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有四大理由不跟随美联储加息,但似乎没理由拒绝降准

央行有四大理由不跟随美联储加息,但似乎没理由拒绝降准

京时间9月27日凌晨,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2.0%-2.5%,这是今年来的第三次加息,也是本轮以来的第八次加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在此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上调了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预期,继续维持2018年加息四次、2019年加息三次和2020年加息一次的预期,会议声明删除了“货币政策立场仍然宽松”的措辞。

在美联储出招之后,其他央行如何应对就成为市场关注热点。自2017年以来,人民银行有三次选择跟随美联储上调政策利率(2017年3月、2017年12月和2018年3月),有两次未跟随调整(2017年6月、2018年6月)。至于这次加息,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央行有充足的理由选择不跟。

首先,中美经济周期的分化愈发明显。美国2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为4.2%,创2014年3季度以来新高,增长非常强劲,但中国经济却仍在下行通道中,2季度GDP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从趋势性因素来看,下行压力仍在积聚:全球复苏共振进入尾声和美国加码关税制裁将会限制出口增长,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和住房支出被动增加将会压制消费回升,房地产调控持续收紧和销售增速放缓将会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最终需求走弱和利润增速回落将会拖累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未来可能会企稳,但只能发挥托底作用,难以提供新的增长动能。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的首要工作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预计政策应仍以边际放松为导向,不会通过上调政策利率来干扰市场预期。

其二,国内通货膨胀暂且不值得担忧。美联储加息的推动因素是通胀压力上升,核心CPI已连续6个月超过2%,核心PCE已达到2%,但我国物价压力并不大。受猪肉价格触底反弹、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旅游、居住等价格上升影响,8月份CPI略超预期,但距离3%的警戒线仍然较远,核心CPI仍然稳定在2%左右。再加上经济继续下行、翘尾因素回落,今年后几个月物价预计仍以回落为主。通胀预期虽然有所抬头,但并未转变为实际的通胀压力,因此也尚不足以改变货币政策导向。

其三,汇率的掣肘因素减弱。央行不跟随美联储加息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中美利差收窄,进而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但从近期情况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明显走稳。央行通过上调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限制向境外同业账户拆借或存放人民币、重启逆周期因子以及推出离岸市场央行票据等手段,相当程度上扭转了市场预期。再加上美元指数近期已出现疲态,汇率因素不会对货币政策独立产生影响。

其四,金融环境不支持跟随加息。央行此前三次跟随美联储上调政策利率,目标之一是服务于去杠杆的需要,避免市场形成宽松预期。但今年以来强力去杠杆已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股市债市动荡、企业融资受阻等。下半年以来,金融监管更注重把握节奏和协调配合,去杠杆逐渐让位于结构性去杠杆甚至是稳杠杆,这一过程中,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行,主动向政策利率收敛。因此,央行也无跟随加息的必要。

尽管央行有充足理由选择不跟随美联储加息,但另一方面,却不能忽视降准的必要。由于目前OMO和MLF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这也导致资金成本偏高,如果通过成本加成资金转移定价的方式传导到贷款方之后,会在相当程度上推高贷款融资成本。再加上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仍处于低位,中长期贷款投放意愿不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始终难有改善。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大低成本资金的投放力度,以冲开受阻的传导渠道。

因此,降准应该成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的题中之意。考虑到普遍降准的导向意义过强,央行可采取“定向降准置换MLF”或“正回购+定向降准”操作方式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切换,在适度回收淤积于银行间市场的短端流动性后,再通过定向降准实现流动性分流,可以更好地将活水引入实体经济,既可以实现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又可避免降准政策信号意义过强对金融市场产生冲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