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撲騰兒與丼

朋友知道我寫“洛陽土語”,就給了我一個“丼”字讓我解析,從未聽說過的這個字,電腦上使用拼音是打不出來的,那就手寫吧。

丼,為古漢字。1、丼jing 。2、丼dòng 一為投物井中所發出的聲音;二作姓。宋 邵思《姓解》卷一:“丼,蕃姓也”。

日語的發音為:丼(どん) ,可以指盛裝飯或面的食具,又稱丼缽;丼物,以碗盛裝的飯上澆蓋各式食材的日本庶民料理;另一則為投物井中所發出的聲音。日本自唐後引入漢文化,此字後在日文中便為飯盒之意。在「井」字中間加上一點便成了「丼」。

我所關注的是撲丼dòng,投物井中所發出的聲音。本身也有“井”的意思,各地有不同的理解:北京話、東北話、唐山話中,此字發音為 der (發一聲) 兒化音,意思為 傻、笨,形容一個人很混蛋。常見於吵架、口頭禪。吳語的與日語相同,但是里弄地名錶示。麗水話(吳語)中丼發音類似den。客家話中,此字為擬聲字,是小石塊掉入水中的聲音,都感切,音作 [dam3] 。粵語中,此字則解釋為粵語中dump的正字。丼──(dam) 又作“沊”,意源為石頭丼一聲跌落水井,亦解作拋棄、拋擲,配詞有例如丼垃圾。

中原官話中,此字或為擬聲字,指小石塊掉入水中的聲音,讀 [buder] (前一音節發一聲,後一音節為兒化音)。

撲騰[pū teng]:1.游泳時用腳打水。2.跳動。3.活動。4.揮霍;浪費。 [pū tēng]:〈擬〉重物落地的聲音。人家外地人說東西掉井裡是:撲咚,咱洛陽老城人發音是:撲騰。古代又是這個“丼dòng”

洛陽人還有一個發音,是小東西掉井裡或水裡,難道是:丼兒buder?其實,我們這樣:大石頭掉井裡是“撲騰”,小石頭掉井裡是“撲騰兒”。按照專家標註的中原官話,“丼”字就是咱洛陽人說的小石頭兒掉井裡發出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