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攻擊性的8個建議——我們不主動打架,但不能輕易被打垮

01

恩諾老師曾與一些家長做過交流:

“你希望你的孩子愛打架嗎”?

大多數的家長都搖頭,

老師再問:

“你希望你的孩子完全不會打架嗎”?

家長應也搖頭。

我們其實希望孩子不要首先挑起戰爭,但如果自己受到欺負了,也起碼能夠應對,而不是輕易就被打垮了。

這個要求其實很不容易啊。

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要在“有”,和“沒有”攻擊性行為之間,找到一個健康的平衡點,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挺困難的任務。

那我們應該怎麼引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才能讓孩子不至於太愛動手,也不至於太過懦弱?

引導孩子攻擊性的8個建議——我們不主動打架,但不能輕易被打垮


雖然沒有萬無一失、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但恩諾老師總結了以下8點,家長可以作為參考。

1、限制,是愛的一部分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愛和關懷,是爸爸媽媽給孩子立規矩的基礎。

能體會到爸爸媽媽愛和關懷的孩子,也更在意爸爸媽媽感受,更希望自己的爸爸媽媽開心,想取悅爸爸媽媽。於是在爸爸媽媽指導孩子行為的時候,孩子更願意回應。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合理的限制是愛他的一部分,就像餵養,安慰,玩耍和回應他的願望一樣。

2、試著弄清楚,哪些情況容易觸發孩子的攻擊行為

先問問自己,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是我,還是別的什麼人,做了什麼事,處於什麼情況下,導致我的孩子失控打人了。

比如:

孩子太疲勞了;孩子的身體不舒服;孩子受到了打擊;孩子很喜歡的東西突然被剝奪了;孩子無法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積木垮了、爬不上小陡坡),於是受挫了……

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孩子惱羞成怒、咄咄逼人的行為,爸爸媽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再總結一下。

引導孩子攻擊性的8個建議——我們不主動打架,但不能輕易被打垮


3、利用好自己對孩子的瞭解

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通常比別人都更瞭解自己孩子的氣質、偏好、敏感性、生活節奏……

假如你知道孩子在一天中某個時間段,最容易煩躁不安,或者疲倦、飢餓的時候容易情緒不好,那爸爸媽媽在給孩子立規則、提要求的時候,可以儘量避開這些時間段,選擇孩子狀態好的時候進行。

4、指示清晰,要求明確。

明確的告訴孩子:爸媽希望你做什麼,或者不希望你做什麼,儘量簡潔,不要做長時間的“演講”。孩子自然會從爸爸媽媽說的內容和語氣中,意識到爸媽的不滿。

所以,爸爸媽媽務必要把自己的不滿,簡潔扼要地說清楚,這一點很重要。


引導孩子攻擊性的8個建議——我們不主動打架,但不能輕易被打垮


長篇大論嘮嘮叨叨,或者嚇唬威脅,往往效果不好,甚至適得其反。

比如,跟一個3歲的孩子說:

“你再打弟弟,罰你兩個星期不準看動畫片!”

孩子可能確實會因為不能看動畫片而感到不安、難過,但他還是不理解自己的錯誤,也還是不知道怎麼控制自己打弟弟的行為。

建議這樣做——用嚴肅、堅定,但不生氣的表情,對孩子說:

“媽媽不希望你打弟弟,你傷害了弟弟,弟弟很痛,弟弟都哭了”。

媽媽的表情、語氣,以及說話的內容都表達了“媽媽不喜歡這種行為”,這是這段對話中最有效的信息。

再加上媽媽並沒有憤怒、發火,於是孩子明白:雖然媽媽不希望我這樣做,但媽媽仍然愛我。

引導孩子攻擊性的8個建議——我們不主動打架,但不能輕易被打垮


5、做個仔細的觀察者

其實對於學齡前、甚至還沒上幼兒園的2、3歲孩子來說,在玩耍的過程中被推搡、被搶玩具,甚至兩個小朋友打起來,這些孩子間的衝突是經常發生的。

特別是在小夥伴們一起奔跑、追逐、共享幾個玩具的時候,特別有容易轉化成孩子之間的戰鬥。這個時候,他們就可能需要裁判了。

如果不是太嚴重,大人可以先不介入,先觀察看看這兩個孩子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的力量本身就不大,打一下碰一下其實並不會太危險。我們可以觀察等待,讓孩子自己想到解決的辦法、和別人相處的方法。孩子自己想到的一定比大人教的要好。

如果矛盾升級了,那家長肯定要介入,幫助孩子處理。

引導孩子攻擊性的8個建議——我們不主動打架,但不能輕易被打垮

6、給孩子設定一個新方向

孩子打架,其實也是他應對矛盾、衝突的一種方式。只是這種方式不好,爸爸媽媽不贊同。

那麼,爸媽可以趕緊把兩個打架的孩子分開,然後給孩子一個新的解決問題的建議,或者一個新的發洩怒火的辦法。

當然,這個辦法不會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也不傷害環境。

比如:“爸爸知道你特別生氣,來我們使勁打這個沙袋(枕頭)”。

這樣做,不僅能讓氣頭上的孩子稍稍緩解一下,也有助於孩子學會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用更合理的方式處理自己的壞情緒。


引導孩子攻擊性的8個建議——我們不主動打架,但不能輕易被打垮


7、當好孩子應對沖突的教練

如果孩子大一點兒了,說話也說得不錯了,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教孩子說這些語言:

“不行”!

“這是我的!”

“請你坐過去一點!”

“你去玩那個吧!”

語氣嚴肅、言簡意賅,有威懾力;

最後兩句還給對方提供了一個方法,有威懾力的同時,還很可能把對方的注意力轉移了。

千萬別複雜!

字一多,威懾力下降,孩子還不容易學會。

要知道,這幾個句子,我們成年人看來簡單,但我們要教的是學齡前的孩子,要震懾的那個小孩,也是學齡前的孩子。

除此之外,還可以漸漸教會孩子說下面這些句子:

“我過一會兒借你玩一下”;

“我用我的小汽車和你換,好不好”;

“你等一會兒再來問我要”

……

如果孩子能使用這些商議性的句子,主動提出建議,再遇到孩子間的小矛盾和小衝突,孩子就更自信,他知道:

遇到衝突,除了哭,還有很多處理辦法!


引導孩子攻擊性的8個建議——我們不主動打架,但不能輕易被打垮


8、做好榜樣

爸爸媽媽的行為模式,一定是孩子學習的重要對象。

爸爸媽媽平時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憤怒、焦慮,一定會給孩子帶來重要的影響。

所以,有些家長會因為孩子打人,於是就打孩子,希望孩子自己知道疼,下次就不打別人了。

可是這樣做的“副作用”很大,很有可能給了孩子一個模仿的機會。

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好,爸爸媽媽打我,當我覺得別人不好,我就應該打別人。


引導孩子攻擊性的8個建議——我們不主動打架,但不能輕易被打垮


當然,育兒本來就不是輕鬆的工作,作為父母,每天的心情可能會起起落落,彷彿過山車。

這8點,肯定不能100%解決所有的關於孩子的攻擊性,或者被欺負的問題。

你可能已經“絕望”了,覺得自己的孩子再也不可能變“文雅”;

你也可能正擔心,覺得自己的孩子太膽怯,完全無法應對這個世界的“嚴峻性”。

不過當父母,不就是時而很快樂,時而很受挫嗎?

所以,打起精神,牢記一點:

育兒是長跑運動,眼前的小問題不算什麼,前面的路還很長,轉機還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