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海軍的重慶號巡洋艦?

兵戎要志


有關中國近代海軍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回答。

“重慶”號巡洋艦是中國海軍史上一艘艦史非常曲折的軍艦,大致來說,與其現代的赫赫聲名相比,“重慶”實際上是一艘名不符實的“名艦”。

(中國海軍接收後的“重慶”艦)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隨著中國海岸線的丟失,一批中國海關緝私艦躲入了當時為英國人殖民統治的香港。然而太平洋戰爭爆發,英軍並未能夠守住香港,致使這批在香港的中國海關緝私艦也落入日本人之手。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追溯這件往事,要求英國必須向中國作出相應賠償,1945年8月英國最終決定將一艘原本租借給中國的大型軍艦改為直接贈送,這艘軍艦就是後來的“重慶”號。

要準確評價“重慶”艦,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綜合觀察:


一、技術上,“重慶”是一艘艦況不佳、設計平平的小巡洋艦

民國政府以索賠抗戰時損失的海關緝私艦為由,向英國“碰瓷”,在這種背景下,英國人贈送給我們的,實際也不是什麼寶貝。

“重慶”艦原本是英國海軍的Aurora號,曾被翻譯為“阿羅拉”“震旦”“曙光女神”等,屬於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Arethusa(“林仙”)級輕巡洋艦。當時,英國海軍根據《倫敦軍縮條約》的軍控要求,嚴格控制新造主力艦的噸位、數量,由於在巡洋艦方面還剩餘一點點可用的噸位額度,於是就依據這種噸位額度,螺螄殼裡作道場,專門設計了噸位很小、標準排水量只有5000噸級的“林仙”級,共建造4艘。

(英國移交“曙光女神”前,對該艦進行最後改造的設計圖紙。陳悅收藏)

(“曙光女神”移交前改造圖紙局部,可以看到艦尾的原AURORA艦名牌上打了斜線,示意為將之拆除)

“重慶”所屬的“林仙”級,應為是在嚴格控制噸位的前提下建造,相比起同時代的英國其他輕巡洋艦,給人以“簡裝版”的感覺。其戰鬥力實際在同代的輕巡中也很平平,主炮只不過是6英寸口徑,共裝備3座雙聯的6英寸MK XXIII艦炮,另有4座雙聯裝的4英寸MK XVI高射炮,2座四聯裝的40mm口徑“乒乓炮”,以及2座三聯裝21英寸口徑魚雷發射管。比較有看頭的是,二戰中加裝了平面搜索雷達、對空搜索雷達、火控雷達等電子裝備。

當二戰結束時,“曙光女神”實際上是“林仙”級中艦況問題較大的一艘,因為該艦1941年12月19日在地中海觸碰意大利海軍佈設的水雷,導致艦首的龍骨和艦體結構嚴重受損,且引起過艦內進水,也就是說是一艘龍骨曾經受過傷的軍艦。

可以說,英國人是挑了一條相對最次的輕巡洋艦給中國。


二、從接收時的中國海軍視角,“重慶”是一艘不得了的掌上明珠

儘管在英國海軍中,“曙光女神”只是一艘噸位小、艦況差、能力平平的小型輕巡,但在1945年英國決定將這艘軍艦贈送給中國時,著實令中國海軍大為激動。

因為經歷抗戰後的中國海軍,當時所剩的水面作戰軍艦了了無幾,且多是千噸乃至百噸級的老舊軍艦,艦型上又多是炮艦、長江炮艦之類。在這種情況下,猛然來了一艘排水量5000噸級的巡洋艦,確實堪稱鉅艦。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隨贈送“曙光女神”,英國同時為中國海軍提供艦員培訓和接艦訓練。從民國時代起,中國海軍因為技術裝備的落後,海軍技術教育也與世界主流脫節,而通過接收“曙光女神”,中國海軍的一批官兵獲得了包括電子裝備在內的大量新裝備操作技能的培訓,同時也獲得了英國海軍艦上管理制度、戰術戰法的培訓,是極為難得的機會。

所以,在剛剛接收時,“重慶”是國府的掌上明珠。


三、從接收後的情況看,“重慶”變成了雞肋艦

英國將“曙光女神”贈送中國後,國民政府以戰時首都的名字命名為“重慶”號,級別定為特等艦。1948年8月13日,該艦由鄧兆祥率領的接艦官兵,以及英國海軍派出的隨行顧問駕駛,抵達南京。

(回國途中在新加坡拍攝到的“重慶”艦)

(“重慶”艦歸來後,海軍總司令部向隨艦協助駕駛的英國海軍顧問團贈送“同舟共濟”錦旗。實際上,在該艦回國途中,英國海軍顧問團和艦長鄧兆祥之間關係極度緊張,多次發生不愉快事件)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入役之後,“重慶”艦的華麗光彩就很快褪去。

首先是該艦的內部管理極其混亂,一方面因為官兵士氣低落(“重慶”艦回國時,正值國內發行金圓券,很多官兵將積攢的外幣兌換為金圓券,但不久就遇到了金圓券大幅貶值,很多官兵萌生了受政府欺騙、剝削的感覺。此後,因為海總對“重慶”艦官兵不再按在英國時的標準發放薪金,更使得艦上怨聲載道),另一方面也和鄧兆祥等軍官與桂永清領導的海總存在種種不和睦有關。“重慶”回國後,曾發生了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登艦時遭到排斥的荒唐事件,到了國共內戰爆發時,蔣介石臨時駐節“重慶”艦時,也曾對“重慶”艦上的管理情況大為光火,下面這段是蔣介石駐節“重慶”艦時所寫日記的內容:

“我在過去數十年中,曾駐節各型軍艦甚多,覺其都很整齊清潔,但此次駐節‘重慶’軍艦期間,覺得到處都不清潔,以我駐的司令廳而言,辦公桌、箱櫃內、臥室睡墊下,到處都是灰塵,而特別令人不解的,廁所馬桶旁有一立式扶手,顯系備大風浪時手握支撐用的,但其專供握手的把手竟被拆除,這艦上似有很多問題”。

其次,“重慶”歸來時,美國援助中國的大量軍艦也在到來,諸如“太”字護航驅逐艦、“永”字炮艦,“中、美、聯、合”登陸艦艇等。雖然單艦體量上,美援軍艦的個頭比不上“重慶”,但是美援艦數量規模大,中國海軍派往受訓的人員多,所受影響大。在這種中國海軍急劇美式化的趨勢下,勢單力孤的英贈軍艦“重慶”本就顯得格格不入,再加上軍艦管理混亂,人心浮動,以至於成了國民政府海軍中著名的劣艦。風頭很快被美援“太”字艦、“峨眉”艦蓋過。

再次,在內戰中有個關於“重慶”的著名歷史,即遼瀋戰役時,“重慶”艦曾用艦炮對扼守塔山的解放軍陣地實施猛烈炮擊,對解放軍帶來嚴重威脅。而真實的情況實際出人意料,在炮擊塔山行動中,“重慶”的表現非常糟糕。解放軍的塔山陣地距離海岸相對較遠,而“重慶”艦排水量大、吃水深,又無法抵近海岸,實際上“重慶”對塔山的炮轟是一種“超視距”的盲射。即無法目測到解放軍陣地的位置,也無法目測、修正彈著點,只是根據地圖來標定射擊方位。實際上其炮擊所造成的破壞效果不值一提。

而在“重慶”艦上,情況則在繼續惡化。1948年,“重慶”發生了一部發電機莫名其妙故障炸燬的嚴重事件,又發生了大批或是不願參加內戰,或是對職業前途沒有希望的水兵逃亡的事件,全艦編制500餘人的“重慶”,逃亡水兵人數多達200餘人。


四、起義加入人民海軍,依舊是雞肋艦

1948年,因“重慶”艦管理混亂,又加之出現了多達200餘人的水兵逃亡。海軍總司令部決定派作戰處處長盧東閣接替鄧兆祥,同時從海軍新兵大隊抽調200餘名學兵上艦填補缺額。

(抵達解放區上岸接洽後,得知“重慶”艦的行動被定性為起義而非投誠後,鄧兆祥興奮的表情)

就在盧東閣率領新兵上艦,開始熟悉“重慶”艦情況,準備和鄧兆祥交接期間,1949年2月25日,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重慶”艦進步官兵組織發動起義,將軍艦從上海開往解放區城市煙臺,為補給燃油,又轉往解放區城市葫蘆島。

因為發覺到“重慶”艦除發動起義的官兵外,其他大量官兵人心不穩,到達解放區後即將包括艦長鄧兆祥在內的數百名人員撤離上岸,接受政治教育。艦上僅留下起義官兵和登艦警戒的解放軍等約100餘人。1949年3月18、19日,國民黨空軍第八大隊的B-24M轟炸機群連續對“重慶”開始實施轟炸,因為技術崗位人員缺額太多,“重慶”艦未能組織有效的防空。

(國民黨空軍航拍照片:翻沉在葫蘆島港的“重慶”艦。由於自沉行動事發突然,經歷18、19兩天轟炸的國民黨空軍,當再次飛臨葫蘆島上空看到“重慶”翻沉後,曾判定該艦是在前幾日的轟炸中重創而沉沒,後據此論功行賞)

為保該艦不被炸燬,“重慶”於20日下午在葫蘆島港自行注水坐沉,由於注水行動倉促,且缺乏專業規劃,導致“重慶”在自沉過程中發生側翻,使得艦體以及龍骨受損。

(1951年打撈出水後的“重慶”艦。因為自沉時發生了側翻事故,可以看到艦體的左側受損嚴重)

新中國成立後,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於1950年開始打撈“重慶”艦,更名為“黃河”艦,1951年5月16日打撈出水,隨後送入大連造船廠進行設法維修。

(在大連造船廠船塢中進行維修的“黃河”艦)

(海軍司令員肖勁光與蘇聯專家現場調研“黃河”艦的修復事宜)

由於“重慶”是英制艦,各種系統與當時人民海軍開始引入的蘇聯制式不符,使得要恢復該艦的戰鬥能力困難重重。經蘇聯列寧格勒設計局設計,擬將主炮更換為4座雙聯裝蘇式130mm艦炮,副炮改為8座蘇聯制雙聯裝57mm高射炮,同時更換包括雷達、輔機等在內的配套設備,估價需要經費2億盧布,為時需四至五年。

由於所需代價太大,且恢復後的實際意義有限,1955年“黃河”艦部隊被解散,1957年“重慶”艦做報廢處理。


海研會


重慶號原名曙光女神號,是由英國樸次茅斯船廠1937年竣工的一艘巡洋艦。該艦標準排水量5270噸,最大航速32節,主要裝備6英寸(152毫米)MK雙聯炮3門、4英寸MK雙聯高射炮4門、40毫米維克斯高射炮2門、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8門、21英寸魚雷發射管2具。


(接收回國途中的重慶號)

1945年8月,英國政府將該艦贈送給中華民國海軍,作為對抗戰期間在香港損失的中國海關緝私艦的補償。蔣介石之前說起英國非常反感,覺得他們自私自利,總不把中國放在眼裡,這回改變態度,認為英國人出手大方,終於拉了兄弟一把。

(重慶號巡洋艦主炮)

1948年夏,重慶號駛抵南京,成為當時國民政府海軍戰鬥力最強的軍艦。10月初,重慶號開赴塘沽、葫蘆島等地配合陸軍參加錦沈會戰(遼瀋戰役),蔣介石因為戰局不利,心情糟糕,痛斥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管理混亂。重慶號雖然多次炮擊解放軍塔山陣地,但效果不明顯,陸軍紛紛抱怨海軍太不給力。



(蔣介石視察重慶號巡洋艦)

實際上該艦很多官兵不願意打內戰,士兵中間還有人還組織了“重慶艦士兵解放委員會”(簡稱解委會),準備待機奪艦起義。因此,炮彈打到塔山不過是敷衍了事,湊幾下熱鬧而已。桂永清陸軍出身,屬於海軍技術盲,報告蔣介石說,太靠近恐怕吃水不行,所以只能遠遠打幾炮。


(海軍總司令桂永清)

1949年2月25日,重慶號在上海吳淞發動起義,“解委會”和艦長鄧兆祥等軍官達成一致,軍艦順利駛往解放區煙臺。蔣介石火大,下令空軍務必炸沉重慶號。重慶號轉往葫蘆島隱蔽停泊,又被國民政府空軍偵察發現。3月18日、19日,重慶號連續遭到轟炸掃射,為保全軍艦,只好自沉。

1951年8月,新中國得到蘇聯專家幫助,打撈重慶艦出水,拖至大連船渠工程船塢。本來是想重新修復使用,新艦名黃河號,但後來仔細算一下代價實在太大,划不來,最終選擇放棄。1960年代,天津641工程指揮部在渤海勘探開採石油,報廢的重慶號一度做過指揮部海上宿舍船,不久即被拆解變賣。


(打撈出水的重慶號巡洋艦)

總的來說,重慶號在中國的結局是悲慘的,參加國共內戰,經歷了被炸、自沉、打撈、報廢、拆解、變賣的坎坷命運,沒有一天真正保衛過祖國的海洋。


馮傑


“重慶”號輕巡洋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贈送給中國的一艘著名軍艦,原名“歐若拉”(Aurora)號。後艦上官兵起義,使其成為人民海軍最大的軍艦,也是第一艘巡洋艦。有意思的是,蘇聯海軍著名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英譯名也是“歐若拉”,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重慶”號本為英國“林仙”級輕巡洋艦的4號艦,“林仙”級輕巡洋艦長154.22米,寬15.54米,吃水5.03米,標準排水量5270噸,滿載排水量6715噸,裝有4臺帕森斯透平主機,64000馬力。滿負荷最高航速31節。配有152毫米雙聯裝前主炮塔2座,後主炮塔1座,102毫米雙聯裝高平兩用副炮塔4座,另有 40.5毫米四聯裝炮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組,1941年還加裝20毫米雙聯裝高射機關炮3座,20毫米單裝高射機關炮2座。“林仙”級上還裝備有 1具高角度指揮儀控制塔和284/286對空搜索雷達,273型和271型對海搜索雷達,285型和282型對空火控雷達,擁有當時先進的火控系統。

“林仙”級輕巡洋艦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產物。1號艦下水時間為1934年3月6日,竣工時間為1935年5月23日。“歐若拉”號建成最晚,1936年8月20日下水,1937年11月12日竣工。“林仙”級輕巡洋艦因僅有3座雙聯裝152毫米炮塔,火力較為單薄,不適合參加艦隊間的炮戰。但在追擊敵方襲擊艦、保衛己方航線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二戰期間,該級艦充分發揮了航速快、續航能力大,尤其是防空能力強的特點,主要承擔為艦隊防空掩護的任務,經受住了嚴酷的戰爭考驗。

“歐若拉”號服役後即被編入英國海軍本土艦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若拉”號被派往挪威海域及北大西洋海區擔任護航和反潛任務。1941年5月24日,在圍捕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的著名海戰中,“歐若拉”號曾和姊妹艦“格拉蒂婭”號輕巡洋艦護衛著“勝利”號航空母艦向“俾斯麥”號發動進攻。同年秋天英國組建K艦隊進駐地中海的馬耳他海軍基地。“歐若拉”號成為K艦隊的旗艦,成員包括同型艦“帕涅羅珀”號和2艘驅逐艦。在短短兩個月裡,K艦隊共擊沉敵艦11艘,商船21艘,擊傷敵艦9艘。“歐若拉”號的勇猛頑強給了意大利海軍極大的震懾,意大利海軍稱其為“銀色怪物”。“歐若拉”號後又轉戰地中海,參加了西西里登陸作戰的海上支援炮擊以及接受意大利海軍投降和接管土倫法國維希政府海軍的行動。在整個二戰期間,“歐若拉”號總共擊沉了1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3艘掃雷艦,7艘登陸艦和7艘商船,重創了9艘驅逐艦,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就是這樣一艘戰功卓著的軍艦,晚景卻頗為坎坷。

1948年5月19日英國政府為抵償代為保管中丟失的中國6艘海關緝私艦,將“歐若拉”號移交國民黨政府,由此改名“重慶”號,成為國民黨海軍中最強大的戰艦。1949年2月25日,在艦長鄧兆祥率領下,“重慶”號全艦官兵547人在上海吳淞口發動起義。該艦起義後由吳淞口向北航行到達東北解放區。3月19日,國民黨軍派出多架B-24重型轟炸機對“重慶”號進行轟炸,將其炸傷,艦上官兵遂將該艦自沉於遼西葫蘆島附近的渤海灣內後登陸。

人們並未就此忘記“重慶”號,1951年5月16日“重慶”號被重新打撈出水,送入大連造船廠。因沉沒已經兩年,要恢復“重慶”號的戰鬥力並對其進行現代化改裝,是一項艱鉅而浩繁的系統工程。經過權衡利弊,國家放棄了修復計劃。後來“重慶”號艦體被拆解作廢鋼處理。一代名艦就此消失,僅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還保留著它的艦牌和船鐘。

小時候讀到過有關“重慶”號的故事,曾經對國家不將這艘重要的軍艦修復而感到不解,長大後通過對相關歷史的學習研究才知道,在那個年代,將“重慶”號修復是非常不現實的。當時蘇聯專家對打撈出水的“重慶”號堪驗後認為,全部修復“重慶”號需費約2億盧布,時間約4至5年。而若以此經費造艦,可以建成8艘潛艇或50艘魚雷艇,其作用遠遠超過1艘巡洋艦。在那個人民海軍還很弱小的年代,修復“重慶”號這樣一艘大型軍艦,對人民海軍的實力提升沒有太大的作用,反倒會使其成為易受敵人攻擊的大型目標。雖然說歷史不能假設,但曾有朋友閒來無事和我討論如果“重慶”號修復後留在人民海軍當中,會有怎樣的結局。我仔細想過後認為,就算“重慶”號真的修復了並恢復了戰鬥力,因為經費問題和易受攻擊,只能駐於重要港口內,極少會有出海一露崢嶸的機會,最後的結局是慢慢老去,退役解體。這位朋友以前還問過如果日本把“長門”號戰列艦賠給中國會怎麼樣,我想不管是“重慶”號還是“長門”號,都應該是差不多的結局吧。

現在,人民海軍已經有了航空母艦。


李三萬的三萬裡


作為二戰後中國海軍接受的最大的水面火炮巡洋艦,該艦由英國的遠東艦隊移交而來。從整體來看,該艦排水量超過5000噸,且裝備多門高平兩用炮,屬於二戰早期輕型防空巡洋艦。之所以說是二戰早期,並不是指該艦的建造和服役較早。而且其火力的密度只能被稱為早期防空巡洋艦,因為相比二戰後期各國建造的普遍裝備10到14門高平兩用艦炮的5000噸級輕巡洋艦而言,重慶號的6門6英寸炮和混搭的8門4英寸炮防空能力明顯要略遜一籌,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二戰英國面對的是德國海軍,並沒有很強的防空需求,所以防空火力並沒有美日建造的高性能防空巡洋艦強也是情有可原。

雖然防空性能較差,但是重慶號的反潛和炮戰能力由於需要得到了很大的增強,先是在1941年的改裝中,重慶號不僅安裝了聲吶探測裝置和反潛火箭彈發射器用來加強該艦對德國U型潛艇的打擊能力,該艦還安裝了美國提供的火控雷達以用來進行遠距離高精度炮戰。所以在綜合作戰能力絲毫不會比美日同時期輕巡洋艦戰力差。且該艦繼承了英國軍艦一直以來的大航程和高巡航速度能特性,使得該艦的部署能力和反應速度較同時的美日同類型巡洋艦可謂要高出來很多。

戰後,英國為了保持在遠東的影響地位,將該艦送給了中國國民政府。在隨後的投誠過程中,該艦在葫蘆島空襲中被中國方面自行坐沉,可謂是十分可惜。然而,歷史不能重來,該艦即使保留下來也只會給中國方面和臺灣地區帶來更多的負擔,引起更加激烈的巡洋艦購買建造競賽,沉沒在葫蘆島也可以說是對雙方最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