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耍貨兒

 

我一直很疑惑,洛陽人為啥把玩具叫:耍畫兒,或耍話兒,這個“huar”究竟該怎麼寫?好難啊,不管我怎麼費勁兒,就是無法對應。搞了幾天,總算是找到了:古代的北方人把玩具叫“耍貨”,到了洛陽不能再說耍的是“貨”,因為洛陽人很多時候也把不太好的人比喻:這貨,這貨色兒,這就出來了“貨兒”添加了兒化音的區別:耍貨兒。

給孩子買耍貨,在漢朝已出現了。漢王符《潛夫論·浮侈篇》在評述當時的社會現象時,有這麼個說法:“或取好土,作丸賣之”、“或做泥車、瓦狗、馬騎、倡排諸戲弄小兒之具以巧詐。”在王符的時代,已有人賣耍貨,那麼給孩子買耍貨,就應該是其時家長可以做的事了。

有老師研究:古人管玩具也叫“玩物”,不是有“玩物喪志”成語嗎。早期,玩具業並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製作玩具非“正業”,而玩具消費則是“浮侈”行為。情況到宋朝發生改變,家長愛給孩子買玩具了,北宋的家長如果不給孩子買玩具,便顯得太摳門。宋朝的玩具生產和銷售規模都是空前的。玩具市場相當成熟,出現了“玩具專賣店”、“玩具一條街”,製售玩具已成宋朝手工藝人謀生手段和發財之道。

明清時人們又稱玩具為“耍貨”,以蘇州生產的耍貨質量最好,也最有名。因為玩具市場集中在城北虎丘一帶,故蘇州產玩具又稱“虎丘耍貨”,外地家長到蘇州,都會買虎丘耍貨帶回去給孩子。古代的玩具其實也是相當不錯的,比如:“重排九宮”,“七巧板”、“九連環”。哄孩子的撥浪鼓,布娃、泥娃娃兒等。

成年人耍:蟋蟀兒,蟈蟈,耍鬥雞,耍鳥,耍狗等。王公貴族的成年人玩耍這些玩意兒,會被文化人嘲諷“不務正業”,老百姓的勸說乃:先解決吃飯的事兒吧,還有錢、有時間耍這些東西?“好耍之人”遇上熟人都說:買個耍貨兒;不管是過去或是當今,在老集花鳥市場上見到熟人曰:耍貨兒,耍貨兒。發音似洛陽人的“話兒”。這種捎帶有暗語的“遮醜”話兒,洛陽老城人都懂,人家是自己愛好,先說出來堵住你的嘴,聽此言,心領神會,就不要找麻煩、不自在的去多嘴多舌勸人家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