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有四大理由不跟隨美聯儲加息,但似乎沒理由拒絕降准

央行有四大理由不跟隨美聯儲加息,但似乎沒理由拒絕降準

京時間9月27日凌晨,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2.0%-2.5%,這是今年來的第三次加息,也是本輪以來的第八次加息,符合市場普遍預期。在此次議息會議上,美聯儲上調了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預期,繼續維持2018年加息四次、2019年加息三次和2020年加息一次的預期,會議聲明刪除了“貨幣政策立場仍然寬鬆”的措辭。

在美聯儲出招之後,其他央行如何應對就成為市場關注熱點。自2017年以來,人民銀行有三次選擇跟隨美聯儲上調政策利率(2017年3月、2017年12月和2018年3月),有兩次未跟隨調整(2017年6月、2018年6月)。至於這次加息,綜合考慮國內外環境,央行有充足的理由選擇不跟。

首先,中美經濟週期的分化愈發明顯。美國2季度GDP環比折年率為4.2%,創2014年3季度以來新高,增長非常強勁,但中國經濟卻仍在下行通道中,2季度GDP同比回落0.1個百分點。從趨勢性因素來看,下行壓力仍在積聚:全球復甦共振進入尾聲和美國加碼關稅制裁將會限制出口增長,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和住房支出被動增加將會壓制消費回升,房地產調控持續收緊和銷售增速放緩將會影響房地產開發投資,最終需求走弱和利潤增速回落將會拖累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未來可能會企穩,但只能發揮託底作用,難以提供新的增長動能。政治局會議定調下半年的首要工作任務是“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預計政策應仍以邊際放鬆為導向,不會通過上調政策利率來干擾市場預期。

其二,國內通貨膨脹暫且不值得擔憂。美聯儲加息的推動因素是通脹壓力上升,核心CPI已連續6個月超過2%,核心PCE已達到2%,但我國物價壓力並不大。受豬肉價格觸底反彈、蔬菜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旅遊、居住等價格上升影響,8月份CPI略超預期,但距離3%的警戒線仍然較遠,核心CPI仍然穩定在2%左右。再加上經濟繼續下行、翹尾因素回落,今年後幾個月物價預計仍以回落為主。通脹預期雖然有所抬頭,但並未轉變為實際的通脹壓力,因此也尚不足以改變貨幣政策導向。

其三,匯率的掣肘因素減弱。央行不跟隨美聯儲加息的直接後果,是導致中美利差收窄,進而影響人民幣匯率穩定。但從近期情況來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明顯走穩。央行通過上調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率、限制向境外同業賬戶拆借或存放人民幣、重啟逆週期因子以及推出離岸市場央行票據等手段,相當程度上扭轉了市場預期。再加上美元指數近期已出現疲態,匯率因素不會對貨幣政策獨立產生影響。

其四,金融環境不支持跟隨加息。央行此前三次跟隨美聯儲上調政策利率,目標之一是服務於去槓桿的需要,避免市場形成寬鬆預期。但今年以來強力去槓桿已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後果,包括股市債市動盪、企業融資受阻等。下半年以來,金融監管更注重把握節奏和協調配合,去槓桿逐漸讓位於結構性去槓桿甚至是穩槓桿,這一過程中,貨幣市場利率中樞下行,主動向政策利率收斂。因此,央行也無跟隨加息的必要。

儘管央行有充足理由選擇不跟隨美聯儲加息,但另一方面,卻不能忽視降準的必要。由於目前OMO和MLF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獲得資金的主要方式,這也導致資金成本偏高,如果通過成本加成資金轉移定價的方式傳導到貸款方之後,會在相當程度上推高貸款融資成本。再加上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仍處於低位,中長期貸款投放意願不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始終難有改善。這些都需要通過加大低成本資金的投放力度,以衝開受阻的傳導渠道。

因此,降準應該成為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操作的題中之意。考慮到普遍降準的導向意義過強,央行可採取“定向降準置換MLF”或“正回購+定向降準”操作方式緩解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壓力,進一步加強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切換,在適度回收淤積於銀行間市場的短端流動性後,再通過定向降準實現流動性分流,可以更好地將活水引入實體經濟,既可以實現對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精準滴灌,又可避免降準政策信號意義過強對金融市場產生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