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話劇《白鷺歸來》努力找到鄉土找到根

散文,戲劇,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然而,現在有人將二者順利嫁接,並且開了花,結了果。這就是由散文作家紅孩任編劇的話劇《白鷺歸來》!劇作由此冠以“首部散文話劇”之名,非是生拉硬扯,而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這部話劇由北京市朝陽區文聯出品,近日在京完成了首輪演出,贏得了良好的觀眾反響。

戲劇作品一般以跌宕起伏的故事、不斷鋪墊的戲劇高潮、高度集中的時空來達到撼人心脾的藝術效果。結構戲劇作品總離不開矛盾衝突法,有一種通俗說法——“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倘若我們套用一般性的戲劇批評標準來度量《白鷺歸來》,會覺得作品有點出格,甚至不合常規。但我們要是以一種更寬廣的藝術心胸、更寬闊的藝術視野,乃至從更客觀的觀眾審美接受的角度,而不簡簡單單依據既往的理論來看待這部創新性、實驗性作品,也許就會轉變看法——它提供了一條新的創作思路。筆者認為可以關注、研究的地方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獨特的情節設計、鮮活的人物塑造、多樣的藝術元素、顯著的詩性特徵,這些方面組合到一起,帶給了觀眾多重審美空間。

先說其獨特的情節設計。本劇是圍繞北京“一城三帶”大運河之蕭太后河改造而寫,展現了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跟蹤反映首都發展。拆遷題材,對於劇作家來說,尺度的把握、主旋律的弘揚都有高要求,難度較大。比如很多作品都是從拆遷中困境與阻力開始寫起,過程中有一度激化的幹群關係,最終又克服困難而獲得圓滿的結局。這部作品也涉及拆遷,卻有不同於一般拆遷題材的寫作方式,著墨點落在拆遷改造的前前後後,比如人的愛情、鄉情,文化遺產的保護,看似枝蔓太多,實際上這種“閒來之筆”帶來了更多的意趣和情趣,在厚重中添加了幾分瀟灑,幾分溫情。

再說劇中對平凡人物的成功塑造。該劇擅長的就是從平凡人物寫出大情懷。劇中除了留學歸國的人員白鷺以及其母親,還有老支書柳春生、年輕支書柳樹芽等基層幹部,他們除了說河、論河、愛河、愛家鄉,拆遷更多的是對知青林、金牛塑像等文化地標保護的憂慮,體現了他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也有他們放不下、忘不了的“鄉愁”。用劇作者本人的話說,“這是富裕起來的農民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呼喚,也昭示著社會主要矛盾由向物質生活而轉向對精神生活的提升與渴望。”

多樣藝術元素的交融也令人矚目。話劇當中融匯了船工號子、京劇、影像。開頭、結尾兩處的船工號子,令觀眾瞬間走入大運河歷史,將大運河文化帶到眼前;京劇《四郎探母》唱段和劇中主人公思鄉、歸來的主題相契合,多重意旨的疊加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還有,該劇合理藉助多媒體手段,呈現了萬隻白鷺齊飛、水天一色等壯麗景象,更好地營造了戲劇氛圍。

濃郁的詩性特徵稱得上是該劇的顯著特色。劇作者為散文名家,在寫作中也有意識運用散文或者散文詩的寫法。整部話劇充滿詩意,抒情與敘事兼備,寫實寫意相融合。這種詩意不僅體現在劇中展示出十幾年的時間跨度,而不顯跳躍、冗長,也得益於多樣的文化、藝術元素在劇中的集中展現。例如蕭太后河的歷史故事講述,還有上述提到的京劇、船工號子,以及河邊的老槐樹、知青林等等。這些多元文化符號展現在舞臺上,沒有拖沓、繁重之感,反而帶來“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至於說《白鷺歸來》的受眾反響,可以用“接地氣、有人氣”來形容。觀眾有朝陽區很多鄉鎮的居民,也有來自醫療、教育、媒體界等方方面面群體。據有關報道,觀眾中有一位老人因感動而一度暈倒,她事後說:“想起了農村插隊的情景,真是人生如戲!”這種觀賞效果,僅靠創作方法難以實現,發揮關鍵作用的還是創作者要有觀照現實、貼近民眾的精神追求。

在中國,有強大、久遠的現實主義文藝傳統,數不勝數的文學家、藝術家,創造了燦若星辰的不朽作品。時至今日,“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更是被提上新的歷史高度。

當前,在市場影響下,在複雜文藝思潮的交鋒中,如何真正堅守現實主義?有識的作家藝術家紛紛做出努力,也有著各不相同的言志、傳情的話說方式。

作家紅孩寫作的“根魂”,就是寫自己的家鄉,即京郊地區——朝陽區、通州區之間的接合地。他的大量作品有強烈的鄉土意識和地域性特點,散文、時評作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絕不空洞。具體到《白鷺歸來》,這種鄉土性在於城市化進程當中有“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思考,不僅重視保護物質遺產,更有文化遺產和精神遺產的傳承弘揚。作家在他熟稔的生活中善於捕撈並展現細節,故事的發生地就是以朝陽區豆各莊鄉某村為原型,劇中的老槐樹、金牛塑像均是真實存在的,通過一個個細節,表達了當代人物的生活質感、情感訴求。作家的創作之根,一頭扎進了現實的土壤,另一頭又是從歷史中走來,劇作切入文脈繼承發展的時代命題,往深層裡說,不正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作為一部初登舞臺的新作品,尚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在細節上尤需再雕琢、打磨。好在,此劇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編、導在大的審美原則與態度上保持了高度契合,全體演員共同努力、認真地去塑造角色,呈現出了一臺有人文情懷、真摯感人的藝術作品。劇名“白鷺歸來”的象徵意義是深邃的,歌詠的是一種和諧發展的先進理念,也飽含對家國的深情與熱愛。這是人心所向,也是時代所趨。我們希望看到這部劇作獲得更強大、更持久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