人物,破马张飞五马长枪地登场,虾米一样趴下去。

如果说,第一季“海南偷菜”里的大爷大妈大姨大姐,面对温和的质问,百般抵赖,还给人一种啼笑皆非的荒谬感,第二季“广西偷蕉”中的“纹身花臂男”,虚张声势后迅速认怂,就彻底捅破了一个人们怀疑已久的肥皂泡。

不能不说,任何地方“社会人”的人设滑向“色厉内荏”,必定符合大部分人的期望。

“瑞典人”的帽子,东北人要不起

“色厉内荏”的“社会人”人设,符合大部分人的期望。(网络图)

于是网友笑出了声。他们这样记述这段网络史:

“瑞典人咋回事?跑希腊偷豆角希腊人不理你就算了,又来法国偷香蕉了?”

尴尬的,当然是那些无辜躺枪的东北人,哦,也许还有真正的瑞典人。

东北人不都是“瑞典人”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黑化是难以洗白的,那就是用生命去诠释艺术,用艺术来抹黑自己。“偷菜”“偷果”系列作品中的诸位主角,境界庶几近之。

在东北方言里,黑不叫黑,叫“埋汰”。这几位主角的行为,“埋汰坏了”。躺枪的其他东北人,被“埋汰坏了”。

不管怎么尴尬,我觉得,在这个事情上,东北人就算被“黑”了,也无话可说。这里的无话可说,不是不说话,而是不强自辩白。

我本人就是一位被黑惨了的“瑞典人”,我向来反感“地图炮”。

因为这几位老乡同志的表演,我们统统成了“瑞典人”,不能不处于某种被审视被揶揄的视线下,你们说,冤枉不冤枉?生气不生气?还要为他们洗白么?

作为一个缺少足够强内部联系的族群,一个东北人,需要为另外一些东北人的不检点行为承担责任吗?或者,有对后者进行教育或事后惩戒的义务和权利吗?

没有。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在有人提到这些“瑞典人”的所作所为时,一拍大腿,哈哈大笑:“哎呀,这些 ‘瑞典人’干的是什么事儿啊!”

我以为,这是比较健康的心态。

“瑞典人”的帽子,东北人要不起

2015年,电影《煎饼侠》里的东北F4。(网络图)

东北人为何遭“黑”?

对“瑞典人”为什么这样“偷菜”的很多解释,我不以为然。

比如,穷困和饥饿的记忆。在最困难的时期,东北因饥饿而失去的人口,在全国也排不上号。

更不会是现实的经济落后。东北目前人均国民收入在全国仍然不算差,能去自驾游,能去海南,在东北人中,过得肯定不错。

在东北,成年人当然不大会这样跑到别人地里偷瓜摸枣。他们只是到了外地而已。人到了外地,没有家族、单位的“荣辱与共”,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免不得更容易犯错。

问题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那么多人口外流,像在海南这样,给外界一种反客为主的感觉,更少见。

东北的年轻人口外流,已经人尽皆知。经济增速下滑,很多事情都改变了。

“瑞典人”的帽子,东北人要不起

2017年各省市常住人口增量分解。(格隆汇图)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东北人,你黑黑他,他多半只会“嘿嘿”一下。都懒得理你。

现在已经很不一样了。“瑞典人”被黑,网上很多辽宁、吉林人强调了与“瑞典人”无关的严正立场。尽管这也不过是一厢情愿,因为大部分人提到“瑞典人”的时候,是默认“瑞典”囊括了整个“北欧”的。

“落后就要挨打”。铁板一块的东北人,史无前例地,被打入了一个深长的楔子。

微博上,有海南本地网友说,多年前就有类似情况。

如果一个区域流动到另一个区域的人数够多,那么出现各种不愉快事件的可能性当然会更大。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新闻集中出现,诱发更多类似事件被报道、曝光,概率就更大。很多情况下,这不能表明,某个区域的人更容易做某种行为,比如说,“东北人更喜欢小偷小摸”。

何况,东北人又这么容易被贴标签。甚至绝大部分自觉无辜的东北人,在酒酣耳热之时,也难免把自己的标签贴贴牢:“这要是我们东北人……”

能说这是求仁得仁吗?

为什么是在今年,以这样的形式爆发呢?

视频产品兴起可能算个原因。除了视频,没有文字能让这种新闻变得那么“打动人心”。

但我还看到了不少视频,主题并不是“偷菜”,只是一些不大的纠纷。也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东北人一方理亏,但是,在争吵中,话语自觉导向“东北-本地”族群矛盾的倾向,已经比较明显。

今天,经济“L”型走势是新常态,人口也迎来刘易斯拐点。太多变化都会来临。“瑞典人”的“黑化”,也许还称不上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征兆,但网络情绪的变化,却不能忽视。

“瑞典人”的帽子,东北人要不起

近5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网络图)

近四十年,大体上能达到全国性“被黑”的区域或族群,不过三四个。其中最资深的当属“荷兰人”,最新的,则是“瑞典人”。之前的每一次,都伴随着某种十年以上级别的社会变化。

黑化“瑞典人”是种群嘲

显然的现实是,在类似话题中,对弱势的一方,大部分对抗性的争辩都不会有作用。

严格来说,“瑞典人”的黑化,远不是社会制度层面的歧视。这是群嘲。这种群嘲历史久远,遍及世界各地。早在春秋战国,“到底哪国人最蠢”就形成了清晰的鄙视链,诸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野人献曝”之类蠢到冒烟的故事,都发生在宋国。

对,宋国,就是后来被戏称为“荷兰人”属地的那块区域。人家从春秋战国被黑到今天,当代都已经持续了不下三十年,有多大损失?多大伤害?或者,他们的“反击”,有过作用么?

制度层面的歧视可以问责纠正,群嘲很难。就像我们网络上有时群嘲一些国族一些外国人物,即使理论上不被允许,但能让这种群嘲消声么?

夹杂地域情绪的群嘲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植根于人心灰色与排斥理性的地界。你越重视它关注它,它越茂盛生长。

不幸的是,那些视频里的主角们,在被发现后,表现出了东北民风里最不好的一面:各种抵赖,不肯认错,威胁用暴力解决问题。

这才是他们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作为躺枪群众,你希望用他们同样的思维,坐实了“那些瑞典人”的分类吗?

好消息是,“瑞典人”本身,仍然是一种隐语。这种形式本身,就表明“不地域歧视”仍旧是一种主流、普遍存在的政治正确,它或许没那么有效,至少让人心安。

所以啊,“瑞典人”就“瑞典人”呗,就当是个美好的祝愿,你知道做个真正的北欧人有多难吗?老天给了东北人那么好的幽默感,好钢当然要用在刀刃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