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自2007年以來,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大飛機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當年啟動的072大型運輸機工程孕育的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於2013年1月首飛,2016年7月裝備部隊,隨後啟動的純國產幹線客機——C919也在2017年5月完成首飛,目前已有兩架原型機在試飛取證,而30多年前,中國也曾研製過一種劃時代的大飛機——運-10,則引發廣泛爭議,它的下馬究竟可不可惜?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運-10的技術特徵,大家都很熟悉了,1980年9月完成首飛,基本上和早在60年代初就投入使用的波音707類似,都屬於單通道中遠程四發客機,這種客機在50到70年代比較流行,但隨著70年代的雙通道寬體客機,如波音747、麥道DC-10、空客A300等出現,這種客機載客量少、單位客座成本高的弱點就已經暴露無遺。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運-10是1970年上馬的,直到1980年才完成首飛,1982年後研製陷入停頓,1986年完全停止了研製。由於渦扇8發動機研製困難,實際上運-10研製進度是一拖再拖的,如果國家繼續投錢來發展它進入民航服役,最保守的時間,也要在80年代末才能投入使用,這還是當時國內民航飛機適航標準不完善的情況下,且支持“國貨”的特例,按照現在ARJ21新支線客機如此嚴格的執行民航局的適航標準,運-10試飛取證的週期會更加長。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而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民航已經大批引入西方製造的客機。中遠程國際航行上已有和運-10類似,但成熟度遠超運-10的波音707-320系列,短程國內航線已有波音737-200型,而到了運-10下馬後一年的1987年,全新的單通道中遠程雙發客機波音757已經引入民航,而在此之前,雙通道雙發遠程客機空客A310也已經引入中國。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圖片:1987年交付中國的波音757

和以上機型相比,不論從舒適性、經濟性還是安全性,運-10都處於下風,但運-10試飛後不久,上飛公司就在1982年開始研製運-10特種機型,作為軍用用途,比如作為國產預警機、加油機平臺,畢竟和運-10參考的藍本——波音707,就有軍版的C-135平臺,衍生出的KC-135加油機、E-3“望樓”預警機、RC-135系列偵察機,種類繁多、數量龐大。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運-10具備8300公里的最大航程,相比運-8改進而來的特種機,它的航程、舒適性都佔據很大的優勢,尤其是運-10特種機當年優先考慮的是改成預警機使用,是很有先見之明的,畢竟中國的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因為伊爾-76平臺欠缺,只造了4架,只能等運-20成熟了,運-9平臺衍生的空警500雖好,但屬於“小平臺、大預警(雷達)”的無奈之作,平臺顯然還不如運-10。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圖片:大運平臺不夠,空警2000只造了4架

所以說,運-10當年沒有作為軍用特種飛機平臺堅持下來,是真正可惜的地方。但考慮到80年代正處於“軍隊要忍耐”的特殊時期,中國空軍的裝備,更多的還需要現代化的殲擊機,國產三代機殲-10項目都幾次差點下馬,所以運-10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即使是軍用用途,也很難堅持下去。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當然,現在討論運-10作為軍用特種飛機下馬可惜這件事,也純屬馬後炮了,一切還要向前看,雖然運-20的出現,能夠一定程度解決空中加油機、大型預警機等平臺,但電戰機、反潛機卻依然要靠運-8衍生而來的運-9平臺支撐下去,國產寬體客機CR929雖然有了老師傅俄國人幫忙和全球化子系統供應鏈,卻遠水難解近渴。

國產初代大飛機下馬固然可惜,運-20和C919橫空出世固然可喜,但中國的大飛機夢依然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